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將相和》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25 10:41:4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將相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

  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

  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并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么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么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么聯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后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么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么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系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后作業3)

  將相和教學反思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于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將相和》一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我把豐滿人物形象作為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摒棄對課文內容、故事情節的繁瑣分析,將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悟、演,去豐滿人物形象,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教學過程】

  一、在反復讀課文,讀通、讀熟、讀好的基礎上,借助成語游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練習:

  “將”→(廉頗)→(大將軍)→(元帥)“相”→(藺相如)→(宰相)“和”→(同心協力)

  2、“人物開花”成語游戲:

  (填出可以用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成語——課內、課外的成語都可。)

  以上這兩個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兩位人物的形象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課文內容也有個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給足時間讓學生自讀、自學課文,找出有關的詞語填寫。通過遞等式形式和游戲方式,學習了詞語,積累了成語,也了解了課文,充分體現語文的趣味性原則,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借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系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系。

  三、借助名言豐滿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名句,圍繞這句話對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2、出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句,圍繞這句話對廉頗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以上的討論與練習旨在使這兩個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凝聚,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形象。通過練習,學生不僅看到了藺相如和廉頗的個性品質,而且悟出他們的共性品質,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名言、成語的運用,亦能提高語文知識的積累,開拓學生思維,充分體現語文的開放性。

  3、根據課文內容對對子:如: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填空練習:因為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能改),更因為他們都有(精忠報國)的精神,所以他們能化干戈為玉帛,(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他們文武雙全,真是趙國的(無價之寶)。

  四、借助課劇形式,展現人物形象

  通過上面三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于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將相和》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附:板書設計

  將相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后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為誰?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為什么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么?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么?(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么?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么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么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么?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為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么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

  (2)“克”是什么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么來的?為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么體會?

  4、廉頗是一位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為了國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么想的?引讀。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荊條做什么?

  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么新的想法?別人會怎么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于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板書:勇于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于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國家,多么偉大的兩個人物啊!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么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么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著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將相和》教學設計5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

  2、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3、聯系上下文,結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繼續走進課文,理解內容

  通過廉頗很不服氣,找出藺相如說的話。

  二、完璧歸趙

  1、讀“第一次說”

  藺相如第一次說的話讀出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

  師:這段話涉及到一件寶貝——和氏璧,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件寶貝的特點?

  生:無價之寶、價值連城

  師: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大家想想,廣州市才一座城市啊,現在七國混戰,攻城奪地的,十五座城池雖然有點夸張,但是也不錯啊。[師要扮演趙王]現在,我就是趙王了,我覺得那就換吧!在座的諸位大臣認1為這個主意好不好?

  生:不好.師:為什么不好啊,拿一塊玉換十五座城池,不虧啊。生:(說明騙玉的道理)師:哦,這位大臣言之有理,鎮國之寶被騙走了,我趙王的面子何存,趙國的國威何在,趙國的子民將被天下人取笑啊。愛卿所言極是,這璧不能換。那孤王即刻擬旨,告訴秦王咱們不換,這樣做應該沒有問題了吧?

  生:(說明秦王借此攻打,而趙國打不過的理由,借此引出第一段)

  師:愛卿真是考慮周全啊,看當下的國際形勢,我們和秦王打仗,無異于以卵擊石,弄不好會亡國的呀。真是愁煞我也。

  師:諸位愛卿,現在我們趙國形勢危急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當務之急,誰敢擔此重任?這可是掉腦袋的差事啊。

  生:藺相如

  師:好,你現在就是藺相如,你對趙國的君臣許諾生:“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師:(進行點評,引導)引讀梳理句式: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誰來再試一試?

  生讀

  師:(進行點評,此環節根據具體情節而定次數,英勇無畏的氣勢,氣壯山河的膽量。)

  師:現在我們士氣高漲,你們都是藺相如,我們一起來許諾——

  生:“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我看到了你們無畏的勇氣,決心和自信,相信你們能夠成功。

  2、第二次說

  師:藺相如把和氏璧呈給了秦王,他對秦王說的第一句話是——

  生:“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師:不是說和氏璧價值連城嗎?藺相如怎么說有小毛病呢?這不是矛盾嗎?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藺相如說謊,一種是和氏璧名不符實,你們認為是那種原因?

  生:藺相如撒謊。

  3師:原來如此啊,藺相如原來是個撒謊的人,做人要誠實,撒謊可不好,你們怎么理解這件事情啊?

  生(秦王絕口不提換城)

  師:原來是有背景的呀。秦王絕口不提換城,秦王難道不喜歡和氏璧嗎?有何依據?

