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教學設計
王昌齡《從軍行》的教學應該怎么去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昌齡從軍行教學設計,歡迎參考閱讀!
王昌齡從軍行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1、領會詩歌的意境并熟讀成誦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2、教學中,采用抓關鍵字、想象畫面、音樂渲染、教師點撥等方法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內化情感,欣賞語言。
教學目標:
1、學習王昌齡的《從軍行》兩首,感受邊塞詩的意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邊塞詩。
3.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提高欣賞古詩的能力,激發誦讀經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領會詩的意境并熟讀成誦。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從軍行》課件
設計流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背景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詩,跟這個地方有關。
1、出示“邊塞”二字,生齊讀。
師:唐代詩人王維曾到過邊塞,并留下了這樣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看看邊塞嗎?我們來欣賞邊塞風光。
2、出示邊塞圖片,師生欣賞。
師:美嗎?它的美,不是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美。邊塞的奇異風光,吸引了王維,也吸引了這位詩人,他是——
3、出示王昌齡圖像、名字和簡介,生齊讀。
師:他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寫得既多又好,被稱為——(生讀:詩家天子、七絕圣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王昌齡的著名邊塞詩《從軍行》。
4、 板書課題,生齊讀。
5、出示唐朝地圖,簡介寫作背景。
師:在王昌齡生活的唐朝,有兩個部落曾多次侵擾唐朝邊疆,一個是北部的突厥,一個是西部的吐蕃。為了守住國土,唐軍將士奉命出征,與敵人進行戰斗。《從軍行》寫的就是戰斗期間 唐軍將士們的軍生活。《從軍行》共七首,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其中的兩首。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境
1、出示兩首詩。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反復讀這兩首詩,不理解的地方參考注釋,等你讀順口了、讀滿意了才舉手。
2、生自由讀兩首詩,師巡視。
師:請兩位同學來讀詩。第一首誰讀?第二首呢?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準字音了嗎?讀出節奏了嗎?
3、指名分別讀詩,生評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情感。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品味這兩
首詩的情感。先來讀第一首。
三、抓關鍵字,品思鄉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師生多種方式合作讀詩。
師:我們來合作讀,怎么樣?我讀詩的前四句,你們讀后三字;
我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合作的感覺真好!我讀詩題,你們讀詩句。
2、抓住“愁”字,體會情感。
師:濃濃的古詩味兒出來了!同學們,這首詩的情感,特別體現在哪一句?(無那金閨萬里愁)。你知道這無奈的愁是什么愁嗎?(思念家鄉,還會思念家鄉的——?哪些親人?)身在邊塞,心卻在家鄉啊!誰能讀出這無奈的鄉愁?
3、指兩名讀全詩,師評價、點撥。
4、回顧舊知,深入理解征人鄉愁,引讀全詩。
師: 李白有過這樣的鄉愁——舉頭望明月,(生:低頭思故鄉)孟郊也有過這樣的鄉愁——慈母手中線,(生:游子身上衣)。在每個遠離家鄉的人心中,都裝著一首寫滿鄉愁的詩。在邊塞這種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地方,鄉愁更多了一份悲壯和蒼涼!
因為對于戰士來說,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許一上戰場,就再也回不到這座(手勢引讀:烽火城西百尺樓),再也不能在黃昏(獨坐海風秋),再也聽不到這(更吹羌笛關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嘆息(無那金閨萬里愁)。
B、“獨”
1、回顧舊知,體味“獨”字。
師: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除了“愁”,還有一個字能表達情感。(獨)古人寫詩,最講究一字傳神,一字達意。我們學過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生: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細細品味“獨”字,你一定能讀得更好。男女生來合作讀,男生讀前三句的寫景,女生讀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讀,調換順序再合作讀。
師: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吟誦整首詩!
3、生齊讀全詩。
四、入情入境,悟殺敵之“勇”
師:濃濃鄉愁,讓人動情。這一首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著名朗誦家方明老師特別喜歡這首詩,想聽聽方老師的誦讀嗎?咱們邊聽邊想象畫面。
A、傾聽錄音,學習誦讀
1、一聽錄音,想象畫面。
師:方老師讀得怎么樣?不愧是朗誦家!再聽一遍,這一次,可以跟著讀。
2、再聽錄音,模仿跟讀。
師:你們能像方老師這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地讀嗎?先自己練練,練好了,我們也來當朗誦家。
3、學生自由練讀。
師:小小朗誦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來吧!
