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13 14:17:1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集合【15篇】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有系統性的認識,初步養成回顧與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ǘ┻^程與方法

  在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目標解析

  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回顧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并在不同的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牢固掌握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鐘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問中揭示課題

  1.情境中設問

  (1)出示第100頁圖(二)的情境圖。

 。2)指定學生說說和這學期學的什么知識有關?

  (3)測量物體的長度應用到什么單位名稱?這學期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4)計量一節課的時間應用到什么計量單位?

  2.揭示課題

  板書: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及教師的設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操作中梳理知識

  1.復習長度單位

  (1)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測量鉛筆的長度應選( )作單位,測量一棵樹的高度應選( )作單位。

  ①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谒伎迹簻y量物體的長度應選誰作單位?

  ③指定學生匯報想法,并舉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軐W生匯報: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2)及時練習。

 、偬钜惶睿海ǔ鍪窘滩牡102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線段的長度,并指定學生說說測量的方法。

 、郛嬕划嫞海ǔ鍪鞠旅娴念}目。)

  a.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段。

  c.畫一條比5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2.復習角的初步認識

 。1)角的組成

  ①學生在作業紙上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

  ②學生作業展示并進行評析。

 。2)角的分類

 、俪鍪鞠旅娴娜齻角。

 、谥付▽W生說出各個角的名稱,并說說你的.判斷方法。

 、墼谙旅娼o定的邊上分別畫一個直角、銳角、鈍角(從給出的點畫起)。

 。3)及時鞏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個圖形哪幾個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幾個不是角?為什么?

 、诋嬕划嫞簭倪@個角的頂點出發畫一條線,把它拆分成兩個角。這兩個角可能是什么角?會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先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獨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復習認識時間

  (1)出示一個鐘面,從鐘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識?

 、傧冉M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谶@個鐘面現在表示幾時幾分?時針和分針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時練習

  ①畫一畫:看看幾時整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直角。(3時、9時)

 、趯懸粚懀簩懗鲧娒嫔系臅r間,并說說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頁的第3題)

 、蹞芤粨埽豪蠋熣f時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時針和分針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設計意圖】在復習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時,沒有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復習,而是讓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寫一寫、撥一撥” 等操作活動中,經歷復習知識的全過程,避免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柟讨猩罨R

  1.出示教材第104頁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交流:選擇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估計,再動手測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頂點是給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時指定學生說說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完整。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做到能輕輕松松學知識、做數學,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ㄋ模┛偨Y中暢談收獲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感受或體會?覺得哪些地方還有疑問?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書上第77-78頁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體驗面積公式形成過程,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2、滲透猜測--實驗--驗證--應用的學習方法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

  3、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初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探究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最近我們研究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那什么是面積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

  用手勢指一指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1、現在我要變化這個長方形,請大家仔細觀察:變之前和變之后什么變了?(課件演示:面積變化:一個長方形--長變長--寬變長--長和寬都縮短)

  2、現在請你來猜猜看長方形的面積和誰有關系?板書:猜測。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做個實驗,通過實驗找找他們之間的關系。板書:實驗

  3、實驗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學具盒里拉出一個你最喜歡的長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來的長方形長、寬、面積分別是多少?填好后,小組討論:根據表中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拉一拉

  姓名 長(厘米) 寬(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發現了 (2)剛才我們通過拉一拉得到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接下來我們再用拼一拼來驗證一下這個公式的準確性(板書:驗證):請小朋友用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將自己拼出的長方形的.長、寬、匯報給組長。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看著表格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對嗎

  (3)反饋:老師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

  拼一拼

  動手拼一個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姓名 面積(平方厘米) 長(厘米) 寬(厘米)

  12

  12

  12

  12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驗證出 剛才小朋友通過動手、動腦,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要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就用--生齊讀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請你來算一算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從而遷移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書上第78頁做一做:

  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我們也可以叫什么?板書:正方形那么這條長、寬在正方形里邊叫?板書:邊長。

  那么正方形的面積就等于?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5、小結:我們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那有沒有信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呢?板書:應用

  三、應用新知、鞏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長4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2、我;@球場的邊長是30米,它的面積是()

  3、我們學校教學樓的正前方有4個花壇,每個花壇的長都是30米,寬12米。請問我校的四個花壇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師遇到了一件麻煩事,辦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這塊玻璃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經知道它的寬是4分米,你們幫我算算這塊玻璃要買多少長?。

  5、我來當個小小設計師:請設計出一個面積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本領?我們是怎樣學習的?你有了什么收獲?

