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1、使用教材:信息技術(上冊)
2、教學內容:第1單元第1節
3、課時安排:1課時
4、教學環境:校園局域網系統
5、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書本自備光盤(信息技術應用的視頻)
二、教學設計
1、學習目標:了解信息與信息技術的含義,了解信息的編碼方法。
2、學習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認識信息和有效地獲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實踐創作:調查信息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信息、信息技術的含義;
②、信息的二進制編碼。
(2)、教學難點:
①、信息的二進制編碼。
5、內容分析:《信息與信息技術》這一課是信息技術教材的第一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同學,它是教材關于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初步認識。本節是基礎性的純理論的內容,所介紹的一些有關信息的知識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可以為進一步學習后續內容打下基礎。
6、學生分析:學生對微機充滿了向往,甚至用“崇拜”這詞決不過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內容作了一些調整,我想在學生初步建立信息技術中“信息”的感性認識后,能親自在網上根據特定的任務,搜索一些信息,來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7、教學策略分析:
結合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以“典型任務”為主,突破一個個“思維障礙”,因此本課采用建構理論下的主體教育模式,通過學生已儲備的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設置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任務中,自己思考,主動探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組織、引導、協調、控制、咨詢的作用。啟發、誘導貫穿其中,創建自我探究的學習平臺。
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應賦予學生最多的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應此在討論的過程中,重在學生說出他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逐步對問題“深層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決問題中交流探索,在實踐中內化、自悟。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這一課的多媒體課件;
(2)、揭示課題:《信息與信息技術》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將學生帶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二)、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1)、教師展示本節課完成的教學任務。
①、信息的含義?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③、信息的二進制編碼?
(2)、學生自學書本2至13頁,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3)、學生解答問題,對于有疑問的問題,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4)、對于共同性問題,教師做適當講解;對于難點二進制編碼,教師做詳細講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總結歸納,體驗成功
(1)、交流學習心得,各自說說本節課學了哪些內容?
(2)、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3)、設疑,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在本節課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識的遷移。
【關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畢業贈言》小學教學設計04-06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音樂優秀教學設計03-0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小學安全教育教學設計02-16
小學主題班會教學設計10-02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04-25
小學體育教學設計(通用6篇)09-09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學設計范文07-12
小學《正比例》的教學設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