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阿細跳月》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路。
三年級音樂學習是小學低年級向中高年級音樂學習發展的轉折點,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應該較低年級更加重視學生情意的發展和音樂能力的發展,嘗試留給學生更多的感知、探索、體驗的空間。
《阿細跳月》是一首復合拍子的樂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節奏,但歡快的主題不斷重復,帶給人們盡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學習不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那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體驗樂曲特有的節拍特點便成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教學設計重點由聽入手:聽辨樂器音色,激發聆聽的興趣;完整地靜心聆聽,喚起學生情感投入,引發聯想;聽動互補的感受活動,感知并掌握樂曲的節拍特點;創編實踐,從切身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阿細跳月活動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二、教學內容。
1、聽:《阿細跳月》 。
2、創:為《阿細跳月》編舞。
三、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獨有的奔放熱烈的音樂情緒,想象音樂所表現的“月下歡舞”的歡樂情景。
2、過程與方法:在聽、賞、唱、舞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樂曲特有的節拍韻律;在小組創編活動中,體驗彝族阿細人載歌載舞時的愉悅情感。
3、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民樂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著音樂的節拍創編律動并表演。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用肢體語言來感受、體驗樂曲的節拍特點,表現音樂歡快的情緒。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快樂的羅嗦》,導入新課。
1、律動進入教室。
2、師生交流彝族風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歡什么?你認為彝族是個怎樣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樂的羅嗦》(中速—快速)
(二)聽辨樂器,感知民樂合奏。
1、聽辨演奏樂器:笛子、二胡、三弦、民樂合奏。
2、認識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時常用的一種彈撥樂器。
3、介紹民樂合奏:從這段音樂中聽出是一件,還是多件民族樂器在演奏?我們把多種民族樂器按不同聲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稱為民樂合奏。
4、模仿上述樂器的演奏姿勢。
(三)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
1、完整初聽全曲,感受音樂情緒。
(1) 邊聽邊即興模擬小樂隊演奏。
(2) 師生交流樂曲帶來的感受。
2、揭示課題,了解彝族風情——跳月。
彝族有個分支叫阿細人,每當農閑或節日的夜晚,全寨人都會在乘著月色、燃起篝火、載歌載舞。熱鬧的場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來舞蹈。因此,人們把阿細人的這種活動方式稱為“跳月”,所聽樂曲名稱為《阿細跳月》。
3、律動參與,感知樂曲節拍。
(1)聽音樂、賞畫面,感知樂曲節拍特點。
(2)復聽音樂,跟著音樂擊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樂曲主旋律● ○ ○ 。
(4)按節拍游戲律動“請你跟我這樣做”。(每五拍做一個動作)
(四)創編表演“阿細跳月”。
1、集體討論:“阿細跳月”可能會采用的方式;
2、小組討論、編排跳月舞的動作或隊形;
3、小組輪流表演,相互評價:我欣賞 的表演。
4、欣賞彝族“跳月”舞蹈的視頻,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動作?
(2)學一學自己喜歡的動作。
(3)修改小組的編排,再表演。
5、創設情景,與師共舞,體驗“跳月”的熱烈場面。 席地而坐——小組輪流表演——師生共舞
六、教學反思。
這堂課采用了各種聽賞方式來解決聽辨的難點,能較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們能在聽、唱、編、舞等音樂活動中感知《阿細跳月》的樂曲節拍特點,體驗音樂情緒,領略彝族阿細人跳月的風俗。
為了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節拍規律,我設計制作了Flash課件。利用按音樂節拍出現的月亮圖案● ○ ○ ● ○啟發學生視聽結合來感知,再通過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引導學生從律動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勵學生在跳月舞的創編活動中盡情表現。跳月舞的創編活動采用先探究、后欣賞、再舞蹈的形式,學生能從通過自身的實踐來體驗彝族阿細人跳月時的歡快情緒、想象阿細人跳月時的歡樂情景。課后發現此形式可以略為提前,讓學生在寬裕的時間內充分體驗。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通過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記憶樂曲的旋律主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旋律特點,學習彝族“跳月”的基本動作。
教學過程:
1、導入:欣賞樂曲《快樂的羅梭》。
提間:有誰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它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舞曲?
