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竹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幽暗、愜意、包羅、參差不齊”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能力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學習作者仔細觀察景物變化,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培養從生活中感受藝術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領略國畫的內在美,提高藝術修養,初步形成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用簡潔概括的語言復述課文,理清思路。
2、品析文中充滿情趣的描寫,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難點】
研讀有關國畫常識的語句,體會畫竹的內涵。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課文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描寫充滿童趣。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誦讀,體會景物描寫的語句和國畫的獨特魅力。
2、研討法。藝術并非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啟發學生合作探究,聯系生活體驗,加深對藝術創造的感知。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感知文意,揣摩文中精彩的文句,體會充滿童趣的描寫。合作探究,體會畫竹的內涵。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沈復的一篇追憶童年趣事的散文,(學生搶答《童趣》)的確,一種平常的景物或事物,在天真爛漫的童年活動中也許是奇特而富含情趣的。今天我們學習的豐子愷的《竹影》,就記敘了從描竹影的游戲中對中國畫特質的一次體驗。親切之中對藝術也許會有深層的體悟。(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2:
(多媒體展示墨竹畫和江南綠竹繞宅的風情畫)同學們,請以審美的眼光去比照這富含詩意的畫圖,尤其是對綠竹的藝術表現的線條、色調、背景設置,這也就是中國畫的獨特魅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豐子愷的《竹影》,去體會它的意韻和神氣。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本文作者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原名豐潤(豐仁),浙江崇德縣石門灣人。共有文學、美術、音樂等著作一百多種。長于漫畫與散文,有《子愷漫畫全集》六冊,散文作品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等。他的散文主要取材于自己親自經歷的生活和直接交往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文字明白如話,簡潔老練,風格雋永,形象細膩生動,結構嚴謹縝密。
三、誦讀感知
1、請學生結合注釋默讀全文,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
多媒體顯示:
⑴ 注音:
愷(kǎi) 豐碩(shuò) 徘徊(pái huái) 撇(piě) 口頭禪(chán) 參差不齊(cēn cī) 愜意(qiè) 水門汀(tīnɡ)
⑵ 釋義:
愜意:滿意;稱心;舒服。
幽暗:昏暗。
包羅:包括(指大范圍)。
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齊;不一致。
2、學生速讀全文,勾畫關鍵語句,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情節。
教師點撥、歸結主要情節:“我”和弟弟、華明日夜相聚、探討弟弟提出的問題、依照竹影描竹、爸爸講中國畫的藝術特征。
3、學生齊讀課文充滿童趣的前半部分。勾畫出你認為描寫生動的語句,并簡要評述。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評述:
⑴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運用“一盞乏了油的燈”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天空中紅光漸漸地減弱。
⑵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句中“一跳一跳”寫出了霞光行將消失的動態。“不可挽救”形容夕陽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極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轉的意思。“細微”是指太陽一跳一跳沉下去時跳的幅度小,變化不大,“迅速”是指太陽下落的節奏快,速度快。
⑶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句中的“長音階”“短音階”運用借代手法,指月亮在冬天的竹葉中間放出的.清光。
⑷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充滿童趣。
4、請同學們聯系生活體驗,研讀有關國畫常識的語段,體會畫竹的內涵。思考:文中“西洋畫像照樣,中國畫像符號”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提示:
所謂“符號”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內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關鍵是內容,而不在于形式。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審美體系兩種繪畫形式的不同。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響到本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是文化的鮮明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希臘──羅馬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表現在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中國畫重寫意,與我們民族傳統的審美觀有很大的關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畫重寫實,也和西方文化重實驗相關。
5、請學生就印象深的一幅中國畫(也可結合課本的封面),談談自己對中國畫獨特魅力的理解、體會。
四、探究體驗
1、學生齊聲誦讀全文后,思考:
⑴ 文中的“爸爸”從孩子的游戲引入藝術的教育,談談你對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⑵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等游戲,結合畫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認為游戲和藝術有什么關系?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適時點撥:
⑴ 文中“爸爸”的出現,給孩子們講了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把孩子們熱愛繪畫的熱情進行正確的引導,“爸爸”這樣做,保護了孩子們獨特的藝術創造,有利于興趣愛好的發展。
⑵ 游戲說是關于藝術起源問題的一種學說,這種“游戲”指的是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戲”。游戲說的代表人物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游戲可以說和這種精神的游戲很相似。如從堆雪娃娃、泥巴造城堡中有獨特的藝術創造體驗和發現,充滿童趣。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五、課堂小結
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無邪的心,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美到美的創造;爸爸平實的語言,因勢利導地講述藝術入門──中國畫的獨特內涵,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領悟到美的一種表現形式。真可謂“引入門墻無意中,寓教于樂見匠心”。
六、課堂練習(略)
【語文課竹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竹影》教學設計10篇03-03
竹柳樹圖片大全02-13
關于竹的對聯12-24
枯竹閱讀答案03-25
關于影字的成語06-01
與竹有關的成語03-04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