  生:(秦王雙手捧著和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師:秦王是怎樣稱贊和氏璧的?生:真是個寶貝啊!

  師:哦,見過無數奇珍異寶的秦王都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可見和氏璧果然非同凡響。這時,你們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換城池

  師:你現在就是秦王,這是和氏璧,你來表演一下。生表演秦王(師根據具體情況而繼續)

  師:(扮成藺相如)呀,不好,這秦王絕口不提換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來。

  (教師進入角色,進行即興表演)

  【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要和氏璧,秦王不給。藺相如想搶和氏璧,秦王的人直接把他當刺客給殺了。】

  師:此時此刻,萬分危急啊,既然直接要不行,我又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只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藺相如上前一步說

  4 【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用計復得和氏璧】師:現在看看,就這么一句話,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給了他,可見藺相如說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和氏璧回到藺相如的手里了。只見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

  生:(捧壁,后退)

  師:手拿和氏璧,說話有底氣。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說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師:此時此刻,藺相如大義凜然,豪氣沖天。拿著書可讀出不這種氣勢來。給你們半分鐘,試著做一個不畏秦王強暴的藺相如。

  師:(過渡)誰是那個不畏強暴的藺相如?誰是那個隨機應變的藺相如?誰是那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

  生:指名讀(師進行點評,繼續找其他學生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生厲色荏)

  師:面對強權,我們臨危不懼,讀!生齊讀

  師:好,誰來做秦王,誰來做藺相如?把這一段演一演。(學生進行表演,從秦王稱贊和氏璧開始)

  5師:好一個貪得無厭,奸詐狡猾的秦王啊,千算萬算你沒有想到會遇到藺相如這樣的對手吧。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生續)

  師:最后藺相如最終不負眾望,完璧歸趙——(生續)。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無損

  師:很好,玉,完好無損,還有什么完好無損的帶回趙國?

  生:藺相如

  (追問道趙國的尊嚴)

  師:為藺相如鼓掌,為趙國鼓掌,一個弱小的國家,沒有兵戎相見,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生靈涂炭,沒有尸橫遍野,沒有血流成河。不僅完璧歸趙,還很好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師扮演趙王)眾愛卿說說依據藺相如的功勞和才能,該封什么官?

  生:(談一下藺相如的作用)

  師:是啊,藺相如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間,擔任于群臣無策之際,出色的完成了完璧歸趙的重任,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必須升官。

  三、澠池之會

  師:這是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我們該怎樣學習6啊?

  生:緊抓藺相如的話。

  師:你們讀一讀,看誰能做藺相如。(半分鐘后)師:“誰是藺相如?”

  師:這一次可是生死攸關啊,你來讀。生讀:“請您為趙王擊缶”師:秦王不肯擊

  生:“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跟您拼了!”

  師:不就是休閑娛樂,有必要拼了命地讓秦王擊缶啊?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的背景啊。

  生介紹11-12自然段。

  師:大家想想,前面完璧歸趙的事件秦王吃了虧,那秦王可咽不下這口氣啊,這次約見趙王澠池之會,一定心懷叵測,注定是一場鴻門宴啊。他是怎樣做的?

  生:人家讓趙王鼓瑟,還記錄下來了。

  師:挺好的啊,一國之君還懂樂器,全才呀,藺相如為什么氣得要以死相拼呢?

  生:(答君臣方面,彈琴人地位低微,侮辱趙王)師:國有大小,但是國君地位平等,當趙王一鼓瑟,那趙王就成了秦王的奴仆了。

  7師:奸詐狡猾,所以,一擊缶,人格沒了,國格沒了。該怎么辦呢?

  師:這秦王,陰險,狡詐。國家威嚴又受到損害,藺相如挺身而出,誰來?

  生:“藺相如拼了”

  (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點評,是否體現那種大無畏,那種勇猛,氣勢。)

  師:此時,藺相如怒發沖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準備以性命相拼。手里沒有寶劍,但是有缶啊,樂器變成兵器了。他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趙王不擊,他拿著缶上前一步,又說:請您擊缶。再不擊,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擊缶了。

  師:同學們,藺相如厲害吧,對于澠池上的表現,雖然沒有刀光劍影,卻同樣驚心動魄。你如果是趙國子民,想對藺相如說什么?(勇敢,機智,靈活)

  師:必須升官,升什么官了?生:上卿

  師:諸位大臣,你們服不服?(根據生回答,進行下一個故事的教學。)

  四、負荊請罪

  師:同學們,你們來看一下,這里發生變化了。本來8老廉頗位高,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功赫赫,威震朝野,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現在,藺相如后來居上了。老廉頗不服氣啊,來自由讀老廉頗的話。

  生:“我廉頗下不了臺。”

  師:你對老廉頗的話有什么感覺?你贊同他的話嗎?生:(居功自傲,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師:用自己的話說說藺相如是怎樣做?(生講藺相如做法)

  丹心碧血,傾出肺腑

  生讀文

  師:哎,可真是窩囊啊,連下人都看不順眼了。他們鬧情緒,嘟囔著咱們家藺大人可是上卿啊,見了廉頗將軍怎么像老鼠見了貓似的。心里課真憋屈!哪一個做藺相如來講講其中的道理?