  2、請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學校游樂場、風雨球場、家里客廳、臥室、衛生間的面積。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8頁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方法--猜測--實驗--驗證--應用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3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古人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課桌的長是幾拃?明明量出5拃長,爸爸量出3拃長。他們量的同一張桌子,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小結:原來他們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請你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長的刻度線下面都有相對應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數字1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1,數字2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2??以此類推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記作1CM。生活當中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l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從2到3也是1厘米,從3到4還是1厘米,這說明什么呢?這告訴我們每相鄰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師:下面學習用直尺測量,量一量這張紙條的長度,有兩種測量方法,哪種測量方法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種測量出來的是4厘米多,第二種測量出來的是5厘米,那種測量方法正確呢?第一種測量方法是錯誤的,第二種測量方法正確的。這是因為尺子的0刻度要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而第一種測量方法紙條的.左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這樣紙條就有一端距離沒有被測量到。

  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梢赃@樣計算8-2=6厘米,紙條長6厘米)

  三、鞏固練習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尺子測量的都是幾厘米,這支鉛筆長8厘米。這張紙條長4厘米,這張紙條長5厘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較短物體時,我們通常用厘米做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物體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教材設想】

  一、背景分析

  “統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呈現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學課本的寬,并提示:“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沖突,由此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呈現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的調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思維發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的落點也適當調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了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匯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厘米

  (1)教師介紹1厘米

  (2)學生找找1厘米

  (3)師生比比1厘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厘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鞏固長度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2、培養學生數學估計能力,求異的思想。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工具獲得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猜題導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誰能來猜猜老師的身高?

  其實只要我說一個數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補充”厘米“)”你剛才加上的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二、復習基礎

  今天我們就要來復習長度單位。除了厘米還有別的長度單位嗎?你可以從大到小的排起來嗎?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這些長度單位還有一個英語名字你知道嗎?誰能來說說?你知道這些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在這些進率里哪些進率是最特別?除了千米和厘米之間是1000進制,其它相鄰單位的都是10進制。那如果隔一個單位呢?除了米和厘米,還有哪些?

  三、溫故知新

  小朋友們表現的這么優秀,相信這些題目一定也難不倒你們。(課件出示)

  10厘米=()分米

  4米=()厘米

  請你來說說第一小題你是怎么做的?

  第二小題呢?

  我們一起來口答下列題目:

  80dm=()m

  1分米=()毫米

  3500米=()千米()米

  4km80m=()m

  小朋友們表現的.真棒!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五指表示法。

  我們不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長度單位的進率,而且還可以用手勢來判斷題目。請看下列各題(用手勢來表示“√”“×”)。

  1、1枝鉛筆長15千米。()

  2、80km<8000m。()

  3、一本書長15米。()

  4、操場的旗桿高10米。()

  5、5千米30米=5030米。()

  6、1根粉筆長約1cm。()

  這是小明早上寫的一篇日記,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早晨,我從2千米長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長的牙刷刷牙,80cm長的毛巾洗臉。吃完早飯,急忙騎上自行車,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離家500千米遠的學校去上學,路上還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師。到了學校,我馬上拿出厚1cm的課本看起來。

