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與雷達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雷達和蝙蝠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看看這篇《蝙蝠和雷達》的課文你就知道答案了。對于老師來說,不僅需要看,還需要做好每一個教學設計。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蝙蝠與雷達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并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會區分運用“敏捷”“敏銳”。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研究蝙蝠飛行探路的秘密。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關于提問、樂于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弄清科學家的試驗過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樣飛行的。
難點:了解蝙蝠飛行探路的秘密。
一、揭題:
1、出示蝙蝠圖,你們認識它嗎?叫叫它的名字。
誰能告訴我這兩個字怎么寫?(師根據提示板書)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
掌握了形聲字的規律,學習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達。板書。你們了解雷達嗎?
有這樣一段文字是介紹雷達的,誰來讀一讀?
3、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蝙蝠和雷達》,齊讀。此時,你的腦子里是否產生一個大大的問號呢?
4、這兩個完全不同類的事物,怎么會有聯系呢?今天讓我們研讀《蝙蝠和雷達》,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讀課文,注意文中的生字。并想一想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
2、出示詞語,指名讀。
生字會讀好,還得會寫好。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個醒。
出示選詞填空,“敏捷“敏銳”說說兩個詞的區別,并給敏銳找近義詞。
找出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3、默讀課文,劃出直接描寫蝙蝠和雷達關系的句子。
匯報,出示句子。
指名讀,此時你是否又產生了一些問題?
預設:蝙蝠有什么本領呢?科學家是怎樣得到啟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樣的?
三、研讀文本:
1、讓我們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領。課文哪一段介紹了蝙蝠的本領?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讀。讀著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從“無論”“即使……也”等詞感受到。)
(3)用“無論……即使……也……”說一句話。
(4)蝙蝠的確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語氣讀一讀。
2、這蝙蝠可真夠神的,讀到這兒,我們不禁要問:(出示句子)
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齊讀
3、事實是不是如我們所猜想的這樣呢?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為了揭開這個秘密,進行了多次試驗。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科學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讀讀四五六自然段,試完成實驗記錄表。
試驗條件試
驗
情
況第一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結果第二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結果第三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結果試驗結論
4、匯報第一次:
(1)試驗條件: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
指名讀,讓聽者眼前能產生一幅幅畫面。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指名讀。
(2)結果如何呢?指名匯報。
結果真是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誰來讀一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蝙蝠夜里飛行靠的——
5、匯報第二、三次。
(1)知道與眼睛無關后,科學家又進行了兩次試驗。誰來匯報第2次?
(2)指名讀結果的句子。(評:我聽出了,此時蝙蝠是在亂飛啊!真像一只沒頭的蒼蠅!)
(3)由此得知,蝙蝠夜里飛行不撞墻與——有關?
(4)匯報第3次。
6、出示總表。仔細品味作者對這3次試驗的記錄,你發現了什么?(分別用了“蒙上”、“塞上”“封住”)這3個詞位置能不能互換呢?作者用詞是如此準確,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注意用詞準確。
由這3次試驗,科學家最后得出一個結論: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7、此時,你腦子里是不是又產生了一些疑問?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不斷產生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然后又產生新的問題,在疑問與解疑中有所收獲。讓我們帶著頭腦中的這些問題,繼續走進下節課的學習中去。
【蝙蝠與雷達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懷素寫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6-12
雨點兒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04
《靜夜思》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08-16
《白鷺》第2課時教學設計03-30
《魚游到了紙上》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篇04-27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篇05-12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03
《雪地里的小畫家》第一課時教學設計6篇03-03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3-31
《紙船與風箏》教學設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