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7-05 12:33: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共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共15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會“左右”的意義,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理解其相對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用“左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正確確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單元中繼“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探索中觀察、感知“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體驗左右的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把左右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充分感知左右,從而體會左右的意義。備課前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大多數已經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沒有經過刻意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對左、右的反應比較遲緩,大部分學生區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會寫字,再判斷哪邊是右邊,然后想另外一邊是左邊。并且,左右的相對性在他們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

  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生共50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養之中。由于條件限制,執教時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中4人一排作為一個學習小組。

  教學設計理念

  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與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間的座位關系教學左、右,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這一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來認識左右,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經歷形成左、右方位感的過程,這樣的教學聯系實際,操作性強,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對的位置關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游戲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介紹自己左邊右邊的同學,這是對“左右”知識的延伸,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淘氣要去小明家玩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幫淘氣和老師解決困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練習鞏固了新知,做到了“學以致用”。體驗“相對”,確定“左右”。對于一年級的學生,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應該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體會相對性,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學生用掌聲歡迎來聽課的老師。請學生說說在鼓掌時用到了我們身上的哪一對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請同學們舉起右手,放下,再舉起你們的左手,放下。

 。3)大家說說,我們平時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請學生找出我們身上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腳、右腳等)

  3、游戲——聽口令做動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課題。

  剛才同學們已經熟悉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許多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左右”。(課件出示課題并請生齊讀)

  【設計意圖:從學生課堂上經常發生的動作――舉手出發,直奔主題,有效組織課堂,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這節課開始就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氣氛。從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體展開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右,從而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同時也讓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人的身體上也有數學!

  二、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按老師的要求擺。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后,師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為什么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什么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后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說一說。

  師生對口令游戲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

  尺子的右邊是什么?

  ……

  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

  請學生說說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ㄌ釂杻蓚同學,然后每個人說給自己的同桌聽。)

  4、找一找。

  (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找一找”掛圖。)

  星期天,東東想去小明家玩,他沒到過小明家,但他記得小明說他家住在三樓,上樓梯后往左走。你們能告訴東東小明家住幾號房嗎?

  【設計意圖: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找一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

  三、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想一想。

  剛才同學們幫東東解決了困難,現在愿不愿幫老師一個忙。

  師: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師舉右手。)

  有的同學說左手,有的同學說右手,老師舉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W生七嘴八舌,還是有的說左手,有的說右手。)

  同組的同學討論一下,交流一下意見。

  (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結果。

  師轉身驗證。

  體驗:同桌左邊的同學向右轉,右邊的同學向左轉,同時舉右手。

  師小結:如果面對著面,你的左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左手。

  【設計意圖: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親身經歷“猜測――驗證――數學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游戲。

  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站著,老師舉右手,學生也舉右手,老師舉左手,學生也舉左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ㄉ滞度氲刈鲇螒。)

  3、爬樓梯。

  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學生說法不同)

  請兩位同學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ㄉ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為什么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4、練一練。

  【設計意圖:當觀察別人判斷左右時,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確定,錯誤率較高。教師在此及時地讓學生到室外實地進行活動,以學生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經歷了方向的變化,再次體驗“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體現!

  四、解決問題,增強運用意識

  課件出示書P61第3題,其中有幾輛頑皮的小汽車就躲在樹底下,這里共有幾輛車?先聽聽大客車是怎么說的?(課件: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幾輛車?)小組討論、匯報,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借助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和混合運算順序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運算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掌握運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

  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教學目標

  1、教學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么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4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從而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數學教學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下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反思的幾點做法。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后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在設計新的教案時,要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可能會遇到那些新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后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二、課堂教學反思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及時反思,如何啟發引領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當學生發生意外事情時,教師及時進行反思,如何機智地處理發生的意外,使學生及時恢復到正常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在解答此題時,有一學生列式為:3+5=8(平方米),當學生都笑他錯誤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梯形的高是2米,可計算面積時,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就行了。”聽他這么一說,感覺還有道理,此時我順勢引導:“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呢?”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類似這些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及時地反思,啟發引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三、課后總結的反思

  課后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研究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進優化的方向。課后總結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反思教學成功之處

  每一節課螳都是師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按照預先設想的教學方案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巧妙地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教學中的亮點,精彩片斷,以及教師在課堂上隨著教學內容的展示、情境的創設而產生的靈感,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處等,課后進行認真反思,記錄下來,為今后教學提供參考。