  生:“秦王趙國呀!”

  師:同學們,藺相如有沒有說廉頗的壞話?生:沒有

  師:他只是說:秦王不敢攻打我們趙國,是因為,武有(),文有()——(生續)

  師:這就是藺相如,他的心胸里裝著的不是個人,是9(國家)。

  師:藺相如此言真可謂碧血丹心,傾出肺腑。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假如,你是趙國大臣,想做個和事老,你會怎樣把藺相如的想法轉達給老廉頗呢。

  生:(為了國家,顧大局的心胸)(生讀藺相如的話,教師隨機點評,讀兩三遍)

  師:假如你是老廉頗,得知真相后,你有何感想啊?師:好,大丈夫頂天立地,知錯就改。于是,老廉頗決定去負(荊請罪)——(生續)師:大家設想一下他們見面時的情形,藺相如說了什么,老廉頗又會說什么?給你們半分鐘準備,大家試著演一演。

  (生說,教師隨機點評,體現廉頗的禮貌和真誠)師:恩,老廉頗真是一個[生:(敢說敢做,知錯就改,頂天立地的漢子,豪爽的人,愛國的人。敵人聞風喪膽,久經沙場,舍生忘死。國家的長城,擎天柱。)]人

  師:藺相如沒有像廉頗那樣真正去馳騁沙場,攻城拔寨,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都是愛國的人。從此以后,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們——

  師,同學們,將相和的故事講完了,但是將相和所體10現的精神品質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板書二人特點。)

  師:同學們,古今中外,凡天下安定的國家,必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比如:(魏征,房謀杜斷,秦瓊,程咬金)(五虎上將,諸葛亮)(反例:岳飛,秦檜;)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生靈涂炭,沒有尸橫遍野,沒有血流成河。

  藺相如沒有像廉頗那樣真正去馳騁沙場,攻城拔寨,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間,擔任于群臣無策之際沒有刀光劍影,同樣驚心動魄啊唇槍舌劍

  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性命相拼

  11機智靈活果斷

  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字字擲地有聲!丹心碧血,傾出肺腑小不忍則亂大謀

  氣壯膽粗

  手中有璧,心中有底經天緯地之才

  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功赫赫,威震朝野,居功自傲,頂天立地男子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聞風喪膽,久經沙場,舍生忘死。擎天柱。國家的長城

  秦王:貪得無厭,狡猾強暴,竹籃打水一場空,盛氣凌人

  說話要有自信、

  挺胸抬頭,斗志昂揚,大氣凜然,臨危不懼,怒發沖冠,氣勢磅礴,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據理力爭,劍拔弩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高亢激昂。

《將相和》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準備】生字詞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

  “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

  (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7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個故事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

  2、交流。

  完壁歸趙(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澠池之會(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負荊請罪(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個地方描寫了將相的不和?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服氣、不滿、妒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3)“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②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4)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3、廉頗開始很不服氣,后來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是什么原因讓他改變了呢?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廉頗聽了這話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這時候兩人相見會說些什么呢?

  5、你認為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6、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7、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五、課后延伸

  1、同學課后去閱讀有關的書籍,了解一下后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么趙國后來怎么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2、閱讀根據《史記》改編的其他小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情感、知識、技能):

  1、認識過度句與過渡段,初步了解過渡句(段)的作用

  2、學會8個生字,理解32個詞語的意思能說出其中5個成語意思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

  4、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顧全大局的品質,以廉頗勇于改過的品德,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心理活動,概括人物特點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廉頗

  教學準備:

  戰國末期七國草圖,錄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推敲課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為學習過渡句、段打好基礎

  2、學習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才智超群維護國家利益的斗爭精神

  4、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3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將相和》,一起把課題念一下。生齊讀課題:13、《將相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對我們大家來說,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師布置大家認認真真地去預習了這一課,同時呢,也可以上網去查尋一些有關將相和的資料。今天,老師先給大家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請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資料上來交流一下,好不好?(學生交流查閱的資料。)

  二、揭題、審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分

  1、課題中“將”指—“相”指—“和”的意思是—從“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們想象一下,他們是什么原因是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言歸于好呢?我們把課文打開,請同學們快速地把課文讀一下,想象一下這個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24分

  1、推敲小標題,聯系課文第3小節,朗讀你發現了什么?(任務難,看出藺相如才智超群)小結學法:聯系上下文

  2、聽錄音第8小節

  要求:邊聽邊想,你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把你認為最能反映藺相如品質的句子劃出來。(言行為主)

  3、交流

  出示重點句:

  (1)齊讀,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可圍繞“理直氣壯”詞提問(“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藺相如騙回了和氏璧,為什么還理直氣壯?)

