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蘆》選自人教版第三冊第四組第二篇課文。本文講的是植物的生長一般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著后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做任何事情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中的那個人,不管葉子上的蚜蟲,一心只要葫蘆,結果一無所獲。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是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培養人文精神的好材料。
【學情分析】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學生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結合圖畫,一般都能容易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同時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不難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為他不治蟲,但是這些發現都是教淺顯的表面的認識。在通俗的故事情節中,還隱含了深刻的寓意,即“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只顧一點,最后的結果必然不好”,要理解這一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教學時,應多指導學生看圖,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探究種葫蘆的人那么喜歡葫蘆卻的不到葫蘆的原因。尤其是寓意要理解到“怎樣”的曾面,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水平的表現,靈活處理,切記生硬地將寓意向學生灌輸。
【設計理念】
根據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觀察事物表面化,語言積累少等特點,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那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全落了呢?”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語言文字的落實和語感訓練,積累語言,體會中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個過程,各環節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能力目標:通過對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指導,從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讀的能力。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課本劇。
情感目標: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確定為能正確認讀生字詞,用不同的語氣朗讀反問句、感嘆句和陳述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個過程,各環節相互制約。
【教學方法】
。、 教學方法:觀察法、讀中感悟、小組合作探究。
。、 學習方法與教法相適應,采用“看、說、讀、演”的學習方
法,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 教學準備:
⑴課前讓學生收集葫蘆的實物和圖片。
、坪J的實物、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小學語文第《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有關《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精選6篇)06-30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語文《肥皂泡》的教學設計范文05-28
《白鷺》第2課時教學設計03-30
《我的舞臺》教學設計03-05
《我的信念》教學設計03-17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學設計03-02
語文《長城》教學設計04-20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10-09
語文《荷花》教學設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