  2。 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如對教材理解出現的偏差,對教學重點、難點處理不當,演示、實驗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某種原因,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等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為今后教學吸取的教訓。

  3。 反思學生的反饋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獨特見解或是學生的問題,如能力缺陷,思維障礙,以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作業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補救,特別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老師解決不了的奇特問題,記錄到課后去研究。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么的有效途徑,勤反思,也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促使自己成長與進步,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成為新時代的教學能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5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板書:時針分針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6~87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借助已有經驗探索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并在師生互動中理解算理,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小數乘小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的魅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墼u析:口算練習應貫穿計算教學的始終,加強口算練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這里的基本練習,還為學生學習新知找出了理論依據和最近發展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房間、陽臺平面圖)

  師:小明家最近換了新房子。同學們請看,這是小明房間和陽臺的平面圖。根據圖中的數據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房間的.面積有多大?陽臺的面積有多大?房間和陽臺一共多少平方米?……)

  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果要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該怎樣列式呢?(板書:3、6×2、8)這道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小數乘法有什么不同?(兩個因數都是小數)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2、估算。

  師:同學們不妨先估計一下小明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學生的估計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①3×3=9。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比較接近的整數,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積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最接近的整數,把兩個數都看大了,所以面積比12平方米;③3、6×3=10、8。面積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確房間的面積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試算。

  師:3、6×2、8的積究竟是多少?你能試著用豎式計算嗎?

  教師巡視,了解試做情況,并給試算有困難的同學以引導、提示:把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計算。

  教師選取不同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師:根據估計的結果,大家一致認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思考?磥韱栴}的關鍵是積的小數位數。

  4、明理。

  師:誰愿意說一說3、6×2、8的積為什么是兩位小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解釋:①把3、6米和2、8米分別寫成分米作單位,算出面積1008平方分米,再還原成平方米作單位,所以積是兩位小數;②運用積的變化規律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兩個因數分別乘10,算出的積1008就等于原來的積乘100,要得到原來的積,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積是10、0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7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初步體會加法的意義,學習和是2-6的加法,認識加號,會讀加法算式。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3、學生在交流多種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初步的合作意識。

  4、學生在用加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5以內數的加減法

  (2)關于0的加減法

 。3)6至10的加減法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精彩故事會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認真,要有始有終。

  猴子撈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它們中的一只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里有個月亮。

  一只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它們看到井里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后,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倒掛了半天的猴們覺得很累,都有點支持不住了。有的開始埋怨說:“快些撈呀,怎么還沒撈起來呢?”有的叫著:“媽呀,我掛不住啦!掛不住啦!”

  老猴子也漸漸腰酸腿疼,它猛一抬頭,忽然發現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聲說:“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呢!”

  眾猴都抬頭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眾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當真,所以空忙一氣,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學習包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小學是在金壇仁劬小學度過的。因成績不好,他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只拿到一張修業證書。華羅庚原來也是個很調皮和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 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余2;5個5個地數,還余3;7個7個的數,還余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完后,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彼坏_地說出了得數,而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將本單元5以內數的加減法與6—10的加減法進行整合,在學習10以內加減法中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接著學習10以內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運算。

  2、學科間整合:把語文課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單元中加入,讓學生對花果山和水簾洞簡單的了解,滿足好奇心,同時通過小猴下山的故事學習關于0的加減法,教育學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傳統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在本節課中整合。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20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 信息窗一 5以內的加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2、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初步學會思考問題,通過與同伴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看過動畫片《西游記》嗎?你最喜歡《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師:有那么多的同學喜歡孫悟空,誰來講一個關于孫悟空的故事?(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講故事)

  師:孫悟空的花果山對小朋友來說一定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嗎?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來到花果山》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他們在干什么?

  2、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習“你說我講”紅點中所示內容。

  (1)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①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诓扇⌒〗M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交流想法。教師巡視指導。

 、 全班交流。

  估計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數一數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樹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樹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數一數一共有幾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幾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來

 。2)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

  學生通過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3)認識加號。

 。4)理解算法。

  結合圖意或利用學具擺一擺,讓學生理解“3+2”的算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方法進行口算,只要結果正確就可以。

  三、精講點撥

  結合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教學綠點標示的問題。

  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問題口袋”中,到學到相關知識時再解決。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求一共有幾只小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這樣把兩部分合起來就用加法計算。

  五、走進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你來說一說好嗎?

