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塞》教學設計及反思
【備課思路】
1、 高段語文課堂容量要大,豐厚的內容讓學生感到新鮮,以知識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擴大一堂課的學習視野。
2、 課堂的容量來自兩方面,一是老師的教材解讀建立在大量的相關資料的查閱上。二是學生課前的有主題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3、 “以詩解詩”的古詩賞析方法。整堂課的容量擴充不脫離古詩,在上千首唐詩中以“邊塞詩”為整堂核心點,以《出塞》這首詩為邊塞詩的中心點,進行擴充,既有核心,又有范圍,不至于離題。既然是古詩賞析課,這堂課選擇以古詩來解讀詩句的方法,將學生背誦積累的與這堂課相關的古詩進行一個梳理和整合,達到“以一帶十”學習目的,核心學習《出塞》,帶動學習近十首邊塞詩,讓學生對邊塞詩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學習。讓課堂及呈現廣度也呈現深度。
4、 課堂思維的含量。大容量的課堂要學生學起來輕松,得關注學生思維的訓練。面對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發現它們之間的連接點、共同點。思維要發散開,又要收得攏。一旦學生能夠用發散思維、聚合思維、邏輯思維去賞析古詩,他們就能體會到學習古詩的有效方法和樂趣。
5、 古詩的審美學習。漢語言充滿美感,古詩更不用說,正因為審美價值高,所以才流傳千年。只有注重審美的學習,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美感,充滿詩意。一字、一句、一個標點;一唱一嘆,一個意象。都是古詩中值得玩味的一個美的符號。
6、終極目標:引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授之以漁。
【精巧設計】
1、 詩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變動標點“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設計思路來自于前段時間參與的《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個活動“一課一問”,以這一個問句引出“以詩解詩”的賞析方法,讓學生用詩句解答“人未還”的原因,品讀詩句體會戰爭的殘酷。
【課后反思】
1、 年級教研達成的共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 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一個前提保證,師生才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經常訓練,并多采用這個方法。
3、 一個精巧的教學設計課輕松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為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附:
【新聞稿】六年級鄢小紅老師執教《出塞》,鄢老師在這堂課上嘗試古詩的賞析教學,由一首詩為一個點,進行縱橫的拓展。橫向指由《出塞》而引入邊塞詩的教學,拓展學習幾首邊塞詩的典型作品。縱向指《出塞》這首詩深度的解讀和深厚內涵的學習。在課堂內容深度的設計上,以古詩賞析“以詩解詩”的方式將學生平常積累的一些和本詩相關聯的古詩句進行融會貫通,打破了學生以往一堂課就學一首詩的的思維定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新的視角理解古詩的樂趣。
【評課實錄】
彭:這堂課感受老師的思考很有深度。提兩點建議:學生的朗讀變化不大,如果老師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提示學生有感情朗讀,效果會出來,主要是語文課上,老師對于朗讀指導和提示的意識要強。建議二是留給學生做筆記的時間,課堂上的一些知識重點讓孩子及時記筆記效果會更好,比如這一課說到的邊塞詩的主要內容,提煉得很好,學生能記下來,就更好了。
周:課堂容量很大,老師準備充分,可以看得出教師要用大量的時間閱讀,對文本做很深的解讀。
葉:這堂課對“互文”修辭手法的教學深入淺出,讓我豁然開朗,我將會把這個方法運用到我的課堂上。
鐘:鄢老師的這堂課學生收集的資料運用得很好,學生收集的資料既有廣度,也有深度,效果很好,特別是“以詩解詩”的方式值得借鑒。
李:這樣的課堂容量是六年級應該具有的,但是這也很考驗老師的內功,能夠把深厚的東西講得淺顯易懂,確實需要老師花大量時間思考。感覺班上的常規很好,孩子的發言面廣。課堂內容也打破了傳統,把課內和課外進行了很好的融合。
呂:高年級的課堂容量很大,我們年級在四年級時也做過這樣的研究,當時鄢老師也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但是感覺四年級的學生接受起來難度太大,而放到六年級,學習學起來就輕松多了,而且很感興趣。這堂課對“邊塞詩”的一個大量的拓展,是詩歌的鑒賞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我們可以繼續研究下去,比如送別詩等。
彭:六年級的課這樣上很舒服,有深度,有廣度,特別是對“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理解,旁征博引,學生的思維密度很大。對于這首詩的寫作方法的教學也很好,讓學生認為古詩的內涵是很豐厚的。
【《出塞》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出塞》優秀的教學設計模板03-03
《出塞》教學設計及教學點評(通用6篇)11-09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反思及評價11-16
教學設計的反思10-28
教學設計與反思12-30
《比尾巴》教學設計與反思11-26
教學設計反思優秀11-04
《京調》教學設計及反思03-21
《彩虹》教學設計及反思12-08
尊嚴教學設計及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