  四、深化小結

  經過今天的復習,我們知道量小的物體我們可以用直尺,量長一點的物體我們用米尺,如果我要量腰圍可以用米尺嗎?我們要用卷尺。如果量走廊呢?所以我們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尺去度量。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6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人教版課標小學數學二年級小學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本班有學生35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二年級的學習,最主要的還是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3、教學內容分析: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觀察、操作和估計的水平,要多提供學生身邊的素材,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交流的時間。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5、教學難點分析: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8、課堂練習: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9、作業安排:

  1、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2、量跳遠的距離。

 。ㄖ笇W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10、自我問答: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7頁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進而培養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

  從呈現形式來說,教材仍然以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反思與回顧三個步驟呈現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其中,在分析與解答環節,特別突出了判斷(估測)的方法,即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一拃的長度、身高等)去比較或推測,既有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回顧與反思環節,則是以學生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回到情境中對解答的結論進行檢驗。這兩個環節中,都突出了用長度表象解決問題,使學生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學情分析】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雖然旗桿、課桌、小鳥、籃球場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們的長度,也就是說我們應高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運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及借助參照物的方法,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觀念。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單位和數據相結合的判斷方法。

  難點:學會借助參照物進行判斷。

  【教學準備】

  課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會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

  ↓↓

  鞏固應用→通過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長。

  2.播放課件:長頸鹿與小羊比本領的動畫片。

  師:在長頸鹿和小羊比本領時,為什么長頸鹿贏了?

  生:因為長頸鹿長得高。

  師: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還是5米?由此引入新課。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課件出示高大的長頸鹿圖片。

  師:你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生:在動物園里見過。

  師:聯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相比,誰高?

  生:長頸鹿比我高。

  2.議一議。

  提出問題:長頸鹿高5厘米還是5米?

  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手勢比劃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長,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向全班匯報作準備。

  3.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5厘米就是5個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寬量5次的長度,這跟我的`中指的長度差不多,長頸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覺得長頸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從0到5的長度就是5厘米。

  這太短了,還沒有長頸鹿的耳朵長,所以我覺得長頸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開雙臂,兩手之間的距離大約1米,還沒有長頸鹿的脖子長,我覺得長頸鹿有好幾個1米,應該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還沒有長頸鹿的腳高,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長頸鹿一樣高,所以長頸鹿是5米高。

  ……

  【鞏固應用】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選擇合適的長度,在括號里畫“√”。

  (1)黑板長: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長:①2厘米()②2米()

  (3)大樹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學生自己辨別以上物體的長度,教師及時反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橡皮長2厘米長頸鹿高5米

  大樹高10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重點: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要準備好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每兩人準備一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個。

  自學內容:

  自學數學書82-83頁

  1、邊長是()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邊長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米=()平方分米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W生回答,同時依次在屏幕上出現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師: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分四人小組,猜測,然后反饋)

  生1:我們認為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生2:我們認為是100。

  師:看來各小組討論,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請同學們把學具袋拿出來。

  二、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一)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紅色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說一說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紅色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10=100個,所以這個紅色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

  師:你們是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用的“擺”的方法,主意不錯!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太慢了。

  師:有什么好的辦法,請你告訴大家。

  生2:我們用直尺去量紅色正方形的邊,邊長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果然方便了不少,你們真聰明,大家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生3:我們還有更快的。

  師:哦?說出來大家聽聽。

  生3:老師告訴了我們這個紅色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這個紅色正方形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這種方法真妙!

  師: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單位都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師: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ǘ┲R遷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學再想一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單位,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題的要求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匯報。

  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

  那么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2、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強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面積單位: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3、反饋練習:

  (1)練習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頁做一做題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訂正時請學生說出想法。

 。3)改錯: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課小結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體會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千米、1公頃的表象

  2、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之間、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并利用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3、經歷觀察、想象、發現、交流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入對公頃、平方千米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建立平方千米、公頃的概念

  自學要求:

  預習數學書第84頁

  1、測量土地的面積時,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是哪些?

  2、邊長是()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平方米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場的圖片,你們有什么感想?