  六、談收獲

  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自己學會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注:

  5以內的加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加法知識,創設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學習中。

  交流多種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在用1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8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1、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系。

 。ò鍟核俣 時間 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難點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

 、賰蓚學生是怎么上學的?

 。ò鍟和瑫r 相對 相遇)

 、凇跋嘤觥钡囊馑级畣?請兩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俳榻B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里同時出發,對而行,3分鐘后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诜纸M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組匯報表中所填數據。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懿扇〗處熖釂,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數據,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量間的關系,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說“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強調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么?”——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賹⑸项}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余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后嘗試練習。

 、谠u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欧植搅惺浇獯 70+60=130(米)

  130×4=520(米)

 、凭C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傧胍幌,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诟爬ā跋嘤鰡栴}”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9

  為了總結蘇教版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材十年實驗的經驗,交流江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以推動教材的進一步完善和數學課程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研究與改革的不斷深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輯部決定舉辦“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優秀教學設計”評比活動。

  教學設計應圍繞蘇教版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材所安排的教學內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體現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善于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習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合理選擇、有效運用不同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努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數學思考,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設計文稿包括“教學內容”“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資料鏈接”七個部分。其中,“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簡析”可簡要分析相關內容在相應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處理的意圖和特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主要的教學策略,字數一般在500之內!敖虒W目標”要明確、具體,忌空話套話!敖虒W過程”是文稿的主體。教學過程應翔實、具體,不僅要有教學程序的敘述,更要有教學重、難點的具體教學處理,以及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預測和相應的教學應對措施;設計的學習活動應力求新穎、層次清晰,富有啟發性和數學思想內涵。對教學過程必須所作的“說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選擇3~5個關鍵環節,結合具體教學安排簡述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的依據,以及這樣的安排對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方法、積累經驗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百Y料鏈接”主要是指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數學史料、名題趣題,以及它們在社會、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等,字數一般在500之內。教學設計的敘述主要采用“談話”“引導”“啟發”等教師如何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而不是師生對話的形式。

  設計內容不僅包括新授課,而且包括練習課、復習課。將分別確定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的一、二、三等獎的不同比例名額,進行評選,頒發證書并擇優發表。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0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整除、約數、倍數、質數、合數、質因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能使學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會分解質因數;會求最大公約數(兩個數)和最小公倍數。

 。ㄒ唬┙虒W整除的概念

  因為整除這部分知識,學生在第八冊教材中已接觸過,因此在教學整除的概念時要注意抓住三點。

  1.復習“整除”的意義。

  例如:你能說出整除的含義嗎?下面哪個算式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義的形式對“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兩個數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這樣說: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說b能整除a)。

  3.突出強調除數不有是0。

 。ǘ┙虒W約數和倍數的概念

  約數和倍數的概念是本單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學時要抓住五點。

  1.通過“整除”引出“約數”和“倍數”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們就說15是3的倍數,3是15的約數。

  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2.要強調倍數和約數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概念。它們是互相依存的關系。

  3.要掌握求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求法的基礎上,重點說明其特征:

  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最大的約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可討論一下為什么?

  4.強調一個數既可以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又可以是其它數的倍數。

  如:12既是60的約數,又是6的倍數。

  5.要重點處理好0的問題。

  根據約數和倍數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數的倍數,任何自然數都是0的約數。但研究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時,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著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內容里不包括0,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ㄈ┙虒W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點

  1.通過觀察、引導,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

  2.能根據特征進行判斷。

  3.通過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數和偶數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

  4.深化知識,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

  (1)在□中填上幾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時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數,能否一定被3整除?為什么?

 。ㄋ模┙虒W質數、合數、分解質因數要抓住四點

  1.通過對每個數的約數的個數及特點進行分類,引出質數、合數的概念。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

  如:2、3、5、7、11都是質數。

  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如:4、6、8、9、10、12都是合數。

  2.重點說明“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3.能利用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如:下面哪些數是質數?哪些數是合數?

