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及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備課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真鉆研教材,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下面請欣賞CN人才網小編為您帶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及反思,希望可以幫到你!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含糊、尖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感受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
教學準備:收集關于李大釗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引發興趣
同學們,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我們應該想起那些為了中國的解放,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我們曾經為黃繼光勇堵槍眼而感動,為邱少云烈火燒身而震撼,也為盧溝橋的英雄而振奮,更為狼牙山的壯士而激動。本組課文,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難忘的歷史畫面今天,從動人的故事中,我們要緬懷革命先輩,繼承革命傳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0課,深深地懷念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李大釗同志。(板書課題)
二、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人物。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認讀生字、生詞情況。
3、讀第一自然段,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師介紹當時國內情況、學生了解李大釗情況)既然同學們都已經了解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們了解了李大釗了嗎?請同學們打開拓展閱讀材料114頁,了解一下李大釗同志的生平)
4、再讀課文,想一想:按時間順序,“我”回憶了父親的哪些事情?
三、品詞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順序,默讀課文,劃出描寫父親語言、行動、表情的語句,然后讀一讀、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樣的革命者?
2.交流討論:
a 被捕前:
⑴“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我哪能離開呢?。”
這段話中哪個詞引起了你的特別關注?(從“堅決、不能輕易、哪能離開”這些詞語中能看出父親很倔強,為了革命,明知處境危險,也堅決不離開。)
⑵“那年春天……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父親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導朗讀。
b 被捕時:
⑴ 讀議句子,填空:被捕時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對他們的沒有道理可講的。”
⑵ 指導朗讀。
c 法庭上:
重點品析“父親瞅了瞅我們……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一段:
⑴ 從“安定”、“沉著”兩個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親為什么“安定”、“沉著”?(聯系上下文說一說)
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導朗讀。
四、回歸整體,提升感情
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再次感受這位堅強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氣概。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了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兇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于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后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后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并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后,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盡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于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12-28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11-20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15篇02-1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教學設計08-17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后感02-05
十六年前回憶讀后感07-23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后感范文05-16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反思及評價11-16
讀《十六年前的回憶》有感(通用15篇)09-17
教學設計的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