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物理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初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
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采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于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系”,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并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并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達式,了解勁度系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并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4.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系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中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進行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愿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五、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自主設計實驗探索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及實驗操作。
(二)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于學生的探究。
(3)教學中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把復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以便于學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學準備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海綿、橡皮泥、白紙,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小車、橡皮筋、氣球、、纖維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彈簧、鉤碼、力傳感器等等。
【關于高中物理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關于《正比例》的教學設計范文05-13
關于傷仲永的教學設計范文04-27
關于《白鵝》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2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關于跳繩教學設計(精選5篇)04-21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六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