  19、21、43、67、2、89

  4.掌握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概念和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1)每個合數教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其中每個質數都是這個合數的因數,叫做這個合數的質因數。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質因數。

  (2)把一個合數用質因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叫做分解質因數。

  (3)通常用短除法來分解質因數,這樣比較簡便。

  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先用一個能整除這個合數的質數(通常從最小的開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質數,就把除數和商寫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數,就照上面的方法繼續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質數為止,然后把各個除數和最后的商寫成連乘的形式。

  (五)教學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1.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的概念

  幾個數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約數;4是8和12的最大公約數。

  2.通過公約數的概念引出互質數的概念

  公約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

  例如:5和7是互質數,7和9也是互質數。

  3.求兩個數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為了簡便、通常寫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質因數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質因數3除

  3 5 ……除到兩個商是互質數為止

  把所有的除數乘起來,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是2×3=6。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一般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

  在除的過程中,有時也可以用兩個數的公約數去除。

  4.求最大公約數的兩種特殊情況

  (1)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約數是7。

  8和15的最大公約數是1。

  對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約數的就不再用短除法來求了。

  (六)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1.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數,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數。

  2.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通常我們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了簡便,通常寫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

  2 18 30 ……用公有的質因數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質因數3除

  3 5 ……除到兩個商是互質數為止

  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2×3×3×5=90。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般從最小的開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數和最后的兩個商連乘起來。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

  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通常這樣做:

  2 8 12 30 ……用三個數公有的質因數2除

  2 4 6 15 ……4和6還有質因數2,再用2除以這個數,把15移下來

  3 2 3 15 ……3和15還有公有的質因數,再用3除這兩個數,把2移下來

  2 1 5 ……2、1和5每兩個數都是互質數,除到這里為止

  在講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時,重點講明算理。

  3.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特殊情況。

  (1)如果較大數是較小數的倍數,那么較大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

  數。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數是48。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么這兩個數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數是56。

  以后計算時,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數是多少,可以不寫出計算過程。

  4.通過討論,比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與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求最大公約數與求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指點迷津】

  1.“整除”和“除盡”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在整數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或者說b能整除a。如:15÷3=5,我們說15能被3整除,或者說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數a、數b、以及商c不見得是整數,但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除盡,或者說b能夠除盡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說被除數a能被除數b除盡。

  從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數除法里的,而“除盡”就不一定限于整數除法。我們還可以用集合圖表示其關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盡;反之,a能被b除盡,a卻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說是除盡,但除盡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盡的一種特殊情況。

  2.“約數”和“倍數”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數a能被數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如12÷3=4,我們就說12是3的倍數,

  3是12的約數。不能說12是倍數,3是約數。由此可見,倍數和約數是相互依存的。

  為了說明它們的不同點,請看下表。

  個數

  最小

  最大

  一個數的約數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

  無限

  是本身

  沒有

  3.什么叫質因數?什么叫分解質因數?

  把一個合數分解成若干質數連乘積的形式,每一個質數就是這個合數的質因數。如:12=2×2×3,2、3叫12的質因數。

  分解質因數就是把一個合數寫成若干質數連乘積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數嗎?最小的偶數是幾?

  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因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數。但在小學講數的整除時,是在自然數的范圍內,不包括“0”,所以我們可以不說“0”是偶數。

  最小的偶數是幾?先要搞清范圍,在自然數范圍內,最小的偶數是2,到中學里學了負數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數了。

  二、學海導航

  【思維基礎】

  1.舉例說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可以說b能整除a)。

  2.什么是約數和倍數?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舉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們就說20是5的倍數,5是20的約數。

  約數和倍數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約數,4的倍數。

  60的約數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數有:4、8、12、16、20……

  從上面可以看出:一個數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最大的約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4.說說下面的數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數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數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數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能被2整除。

  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個位上是0或者5的數,都能被5整除。

  5.說出什么叫質數、什么叫合數并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3、27、41、6、11、19、69、57、97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1

  第一單元 負數

  第一課時 負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教學重點: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負數的意義。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負數有關資料,如氣溫、收支,股票漲跌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銀行有存錢和取錢……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課件2、3、4、5、6)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7)

 、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課件8)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課件9)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埃保谶@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埃笔钦枴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說一說。(課件10)

  生活中還有能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嗎?

  4.進一步認識“0。” (課件11)

  以溫度計為例,觀察“0”的作用?