這是我們在一年級的欣賞的彝族舞曲《快樂的羅梭》。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彝族樂曲《阿細跳月》。
2、初聽樂曲,體驗樂曲的情緒。(熱烈)
3、介紹樂曲名稱:
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山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稱“跳月”。“阿細跳月”是他們最喜愛、最普及的民間優秀集體舞蹈之一。
4、視唱樂曲主題:
掌握5/4的節拍特點:體會樂曲的旋律特點。
以加do、mi、sol為主要旋律音,沒有出現fa、xi兩個音:每一小節的最后兩拍都是由521組成。
5、運用課堂樂器,演奏樂曲主題。
6、再聽樂曲:
在521處拍手。
7、再聽樂曲: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出現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賞:
①第一部分:主題出現幾次?每一次有什么變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主題出現幾次?音色有什么變化?
③第三部分:主題出現幾次?速度有什么變化?
9、欣賞舞蹈《阿細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腳右側一步,左腳跟到右腳,右腳再右側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左腳左側一步,右腳跟到左腳,左腳再左側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學生兩排相對,方向可相對或相反,空中蹬腳兩拍,擊掌兩次。
11、在《阿細跳月》的樂曲聲中,邊舞邊唱(拍手處:嗨嗨)。
12、課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數民族的舞蹈資料,學習一種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
教學反思: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生能安靜聆聽音樂,并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情緒。學生能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樂曲熱烈歡快的情緒。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1、欣賞男女領與混聲四部合唱《阿細跳月》
2、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表現音樂情緒。
3、學跳彝族“跳月舞”。
4、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通過聆聽《阿細跳月》、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增強對學習祖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知識目標:
1、過欣賞男女領與混聲四部合唱《阿細跳月》讓學生感受歌曲悠揚的風格。
2、過課前探究活動,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
能力目標:
1、通過學跳彝族“跳月舞”,培養學生用動作表現音樂情緒的能力。
2、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跳彝族“跳月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1、師:(穿上彝族服裝,在《阿細跳月》音樂片斷中舞蹈,進入教室。)
生:(觀看)
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這身裝束是哪個民族的服飾嗎?
生:(彝族)
3、師: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彝族人又分了幾個支系,其中有一支彝族人叫阿細人。(板書:阿細)
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人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起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摹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以后每逢豐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細人就載歌載舞地慶祝。后來漢族人就給他們的這種舞蹈取名“阿細跳月”。
剛才老師跳的就是阿細人的.“跳月舞”。我放的歌曲叫“阿細跳月”。
二、欣賞“男女領與混聲四部合唱《阿細跳月》”,感受歌曲悠揚婉轉的彝族民歌風格
(一)初聽歌曲,辨別演唱形式。
1、師:同學們,讓我們完整地聆聽歌曲《阿細跳月》。(放錄音,出示歌單)
生:(聆聽歌曲)
2、師: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
生:(男女領與混聲合唱)
(二)復聽歌曲,感受旋律特點。
1、師:歌曲旋律是平穩的還是婉轉起伏的呢?速度怎樣?請你邊聽邊用手勢劃旋律線條。(再放錄音,復聽歌曲。)
生:(邊聽邊畫旋律線條)
2、師歌曲旋律行進特點是怎樣的?速度怎樣?)
生:(答:婉轉起伏、較慢)
(三)再聽歌曲,分析歌詞,理解歌曲的情感
1、師:歌詞是歌曲的重要部分。歌曲《阿細跳月》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呢?請你們隨音樂自由讀讀歌詞,體會體會。
生:(贊頌豐收)
3、師:聽著這首歌,你產生了哪些聯想?