  (2)聯系上下文讀一讀,說一說

  (3)用“理直氣壯”的語氣讀一讀

  (4)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會撞嗎?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怎樣?秦王會讓他撞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5)、朗讀

  4、聽錄音第9節

  出示重點句: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送藺相如回國

  (1)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后果會怎樣?那藺相如為什么還大大方方?對比秦王態度

  ②重點段意思討論

  如果有誠意—先交城

  不然無誠意—不交城

  殺了我也沒用不講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讀指導

  (3)小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評論:你覺得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長處)

  三、課堂練習。5分

  1、藺相如之所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騙回和氏璧是因為。

  2、用“之所以是因為”聯系第二個故事,進行說話訓練

  四、布置作業。6分

  1《作業本》1、2、4。

  2、預習另外兩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3.學會簡要復述故事。

  【教學重點】

  1.學習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學會復述故事。

  【教學難點】通過人物言行,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3)給文章分段;(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廉頗藺相如膽怯抵御上卿

  (2)組詞:秦璧擊協澠

  泰璧缶脅淹

  (3)解詞: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負荊請罪同心協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并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直奔中心,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后提問: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后相繼被趙王封為上大夫和上卿。這卻引起了威震朝野、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廉頗的強烈不滿,廉大將軍對此是怎么說的呢?

  (生看書,找到廉頗說的話。)

  二、深入學習課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讀廉頗的話,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讀廉頗的話。

  師:要知道廉頗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說這番話時,他正在氣頭上,表情和語氣可能是怎樣的呢?

  師:請各自揣讀廉頗的話(加表情、動作)。

  2、再指名讀。

  師:我聽出來了,廉頗只有一點不滿。允許我讀一次嗎?

  師范讀(生鼓掌)

  師:謝謝你們的鼓勵!能像我這樣讀嗎?

  3、請愿意讀的男生齊讀。(學生基本能讀出那種粗聲大嗓、毫不顧忌的氣話來了。)

  (評:開課就抓住廉頗的話反復讀,有利于對廉頗性格的了解,并為學習“負荊請罪”埋下了伏筆。)

  (二)、創設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藺相如。

  師:作為旁觀者,你們怎么看待廉頗這番話?“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是不是靠一張嘴”?假如請你當說客,你又將怎樣說服憤怒的廉大將軍呢?

  1、我想請三位同學扮演廉頗,其余同學扮說客。你們分組分別在三個故事中為自己發泄不滿和說服廉將軍找到理由。

  要求:先默讀課文,廉頗們要設計自己的言詞;說客們要勾畫出反映藺相如言行的語句,然后四人小組討論怎么從人物言行中找到最充分的理由;最后請各自組織好說服的語言。

  2、生自瀆課文、分組討論,師巡視、指導。(10分鐘)

  (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討論,不僅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以下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引導表演、反饋自主學習情況。

  師:請認真聽廉將軍的話,水可一次站起來說服他。

  廉1: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連頗為趙國立下許多戰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張嘴嗎?竟爬到我的頭上去了,哼!

【《將相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設計10-14

將相和教學設計10-15

將相和教學設計(精選20篇)08-24

語文課《將相和》教學設計11-10

將相和教學設計優質版(精選15篇)10-26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2-27

《將相和》教學教案同步教學實錄12-31

《將相和》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1篇)02-01

《將相和》優秀教學設計以及反思(三課時)(通用6篇)01-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德令哈市| 三门峡市| 平罗县| 年辖:市辖区| 利津县| 信丰县| 中西区| 石狮市| 蒙阴县| 平武县| 绥德县| 米林县| 东莞市| 什邡市| 洛阳市| 吉水县| 增城市| 合阳县| 安宁市| 毕节市| 蓬安县| 郯城县| 彰武县| 乌审旗| 德昌县| 万荣县| 临沧市| 弋阳县| 五寨县| 招远市| 南溪县| 高阳县| 沅陵县| 巴彦县| 乌兰县| 海城市| 西昌市| 昌平区| 天全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