  結論: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

  5、聯系生活中的氣溫;進一步感受正負數的應用。

 。1)介紹溫度計相關知識。(課件12、13)

  (2)一次讀出4個城市的溫度。(課件14、15、16、17、18)

  三、練習應用

 。1)辯一辯:

  “16℃”和“-16℃”的意義相同嗎?(課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數中的`正負數。(課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海拔高度。(課件24)

  四、課堂小結:(課件25)

  五、課外拓展:

  負數的歷史。(課件26、27、28、29、30)

  六、板書:

  負數的初步認識

  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讀作:負六。“-”,叫“負號”。

  像“+6”這樣的數叫正數,讀作:正六!埃,叫“正號”。也可省略不寫。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二、新授:

 。ㄒ唬┙虒W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實踐題記錄小組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平均身高體重為標準記為0m或(0kg)。超過的記為正數,不足的記為負數,然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課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p87—9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重點:負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截然相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傧蛏峡矗ㄏ蛳驴矗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谥R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芰闵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王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诒本┑臍鉁乇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朗瑪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朗瑪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課件顯示)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米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于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于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 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么來說服我?

  ② 如果有學生發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結合圖)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于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負數)

  五、聯系生活,鞏固應用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 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3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3、學生在操作中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

  4、學生平時要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根據特定標準進行分類(2)知道分類的標準(3)比較大。4)我學會了嗎?豐收園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1)水果蔬菜的分類

  水果和蔬菜的區別:

  1)、水果生長在樹上,生長期長;蔬菜一本只有一到兩年的生長期……

  2)、凡生長期無花的叫蔬菜,凡生長期開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學習包

  體驗活動:

 。1)整理自己的書包,說一說是如何整理的

  按學科: 語文書 語文本

  數學書 數學本

  音樂書

  品德書

  按功能:

  教科書一類

  練習本一類

  工具書一類

  (2)幫媽媽整理衣服

  按季節分類整理;按顏色分類整理;按上衣和褲子分類整理……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在幫媽媽整理衣服,放入衣櫥的時候與第二課時比較大小進行整合,了節分類與比較的相輔相成。

  2、學科間整合:把傳統文化課中的《飲食文化》與本節課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營養。與品德與社會課程整合,滲透孝敬父父母,幫媽媽做家務的良好品德。

  3、體驗式活動:整理自己的桌洞、書包。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3課時。

  (四)教學案例:

  學習內容:第二單元“幫媽媽整理衣服”——分類

  學習目標: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3、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教學準備: “掛圖,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服,并觀察你們家里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你們能幫媽媽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現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誰想把你的發現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里,媽媽的放在一個櫥里,我的放在一個櫥里。”

  師:“這是把每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在一起。”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

  師:“也就是說上衣、下衣分開來放。”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師:“你們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節分開來放!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板書: 爸爸 媽媽 我 上衣 褲子 冬季 夏季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說得也棒極了。看來你們的媽媽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開來放的。(指著板書)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保ń沂菊n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說了你們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類的,現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你打算怎樣給全班同學分類呢?”(學生獨立思考)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學女同學來分” (師板書:男 女)

  師:“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F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男同學,坐著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按東西路隊來分!

  (師板書:東路隊 西路隊)

  師:“現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著的是西路隊的同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兩次站起來的人是同一批人嗎?(不是)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

  生:“因為兩次站的標準不一樣,所以站起來的不是同一批人!

  師:“說得太好了。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師板書)

  生:“按長頭發和短頭發來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沒穿校服的來分”

  三、聯系生活,體會分類的好處

  師:“同學們剛才想出了那么多種分法來分咱班的同學,現在我想請教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呢?” (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師可這樣引導:哪里用到分類——具體是怎么分的——這樣分有什么好處? 同時要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類;自己的書包里面的物品分類整理)

  四、自主練習,應用分類,明確為什么這樣分。

  1、自主練習第一題: 師:“看到剛才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有一群小動物也忍不住過來聽課了,它們到哪去了呢?

  原來它們藏在你的數學書第21頁上了,看誰能最快找到它們?” “請同學們看書,都有哪些小動物來聽課了?”(學生看圖說一說)

  教師讀要求:哪些是鳥類?用圓圈圈出來。 學生獨立做。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鳥類和昆蟲的區別。

  2、自主練習第二題: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自主練習第三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沙灘玩過嗎?你們是怎么去的?(坐汽車去的)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在我們的學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請你把它們拿出來。你能給這些交通工具分分類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完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注: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跟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分類在生活中有較多應用,衣服分類,交通工具分類,學生分類,超市里的物品分類……聯系生活中的這些分類之后,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愿意學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理解和掌握約分的意義和方法,掌握最簡分數的概念

