《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說課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分數知識在各學段的編排
分數知識作為一個單元系統學習在人教版教材小學階段中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也就是本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初步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就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但不給出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份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第二次出現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懂得單位1的含義,把一個物體和一群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學會分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分數的分類、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同分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等知識。第三次出現應該是在六年級(六年級電子教材還沒有),主要學習分數乘除法。
2、幾分之一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的位置:
本堂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初步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數的各部份表示的具體含義、掌握分數的讀、寫法。第二課時是學習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第三課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幾,并學習分數的各部份名稱。之后再學習分數加減的簡單計算。
3、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實物、圖形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知道幾分之一這樣的數是分數,能正確地讀寫幾分之一,并能借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經歷操作、觀察、交流、思考的學習過程,在獲取新知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能力。并激發學生學習后繼知識的興趣。
4、本課知識的重點:正確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二、學生分析:
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和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作為剛從二年級升上來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主要有兩個困難:其一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其二是要口頭表達。
三、教學策略分析
1、創設情境,找準新知的生長點。
通過找規律這一情境,引出半個月餅無法用以前學過的整數表示了,從而引入分數。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2、從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建立概念。
在新知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折一折紙、均分一塊月餅等操作與觀察的實踐活動,在積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分數的正確表象,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然后在填分數、判斷等練習中鞏固對幾分之一含義的理解;最后通過測眼力和聰明題分別出心裁體會到在同一個整體中,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其中的一份表示的分數也不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目的:知識與技能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創造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教學重點: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兩個同分母分數相回頭的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圓形的學具紙片、學生每人準備一支彩筆。
幾分之幾這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以及理解認識幾分之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總共安排了三個例題。
例4為大家呈現的是小組合作折正方形的情境圖,通過把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分別引出1/4、2/4,而對于四分之三和四分之四則讓學生自己探討,體現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的意圖,同時加強了四分之幾與1/4的聯系。
例5是通過把1分米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來說明十分之幾的含義。小精靈先提示:“每份是它的( )/( )”,引導學生由此推想出3/10、7/10。隨后指出像2/4,3/4,3/10,7/10,…這樣的數,也都是分數,之后,教材以3/4為例,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例6教材給出兩組同分母分數由學生先涂一涂,再比一比,加深對幾分之幾的認識,也為下面學習同分母分數的簡單加、減法做準備。第二組6/6○5/6的比較,為后面學習“1減幾分之幾”做了鋪墊。
本節課是對幾分之一學習的發展,也下面學習同分母加減法的基礎。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系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并初步學會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以及歸納推理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簡單分數的加減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確定為認識理解幾分之幾的分數,以及學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的難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幾分之幾的現實含義。
說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初步認識第四課時:分數的簡單計算(書本99-101頁、例1和例2)包括:同分數分數的加法,同分數分數的減法
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理解算理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時才能相加減是本課的難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理解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類推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說教法: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在本節課中,我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 從生活情景出發,以游戲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2、 大膽利用課件讓學生自學,使全體學生處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4、 在學生的反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主動駕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籍此展開教學。課堂里有認知的沖突、智慧的碰撞。學生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思維狀態自然活躍。沒有強迫,不算熱鬧,一切看似簡簡單單,但學生卻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為主動而積極。充分體現教師以動態的、開放的、寬容的眼光來看待教學。
說學法: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決定在教學中采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件中的動畫演示自己歸納、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概括的同時,自己嘗試對分數加法的計算,并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將分數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條思路。
3、充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增強合作學習的合作精神。
4、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充當老師的角色,自己出題,學生自己解答。
說教學過程:
1、 為了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復習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計算回答的同時,也將分數的含義理解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加深,為新課內容打下基礎。
2、 在新課以前,我出示一個探索實驗的動畫圖,讓學生直接根據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訴學生知道為什么:+=,接著就揭示課題:簡單的分數加減法。這樣可以使課題很自然地滲透到學生腦海。
3、 在例1的教學中,我決定采取讓學生讀懂題目以后,自己分小組討論列出算式,再試著進行計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訴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過這種方法,一定可以使學生人人動手、動腦,體現出自主探索學習的優越性。
4、 在分數減法的教學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大膽的讓學生自學,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探索、推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將分數減法的算理記在心中。
5、尤其在例3的教學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明白為什么要把“1”看作“一”,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數的原因。
6、 在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完成后,我準備引導學生完整的歸納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且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以利用學生的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
7、 課堂練習是一堂課的關鍵部份,所以我在學生完成了課本相應的做一做以后,鼓勵學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數加減法的題目,再請其他學生來完成,通過這個環節的練習,我想學生一定具有極強的課堂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