4、學生展示讀。
師:很投入,讀詩就要有這樣的狀態!
B、環境惡劣,出征艱苦
師:這里有一句詩寫景,哪句?(大漠風塵日色昏)
1、找出寫景的詩句,體會環境惡劣、出征艱苦。
師:讀完這句,你的感受是?(風沙很大,天氣惡劣……)可風沙再大,也阻擋
不了戰士們殺敵的腳步!為了守住邊疆,他們紅旗——(生接讀)誰來讀前
兩句?
2、指兩名讀,師評價、指導。
師:這哪是一支軍在出發呀,簡直就是一把利劍在朝敵軍去哇!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兩軍交戰的畫面。
C、捷報傳來,振奮人心
師:是啊,緊接著該有一場惡戰了吧?沒想到的是,這支軍才出發到半路,就
收到了勝利的捷報。捷報里說了什么?你來讀。
1、指名讀后兩句,了解捷報內容。
師:從這份捷報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敵軍首領……)
2、引入詩句,體會獲勝心情。
師:王維有一句邊塞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活捉了首領,打贏了勝仗,怎能不振奮人心呢?誰能把這心情讀出來?
3、指名讀,師評價、指導。
師:這場戰斗中,沒看到兩軍交戰時的刀光劍影,一個出發場面和一個捷報的場面,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豪情。這就是王昌齡寫詩的高明。
誰來讀整首詩?
D、通讀全詩,讀出豪情
1、指兩名讀全詩,師生評價。
2、男女生多種方式合作讀,調換順序再讀。
師: 合作讀還不過癮,咱們來比賽讀。
3、男女生比賽讀,師評價。
師:接著比。咱不比讀詩,來比發現。
五、小結詩情,背誦經典
師:現在,你發現兩首詩情感的不同了嗎?(第一首寫戰士的思鄉之愁,第二首寫戰士的沙場豪情)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其一中的戰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導學生小結詩情,師板書:愁、勇。
師:兩首邊塞詩,兩種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歡哪一首?試著背一背。
2、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練習背誦。
3、配樂,學生展示背詩,師評價。
4、配樂集體背古詩。
師:用你們最精彩的誦讀,把蘊藏在詩中的情感表現出來吧!
六、拓展學習,積累更多經典
師:再來看看《從軍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從軍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師引讀,小結《從軍行》特點。
(1)當看到無數將士戰死邊關,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時,王昌齡這樣深切地表達同情,女生讀——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2)當厚厚的戰衣在千百次戰斗中被黃沙磨破,戰士們無所畏懼,依然發出
這樣的豪言壯語,男生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師: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邊塞名詩。除了《從軍行》,他的這首詩也很有名——《出塞》。請個小老師帶同學們讀一讀。
2、出示《出塞》,小老師帶讀,學生齊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這首詩悲壯、慷慨,既寫了戰爭的殘酷,又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后人給予它很高的評價,稱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咱們一起讀。
3、出示其他邊塞名句,自由讀,選背喜歡的詩句。
師:讀讀其他詩人的邊塞名句,你喜歡哪句就背哪句。
(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一句寫的是邊塞的(雪景)。
邊塞那滿樹的積雪,多像江南那滿樹的梨花啊!喜歡這句的一起背。
(2)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詩人是多么渴望從軍、以身報國啊!喜歡這句的一起背。
(3)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士們為國獻身,不顧生死,何等灑脫!喜歡這句的一起背。
師:發現沒有,這些詩人都是(唐朝的)。
4、師小結唐朝邊塞詩特點。
師: 據統計,唐代以前的邊塞詩,流傳下來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邊塞詩就有兩千多首。唐朝歷史悠久,國力強盛,唐朝的邊塞詩也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陽剛之美。
邊塞是荒涼的寂寞的,戰斗是艱苦的殘酷的,可唐軍將士們依然英勇無畏,精忠報國。此時此刻,這樣一首歌最能表達我們的心情,一起來欣賞現代歌曲中的沙場豪情。
5、出示《精忠報國》,欣賞現代歌曲中的沙場豪情。
師:同學們,今天的課結束了,可是,我們對古詩的熱愛不會結束。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多誦讀經典,背誦經典。
王昌齡從軍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背誦古詩,
2、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3、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教學重點: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理解守邊戰士思鄉之情和誓死殺敵的誓言。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設計過程:
一、以詩會友,導入新課。
1、 同學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們來以詩會友。好嗎?準備好了嗎?白日依山盡(),誰知盤中餐(),“泉眼無聲惜細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
2、看來大家對所學古詩已熟記于心了。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從軍行》。領略一下邊塞風光,了解一下守邊戰士的生活狀況。