  2、能力訓練點:熟練進行約分培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德育滲透點:引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約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并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投影出示,思考30秒,能說的就站起來說

  1、數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

  2、指出哪兩個數是互質數3和8 12和18 5和12 3、說出28和42的公約數

  4、填空根據性質

  (復習能被2、5、3整除可以能很快看出分數的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約數2、5、3,

  復習互質數,可為最簡分數概念降低坡度。

  復習公約數,為約分時除以公約數做必要輔墊。

  填空是分數基本性質學習后的直接應用,也就是約分的變形形成。既說明分數基本性質,又引出下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1:把化簡

  提問:看到例1這個題目,你想做些什么?

  (2)引導學生自由問答,并板書:分子分母都比較小,同它相等

  (3)提問:你準備怎樣化簡呢?根據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俚姆肿臃帜负泄s數。

  ②用去除分子分母,得到。

  (4)交流發言,生說師演示,再生說生演示師板書

  (讓學生猜想做什么,理解化簡詞義:化--轉化、大小相符,簡-簡單、分子分母都比較小。出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自學,讓學生自由主動地去學習、交流。

  學生說,老師直觀演示,再讓學生邊說邊演示,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化簡過程。)

  2、教學最簡分數和約分意義

  提問:還能繼續化簡嗎?為什么(因為3和4是互質數)

  明確: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板書)

  是最簡分數,你還能舉例嗎?會說站起來說。

  下面的分數是最簡分數嗎?

  (出示P111上做一做)指出下面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

  (指著不是最簡分數)這些不是最簡分數,通常要像這樣進行化簡,這就是約分板書課題約分

  提問:什么是約分,你能根據剛才的做法說說嗎?

  生試說,同桌說,指名說把一個分數比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板書)默讀一遍

  (先教學最簡分數的概念,調整了教材的順序,但更符合思維順序。再指出不是最簡分數的可進行化簡,一方面說明化簡的范圍,又及時指出這就是約分的概念,顯得自然。

  由直觀過程抽象概括出約分概念,體現從直觀到抽象的`教學過程。)

  提問:又怎樣來約分,怎樣寫呢?

  3、教學例2

  (1)出示例2:把約分

  (2)分小組,根據思考題看書討論①一般怎樣約分,怎樣寫?

  ②也可怎約分,怎樣寫?

  ③約分要注意些什么?

  (3)指名交流生說師板書

  (4)小結:你能將3個問題連起來說嗎?

  (小組討論自學例2約分,讓學生先學,教師后教。對約分的幾種形式正確書寫,指出可用你喜歡的寫法。)

  4、反饋練習

  P112下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數約分

  指名兩生玻片書寫,其余寫在書上

  講評說出的約分過程,結合書寫,表揚寫得好的學生。

  (目的在于掌握約分方法和書寫形式,并結合書寫表揚學得好寫得好的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教育。)

  三、鞏固練習

  1、P112 1觀察下面每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約數2,哪些有公約數5?哪些有公約數3?

  2、P112 3下面哪些分數沒有約成最簡分數

  3、獨立作業P112 2任選6題,放音樂《二泉映月》。

  同桌互批全對得優,得優的同學可以站起來。

  (抓住學生想既對又快做好的心理,以介紹經驗的方法,調動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強調約分過程中的兩個注意點。

  練習1訓練迅速找準約分過程中用幾去除分子分母,

  練習2用紅綠卡判斷并改正,明確約分結果一般要是最簡分數。

  作業讓學生自選,體現自主性。并在音樂聲中愉快完成,得優的同學可以自己站起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全課小結

  學生小結

  師小結:

  今后作業中的分數,作為最后結果一般都要約成最簡分數。

  你能找出老師黑板上還有哪些分數要約成最簡分數嗎?

  發現的可以自己上黑板來改。

  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作業要認真仔細,做完要復看檢查,好不好?

  (針對約分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主動勇敢地上黑板改錯,這對反應快的學生又是一次成功的表現,并結合進行學習習慣教育。)

  五、質疑

  今天大家學得都很認真,還有沒有什么問題你暫時不明白?