 。w育場太大了)

  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出示課題)

  二、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10000平方米=1公頃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

  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練習

  練習二十2

  四、小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P74-76頁的例1及練習十八的第2、3、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難點: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米尺、繩子和幾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

  說出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先估計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課本第76第3題

  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7頁

  板書設計: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比較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匍_動腦筋,多想辦法

 、诜止っ鞔_,注意合作

 、塾米约合矚g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礃幼,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三年級下冊第74頁例1及練習十八

  教學目標:

  1、通過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的理解。

  2、經歷數學系列活動,培養動手操作及想像的能力。

  3、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的聯系。

  教學重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前自學內容:

  思考: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多長?1分米多長?1米多長?

  2、請分別畫出邊長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

  3、想一想,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看它們圖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二、教師點撥,小結知識

  1、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三、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1、2小組合作完成匯報

  2、書P753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復習米和厘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于角和直角的復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現角和直角,并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復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復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并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ㄒ唬┟缀屠迕椎膹土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厘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并匯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并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二)觀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

  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體?

  三、變式練習,檢測目標

  1、學生獨立完成105頁第11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范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想一想,填一填。

 。1)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作單位。

  (2)一枚圖釘的長約1()。

 。3)過兩點可以畫()條線段。

 。4)學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數,數()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總結評講,升華目標

  這節課你學到了的什么?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3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ㄒ唬┙y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ǘ┱w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4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防止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長度單位及角的初步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復習主要是結合教材習題有序地進行。

  1.復習長度單位知識時,首先結合習題引導學生復習長度單位,然后通過舉例、示范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最后通過猜測、測量線段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及對線段的含義的掌握和理解。

  2.復習角的知識時,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現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情境圖進行復習,使學生對角的含義、角的分類、畫角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支鉛筆

  學生準備 尺子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長度單位”的知識。

  (1)復習厘米、米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僬n件出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用(  )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較長的距離時,用(  )作單位。

  ②舉例說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長。

  (食指寬約1厘米,小明高約1米)

 、蹚土暲迕着c米之間的'關系。

  1米=(  )厘米

  (2)復習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鉛筆,提問:如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

  (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一端,將鉛筆緊靠尺子放置,看鉛筆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對著刻度幾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2.復習“線段”的知識。

  (1)復習線段的含義。

  提問:什么樣的線叫線段?

  (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2)復習線段的測量方法。

  ①課件出示:先估計下面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實際長多少厘米,填在括號里。

 、诠烙、測量、匯報。

  (估計第一條線段長3厘米,實際長4厘米;估計第二條線段長7厘米,實際長8厘米)

  (3)復習線段的畫法。

 、偬釂枺涸鯓赢嬕幎ㄩL度的線段?

  (從尺子的刻度0開始畫起,沿著尺子,是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上刻度幾的地方)

 、诓僮鳎寒嬕粭l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自主畫線段)

  3.復習“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

  (1)復習角的組成。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復習角的畫法。

  (從一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4)復習學過的三種角。

 、僬n件出示圖形,學生指認并說出各種角的特點。

  (第一個角是銳角,第二個角是直角,第三個角是鈍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诋嬕划媽W過的三種角。

  課件出示:以下面的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認識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材分析(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 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學生分析: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學方法:(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 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三、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四、(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認識1 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

  4、教學例3(量一量)。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 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 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 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 題。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說明:接近8 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學體會(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4-11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7-13

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的數學教學設計(精選8篇)10-25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15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11-26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03-02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23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4篇05-12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通用10篇)03-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元江| 邛崃市| 平谷区| 德安县| 毕节市| 遵化市| 蓬莱市| 金沙县| 资阳市| 乳山市| 潮州市| 高陵县| 麦盖提县| 依兰县| 太康县| 田林县| 通海县| 安康市| 鲜城| 延庆县| 巩留县| 阿勒泰市| 财经| 布尔津县| 谢通门县| 温泉县| 维西| 香港| 屯门区| 黄大仙区| 昭觉县| 清原| 宁南县| 仙游县| 大庆市| 高平市| 阿合奇县| 梅州市| 焦作市|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