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識三角形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是關于認識三角形的教學設計,請參考!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2~23頁,第24頁“想想做做”第1~3題。
【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可以加深和拓展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積累一些認識圖形的經驗與方法。例題1首先提供現實背景讓學生從中找三角形,并說說生活中看到過的三角形,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從而體會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并抽象出圖形,進而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題2則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關系,發現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教材還安排來“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圖、觀察、操作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認識三角形;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自主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并能利用關系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有趣的數學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3、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其產生對生活的理性思維的數學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設計思路】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對于一個知識點更多的是關注它是什么,而忽視它為什么是這樣。因此在教學中添加了從以前學過的舊知識“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舊知識間的生長點。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后,回過來讓學生給三角形取名,讓學生明白“三角形”名稱存在的理由。既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加深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1、圖形王國里有許多圖形,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認識一個新的圖形(板書:認識)
2、你想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了解這個新圖形的哪些方面呢?
【設計意圖:認識圖形正如認識人一樣,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稱、形狀、特征。三角形的名稱和形狀,學生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初步認識,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認識三角形的特征。課前活動通過把“人”“物”進行關聯,有助于學生明白需要認識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1、同學們,趙老師要來看看誰的眼睛最亮,誰的記性最好,準備好了嗎?
2、多媒體出示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銳角三角形、圓。(2秒后隱去) 提問:剛才出現的圖形中哪種圖形最多? 再看一遍
3、繼續看下去,多媒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2秒后隱去)
提問: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圖形?再看一遍
4、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補充板書: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名稱和形狀,通過這樣一個“比眼力”和“比記性”的游戲活動,既讓學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與“少”的比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題1的圖片)你能在這張圖片中找到三角形嗎?
在我們身邊你能找到三角形嗎?(指名說)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嗎?
6、談話:生活中的許多物體上都有三角形,一起來看看。
【設計意圖:從在游戲中找平面圖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實際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邊生活中的三角形,強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視覺印象!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邊角特征。
。1)談話:剛才同學們在生活中找到了許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想辦法做出一個三角形嗎?(小組活動)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儆眯“魯[的。 (你用了幾根小棒圍成的?) (板書:3根小棒)
②在釘子板上圍的。 (把橡皮筋分成了幾段?) (板書:3段)
、垩厝浅叩倪叜嫷摹 (你畫了幾條首尾相接的線段?) (板書:3條線段)
、苡弥背咴诜礁窦埳袭嫷。 (你畫了幾條首尾相接的線段?) (板書:3條線段)
。3)同學們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請看黑板,這個圖形認識嗎?請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你能把它變成一個三角形嗎?(指名到黑板上畫)
(4)你會把角變成一個三角形嗎?由角的各部分名稱,你能說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嗎?(板書:3條邊、3個角、3個頂點)
。5)通過剛才的做一做和現在的變一變,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這個圖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認為還可以給它取個什么名字?(板書:三邊形)
不過啊,我們生活中還是習慣叫它三角形。
【設計意圖:在學生做三角形活動中,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匯報怎樣做三角形中能夠關注到三角形的`構造。通過讓學生把以前學過的角變成三角形的環節,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白三角形不僅可以來自生活的抽象,還可以來自知識的演變。更重要的是,從角過渡到三角形,學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另外,讓學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稱的由來,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借此進一步強化了三角形的邊角特征!
2、鞏固與過渡
(1)同學們會做三角形了,下面我們要在點子圖上畫出兩個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拿學生作業交流:你是怎么畫的? (畫三角形時我們可以先確定它的三個頂點。)
。2)這三個點能畫在同一條直線上嗎?看來啊,只要三個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兩兩相連就能夠畫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1)談話: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長度分別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選三根圍一圍,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梢园衙恳淮嗡眯“舻臄祿涗浽谧鳂I紙的表格中。
(2)交流:誰來說說你選了哪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
(3)同學們每次都是選三根小棒,為什么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里面又有怎樣的奧秘呢?我們先來觀察這個三角形(6cm5cm 10cm)。
。4)仔細觀察,比較三根小棒的長度,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6+5>10 6+10>55+10>6
。ò鍟喝切蝺蓷l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
。5)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這個三角形(4cm5cm 6cm)的三條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關系?
指名交流:4+5>6 4+6>5 5+6>4
。6)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三根小棒為什么不能圍成三角形?(出示6cm4cm 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說明兩條邊的長度和要大于第三邊,但現在有兩條邊的長度和等小于第三邊,所以不能圍成三角形。
請同學們思考:在判斷任意的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時,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兩邊之和都算出來和第三邊作比較?
【設計意圖: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探索發現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既理解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學生也能對這部分知識有深刻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
三、綜合練習,鞏固深化
1、老師這里還有幾組線段要請同學們來判斷一下能不能圍成三角形。下面我們要采取搶答的形式,老師說開始,你就可以站起來回答,看看哪位同學的反應最快。好嗎?
、6cm 9cm 3cm ②7m 6m5m ③4dm10dm8dm
【設計意圖:此題采用搶答形式,強化了學生自覺運用三角形圍成的快捷判斷方法的意識。其中,變化了數據后的單位名稱,用意是擴大知識的應用范圍!
2、放學后老師還要去趟少年宮,請看(出示地圖),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 走哪一條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識來解釋嗎?
3、拓展
。1)有一個活動角,已知這條邊是2cm,這條邊是5cm,請問第三條邊可以是幾厘米(填整數)?
。2)如果一個三角形的最短邊是5cm,另外兩條邊可以是幾厘米?
(3)如果三條邊的和是5cm,三條邊分別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這一題是開放題,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另外,第(1)小題的設計與新授過程中“由角演變成三角形”這一教學環節相呼應,又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四、全課總結
剛才同學們都想了解新圖形的名字、樣子、特征,現在都了解了嗎?誰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識介紹給同學聽一聽。
【關于認識三角形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3-30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2-23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
《8的認識》教學設計03-03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01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9-06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7-27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4-09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3-04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