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薦)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⑵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2、教師:
⑴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⑵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⑶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
整體感知課文,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2、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3、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⑴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⑵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⑶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4、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1、問題探究:
⑴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⑵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⑶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2、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三、布置作業
1、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2、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3、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2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二、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三、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第一組:
⑴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⑵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⑶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⑷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2、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⑴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⑵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待我懂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3、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⑴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⑵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四、體驗拓展
1、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2、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3、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文中生字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認識到親情的可貴,懂得珍惜親情。
二、教學重點:
1、生字詞的掌握;
2、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放風箏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風箏帶給你們很多很多的快樂,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魯迅兄弟之間關于風箏的故事。
首先,讓咱們先來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
二、檢查學生預習生字及詞語積累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的故事?要求邊聽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后來我知道自己(),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
3.全文的感情基調是()?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4.全文分為幾部分?應如何劃分?全文的結構如何?
四、課文精講
研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
1、第一段屬于什么描寫?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為什么?
3.既然基調是悲哀的。,為何“故鄉的風箏時節”卻寫得很溫和、鮮明?
4.“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研讀課文第三段:劃出我和弟弟對風箏態度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章當中的作用
讀第四段:劃出我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后,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我為什么那樣做?弟弟是怎樣反應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讀第五至十一段:回答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3.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4.為什么20年來毫不憶及?
5.劃出我是想如何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么一件事后的神態。
6.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
7.“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五、賞析課文的藝術特色
1.意蘊豐富深刻
2.構思精巧
本文以“風箏”為線索,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顯得親切、真實。
3.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4.語言精當
5.聯想的運用
六、引導討論:
1、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不少玩具吧?選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3、想想現在有沒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現象?
七、教師小結: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難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長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盡一生的內心折磨。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光顧著玩,因為學習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帶給我們知識與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勞逸結合,該玩耍的時候玩耍,該學習的時候學習。
八、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
2、寫一篇關于親情的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語文課交。
九、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本人認為存在著以下問題:
1由于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夠,在講解過程中沒能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
2在教學環節中:過于突出介紹作者;另外選取的聽讀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各環節的設置不夠新穎。
3整個教學還是屬于傳統式的,沒有滲透新課標理念。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優秀05-04
《風箏》魯迅教學設計模板03-28
《走近魯迅》教學設計11-01
魯迅《雪》教學設計10-30
紙船和風箏教學設計優秀02-23
《風箏》教學設計11-05
風箏教學設計02-13
教學設計風箏02-22
紙船和風箏的優秀教學設計最新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