生:麥田金黃,阿細人民收獲著果實,心情舒暢。
三、小組交流課前的探究成果,了解彝族風土人情
1、師:欣賞了彝族音樂,你們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彝族?
生:想
2、師:你們分組在課前已經上網查詢了資料、請教了家長。下面,就來交流一下吧。
生:(分組交流:住房、服飾、生活習慣等)
3、師:你們想不想看看彝族人民是怎樣跳月的?我請大家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觀看跳月舞。(放錄像)
生:想。(觀看錄像)
四、學跳“跳月舞”,用動作表現音樂的情緒。
1、師:你們想跳月嗎?
生:想
2、師:好,老師教你們幾個簡單的動作。(示范)
生:(學動作)
3、師:今天讓我們也來當一回阿細,去和自己的好朋友跳跳彝族舞,
生:(隨音樂跳舞)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夠喜歡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種形式參與表現活動。
2、了解《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征,背唱主題旋律,能夠聽辨樂曲中各種樂器的音色。
3、學習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節奏型,學習“跳月”基本舞步。
[教學重難點]
1、感受《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節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師引言: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與特點。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音樂,說說下面音樂表現的是哪個民族?并說出每首音樂的風格特點。
1、播放《月光下的鳳尾竹》:(委婉、柔美、抒情)
2、播放《青春舞曲》:(歡快、活躍、熱情)
3、對兩首音樂的風格特點進行對比。
4、播放《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這是一首彝族歌曲。是影片《阿詩瑪》的插曲。說到彝族,同學們,有關彝族的知識又知道多少呢?(討論交流)
(彝族知識、彝族節目(火把節)、彝族舞蹈(阿細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
①、中國最著名的發射地西昌。
②、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歡戴一種雞冠式繡花帽。
師:彝族對大家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彝族。一起參加彝族的火把節。說到走,你覺得走路時的節奏是怎樣的?(×××××)師:拍手××××→×××××(由慢到快);
5、大家和老師一起來練習幾條節奏。
6、當節奏由慢到快時,老師發現有部分同學掉隊了,沒跟上節奏,這時他們說道等等我呀,嗨快跟上,節奏是怎樣的?
×× × × × ×× ×
等等我呀嗨快跟上(要求分兩組配合,由慢至快)。掉隊的同學,終于趕了上來,那就讓我們繼續前進吧!在我們前進路上傳來了一段音樂。
接下來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彝族的舞蹈《阿細跳月》。
二、新課教學
1、出現課題《阿細跳月》
2、完整欣賞《阿細跳月》
師:聆聽彭修文根據彝族民間歌舞“跳月”的素材而創編,作曲家、指揮家的民樂合奏《阿細跳月》
師:a.你們能找出剛才所練習過的節奏嗎?× × × × ×
(五拍的固定節拍,是“跳月”這種舞蹈風格所特有的')
b.主題音樂由哪些樂器演奏的?
c.分析、練唱
(1)哼唱旋律、歸納主要特點:
a.旋律主要由5 1 3三個音組成,每句句未相同
b.結構規整,共由4個樂句構成,四句的節奏都相同:(是民樂合奏《阿細跳月》的一種節奏型。)
(2)拍節奏哼唱旋律×××××
3、聽音樂片段,注意思考
①同一主題旋律運用了不同的樂器演奏,那你能聽出都有哪些樂器嗎?(二胡、竹笛……)
②聽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部分。
4、聆聽全曲,按順序記錄下樂器出現的順序。
引竹合彈二高笙彈竹合尾
子笛奏撥胡胡撥笛奏聲
5、樂曲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變化?這么多的變化使你聯想到什么?
