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
教材分析
1、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蚯蚓圍口節為第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尾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濕、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身體呈長圓筒形,褐色稍淡,約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環帶。腹面顏色較淺,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和輔助運動作用。在11節體節后,各節背部背線處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體濕潤。蚯蚓是通過肌肉收縮和剛毛的配合向前移動的,具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點。
2、采用不同方法去觀察蚯蚓,以認真、細心的態度有目的、有步驟地觀察,讓學生們愛護小動物。
學情分析
1培養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教學目標
1 1、科學知識:使學生獲取關于蚯蚓的各種知識,能說出蚯蚓的外形特征;
2、科學能力: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初步整理資料的能力。
3、情感價值觀: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過程
【《蚯蚓》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音樂課教學設計與反思04-01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設計與反思2篇03-06
分類與整理教學設計04-08
《燃燒與滅火》教學設計03-04
質數與合數教學設計03-02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3-31
《紙船與風箏》教學設計03-28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