4、板書課題,讀題,析題: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齊讀題目,誰讀懂了?(從軍就是參軍,標題中加“行”屬于樂府詩。)
二、引領學詩,理解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師:《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這節課,我們一同去領略一下邊塞風光,了解一下守邊戰士的生活狀況。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古詩,注意要讀準字音。
師:讀準字音是讀好詩的基礎。來看看這幾個難讀的字:
(1) 出示字詞:長云 雪山 孤城 遙望 穿 破 金甲 樓蘭,指名認讀
(2) 小老師帶讀
(3) 掃除了字音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流暢了。(指名兩生讀)齊讀。
2、師范讀。
師:聽到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老師也忍不住想試一試了,行嗎?
3、你覺得老師讀得怎樣?
師:是的,讀古詩不僅要字正腔圓,而且要讀出它的節奏,讀出味道來。大家學著老師的樣再讀讀。
4、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現。”老師想了解一下我們班理解詩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釋、看圖畫、想象畫面)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理解古詩就用哪種,然后把你讀懂的詞句說給同桌同學聽。(你是通過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讀古詩,體會意境
過渡:理解了詩意我們不防來細細品味,看看邊賽風光,感受將士們的'生活。
1、輕聲讀古詩,邊讀邊想畫面,你從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長云鋪天蓋地,很長很長、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師板畫)
2、CAI課件(出示雪山圖):知道這雪山在哪兒嗎?這覺得這雪山怎么樣?(出示雪山圖)如今怎么就暗了下來呢?讀讀古詩看能從哪兒找到答案?(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
3、師: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戰士們的心情也隨之暗淡了。該怎么讀詩的前兩行呢?(你不僅走進了邊塞,也走進了戰士們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還能從中感受到怎樣的心情?(孤獨)你是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師:一個個背井離鄉的戰士來到硝煙彌漫的邊塞,心情是暗淡、孤獨的,大家一同走進戰士們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齊讀詩的前兩二行。
5、過渡語: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6、齊讀后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
(1)師:“穿”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屬制作的盔甲會磨破!不可思議呀!你認為可能嗎?
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讓我們體會到了征戰時間的漫長,戰爭十分激烈頻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戰士們堅強的斗志)
師:戰士們有什么樣的決心?既然是決心該怎么讀?(鏗鏘有力)
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2)指導感情朗讀:金甲易損,生命可拋,邊疆戰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磨滅,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里______。
刀光劍影、生死拼搏,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詩情
師:“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家鄉的親人,真的不想回家嗎?
師:家鄉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著他們呢?(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著拐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也許一雙年幼的兒女在一次次的呼喚父親回家;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的讓黑發染霜。你能替將士們告訴他們的親人為什么誓死不回家嗎?板書:精忠報國)
8、練習背誦
(1)過渡: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邊疆將士的豪邁情懷,誰又能像戰士們那樣不記住古詩善不罷休呢。
(2)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師: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塞外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感受到了守邊戰士奮勇殺敵的決心以及誓死報國的壯志豪情,這凄美、悲壯,向上的畫卷就是唐朝的邊塞詩。
2、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共七首,七首詩七幅不同的畫面,我們今天學的是其四,還有另外幾首大家課后選自己喜歡的讀一讀,感受盛唐邊塞詩的悲壯,豪放。
【王昌齡從軍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關雎》教學設計03-24
初冬教學設計04-03
《海燕》教學設計04-03
《zcs》教學設計03-26
草原教學設計03-11
《景陽岡》教學設計03-05
蝗蟲教學設計03-05
《蛇》教學設計03-05
《心愿》教學設計03-02
《數數》教學設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