①聯想到不同的舞蹈場景、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年齡的人。
②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變化對比,表現“跳月”時歡快、熱烈的歌舞場面。
6、樂曲中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樂器來演奏同一主題旋律,這些變化音色使你聯想到了什么?除此變化之外,你還注意到哪些變化?(樂曲后部分漸快、漸強,將樂曲推至高潮)。
7、欣賞彝族舞蹈《阿細跳月》
(同學們,你們見過“跳月”呢?它的基本舞步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師:教授基本舞步。師生一起隨音樂學跳基本舞步。
8、請學生根據《阿細跳月》的基本節奏和骨干音創作一首新的舞曲。
三、教師小結:
音樂是人們認識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我們通過這節課走進彝族山寨,了解了不同的“跳月”形式,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歡“跳月”喜歡彝族音樂。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5
活動目標:
1、欣賞民族音樂,感受歌曲的歡快。
2、通過集體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風,并用肢體表現后兩拍。
3、認識民族樂器葫蘆絲,并用道具進行模擬表演。
4、學唱歌曲,掌握斷頓、歡快和連貫、舒緩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鈴鼓、葫蘆絲圖片、沙錘
活動重難點: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風。
后兩拍肢體創編與演奏。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嫦娥在吳剛和玉兔的幫助下,終于拿到了解藥,準備回到地面上,這時地面上的人們為了歡迎嫦娥,準備了一場篝火晚會。讓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去看看篝火晚會的情景吧!
二、音樂活動
(一)音樂律動
1、全體圍坐,教師帶領幼兒拍腿感應固定拍,并于每小節最后兩拍拍手。
2、提問:你覺得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感覺?你發現它有什么特點嗎?
引導幼兒觀察拍了幾下腿,拍了幾下手?從而感受五拍子的組合模式(3+2)。
3、教師提問:除了拍腿之外,還可以在哪些肢體拍出后兩拍的節奏?(拍肩、拍頭等)
4、請幼兒配合音樂試一試。
(二)集體舞
1、教師帶領幼兒跳集體舞,感受五拍子曲風。
(1)教師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動作,與后兩拍瞪腳。
(2)幼兒原地感受,學跳彝族舞。
(3)全體幼兒圍圈站立,一起學跳彝族舞。
2、幼兒兩人一組表演。
(1)兩位老師示范動作:一人拿鈴鼓,另一人在后兩拍拍鈴鼓。
(2)幼兒自愿結組,嘗試跳雙人舞。
(三)模擬樂器演奏
1、教師出示葫蘆絲的圖片,幼兒認識其外形,聆聽音樂中葫蘆絲的音色,并模擬吹奏。
2、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持沙錘和打棒,伴隨音樂進行演奏。
沙錘模擬葫蘆絲吹奏,打棒演奏后兩拍。
活動反思:
今天的活動是嫦娥奔月這個單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動重點是讓孩子們了解并掌握五拍子樂曲的曲風特點。
通過近一階段在活動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們之前很少接觸過這種類型的音樂,穩定節奏感雖有所增強,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兒還是不能很準確的演奏出歌(樂)曲的固定拍,所以對于這次活動,我是有些顧慮和擔心的:感受五拍子樂曲,會不會對于我班的幼兒有點難?