  (質疑是對本課教學情況的再現反饋,也為下次課提供學生方面的真實情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第29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能在實物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培養學生探索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學生在認識和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對稱的美。教學重點:

  認識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能識別軸對稱圖形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紙、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現象引入教學

  師:談話引入:同學們,我昨天到眼鏡店看到了一副眼鏡,請大家幫我看一看,我要不要買呢?(用課件出示一副不對稱的眼鏡圖片)

  學生匯報:不買,因為兩邊不一樣,不對稱??

  師:大家都說眼鏡不對稱,到底怎樣才是對稱的呢?可以用手比劃一下。

  生:比劃兩邊大小一樣就是對稱的了。師板書:兩邊一樣

  師:這兩幅中買一個可以嗎?看來眼鏡我得選一個對稱的才行。感謝同學們,真會出主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對稱”的數學知識。板書:對稱

  二、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欣賞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課件出示圖片:外國國旗、臉譜、飛機??)

  師:春天來了,同學們都喜歡外出放風箏,看這兩只風箏圖,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呢?生:左右一樣,都有翅膀。追問:左右兩邊的翅膀長得怎樣?

  師:再看下面幾張圖,它們有著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對稱的,兩邊都一樣。

  師:說一說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的對稱現象嗎?教師里有嗎?

  生:舉例??

  師:生活中的這些對稱現象,把它的形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就是圖形。我這里請來了幾個圖形,認一認,(衣服、樹、葫蘆、箭頭、醫院十字形符號。)

  師:請問這些圖形是對稱的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追問:你能用什么方法,動手證明它們是對稱的?可以動手折一折。

  師:衣服這個圖形,誰來證明?(請生操作)

  提問: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對折。)

  怎樣對折的?(生:左右對折)

  然后你看到了圖形的兩邊怎樣了?

  (生:重合了,一樣,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還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師:我用這四個字表示你們對折后看到的。板書: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對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師:下面再請4個同學用對折法,折一折這4個圖形。依次說一說??。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邊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對稱的。

  小結:同學們真棒!像這些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數學上叫:“軸對稱圖形”。現在你知道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圖形嗎?(生: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師:我這兒還有一個圖形,紫金花形圖片它是對稱的嗎?用對折法試一試。(生:示范對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對稱的)

  三、認識“對稱軸”

  師:剛才同學們把這些圖形對折后,中間都留下了一條直直的折痕,這條折痕剛好

  把這個圖形怎樣了!(生:分成兩邊一樣了)

  師:可以把它分成左右兩邊,上下兩邊,斜著的兩邊一樣了。我們也給這條折痕取一個數學名字:“對稱軸”

  師:衣服的對稱軸,我們用虛線把它畫出來,畫的時候,要超出圖形的兩端,這樣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師依次畫出每個圖形的對稱軸。指出紫金花圖沒有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四、練習鞏固

  1、找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指一指

  2、找出軸對稱圖形,對的打“√”,錯的打“×”。

  3、數字、字母、漢字也可以寫成對稱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車,銀行標志也是對稱的。

  小結提問: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生:略)

  五、實踐操作

  我們已經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一張白紙,你們能運用對稱的知識用這張紙剪一件衣服嗎?請大家跟老師一起來完成,好嗎?

  (1)、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

  (2)、畫一畫:在對折的紙上畫線。

  (3)、剪一剪:沿著剛才畫的線剪一剪,會剪出一件上衣的圖案。(出示課件)(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圖形嗎?如:松樹、桃心、葫蘆等。

  (1)、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剪一剪,選擇松樹、桃心、葫蘆三種圖形中的一種,看誰既會動腦又會動手。

  (2)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四、課堂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可以看見軸對稱圖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圖形,我們的生活才會裝扮得這么美麗。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張貼學生及及教師的剪紙作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8-25

小學數學優秀教學設計10-2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02-2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通用02-1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模板07-24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6-16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5-29

小學數學2.0教學設計優質01-3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01-24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5篇1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穆棱市| 松阳县| 西贡区| 沂南县| 夏津县| 青岛市| 和林格尔县| 成都市| 皮山县| 伊宁县| 城步| 酉阳| 河间市| 阿克陶县| 报价| 尚志市| 鸡泽县| 灵丘县| 陇西县| 永胜县| 襄城县| 襄垣县| 祁阳县| 双辽市| 岳普湖县| 榕江县| 全南县| 天祝| 丰城市| 临洮县| 密山市| 昌宁县| 黑河市| 娄底市| 津南区| 台山市| 静乐县| 台州市| 堆龙德庆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