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目標和重難點,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我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前三拍和后兩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兩下手的肢體動作,以為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更清晰的'區分出樂曲3+2的節奏特點,更準確的感受后兩拍。(北京老師來視導的時候曾經說過:孩子們第一次感受樂曲的時候,盡量不要用拍手的動作,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們對音樂的整體感受。)
在接下來的欣賞中,我也是擔心孩子們不能準確的感受,所以一邊聽音樂,我一邊數著1、2、3、4、5,讓孩子們知道數到4和5的時候,是要拍手做動作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們的動作和樂曲完全脫離了,孩子們雖然會數著數拍出后兩拍,但在之后聽音樂做動作的環節,又亂了。)
在舞蹈創編的環節,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進度在帶著孩子們跳集體舞、雙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來活動,常規仍然會有點亂;另一方面是他們對五拍子樂曲的曲風根本就沒有掌握,所以做起動作來也就無法準確的表現音樂了。
改進措施:
1、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盡量不用拍手的動作,而是讓孩子們更完整的感受樂曲。
2、所有的活動都要和音樂結合在一起,脫離了音樂,就不是音樂活動了,奧爾夫活動雖然是玩兒,但最后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身上去。
3、要根據孩子的現有水平和臨時的表現,及時調整活動的內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設計好的教案上。孩子們做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就可以換一種方式,最終也可以實現目標。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獨有的歡快、熱烈情緒,體會音樂所表現阿細人跳月時的歡樂情景,并樂于與同伴一起分享音樂的喜悅。
【過程與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歌曲,初步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能夠說出樂曲當中的主要樂器。
【知識與技能】
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夠感受民樂合奏《阿細跳月》熱烈紅火的風格特點,根據旋律感受音樂的變化。
【難點】
能夠認識樂曲當中出現的中國民族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三、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老師講解《阿細跳月》的背景故事
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怎樣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一天雷電擊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場大火,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從此才會用火燒肉充饑,燒起火來取暖。但在那風吹雨淋又沒有房屋棲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點火種,確實非常困難。暴雨一來,火種被澆滅了。沒有火了,人們就得挨凍,吃生肉喝冷水,給生活帶來不少的困難。有一天,人們在山上狩獵時,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了,便紛紛靠在樹上休息。有個名叫“木鄧”的小伙子,卻騎在一根朽木上面,邊休息,邊拾起一根細木棍兒,使勁地向朽木上鉆。鉆著鉆著突然從朽木中鉆出火來了。火的再度出現,使人們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紅,烤得人體冒煙。于是圍著篝火,邊烤邊跳。這就是阿細跳月的最初起源。人們稱之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而現如今阿細跳月像一朵盛開在云嶺高原上妍麗的山茶花,美麗著一方神奇的紅土地,今天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神奇的地方去聆聽《阿細跳月》。
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
1.聆聽全曲,教師提問:聽完之后,同學們能夠從音樂的情緒、旋律的特點、力度速度的變化說說你的感受,同時也能夠把自己的感受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情緒熱情奔放,歡騰跳躍,速度也逐漸加快將熱鬧歡騰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2.教師再次帶領學生聆聽歌曲,并且學生分享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說說什么是阿細跳月?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
(三)探究學習
1.聆聽樂曲第一部分部分,教師提問:感覺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樂器勾畫出了這樣場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樂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
2.教師展示一些民族樂器的圖片同時播放民族樂器的音色并用不同顏色的色塊表示樂器音色。
請學生聆聽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并能與其顏色對應的.色塊連接起來。
3.再次引導學生聆聽第二樂段,同時詢問學生:與第一部分在音域方面有什么樣的區別,這樣的設置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學生舉手做出回答。
教師總結: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伙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4.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三部分并詢問學生有什么樣的區別?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
5.在歌曲最后教師播放尾聲,讓同學們分享一下舞會結束后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學生在聆聽過后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讓我們感受到人們激動愉悅的心情。
6.最后完整的聆聽全曲感受,熱情濃郁的音樂氣氛。
7.教師帶領學生哼唱主題旋律,體會在月色的籠罩中,篝火的映照下人民熱烈歡騰的興趣。
(四)拓展延伸
以四人為一小組為《阿細跳月》創編舞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并為優秀的小組頒獎。
(五)小結作業
在彌勒這塊美麗神奇的紅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樣甜,絢麗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嵐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的集體舞蹈“阿細跳月”,是出落這歌舞海洋中一枝獨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風,像歡快的山溪,像燃燒的火把,半個多世紀以來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備受國內文藝界和國際友人的青睞。所以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份芬芳永遠的傳遞下去,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通用10篇)01-09
阿德的夢教學設計07-05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3-06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1-27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7-19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07-2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通用03-21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教學設計10-16
八年級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