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3-30 08:55:3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圖形很多。教材通過飛機、蝴蝶和_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紙實驗,然后揭示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對稱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內容,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圖形的特征,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已認識了一些基本圖形特征。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一方面可以加深對一些已學過的圖形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一些事物,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研究一些問題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用折疊重合這樣的詞語準確地描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2、能識別軸對稱圖形,并能確定它的對稱軸。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欣賞想象、操作發現等數學活動過程,來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其空間觀念和審美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主動參與畫圖形的活動,感受圖形的對稱美。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教學課件,剪好的樹葉、大樹、葫蘆、愛心和小衣服等。學生:彩紙3張、剪刀1把,直尺1把,學習材料1份。

  教學重點:

  (1)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2)準確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出簡單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判斷對稱圖形,做出軸對稱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老師在眼鏡店看到這樣一副眼鏡,請你檢驗一下它是否合格,為什么?(出示課件:不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師揭示”對稱”,并板書。

  2、請看這幅眼鏡合格嗎,為什么?(出示課件: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

  3、這是一只美麗的蜻蜓,你看它對稱嗎?如果是哪里對稱?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對稱現象?

  生回答。

  5、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對稱現象,請你欣賞一下。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并配有音樂。)

  6、它們美不美?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帶來一個問題想考考大家,請你仔細觀察:

  (出示課件:對折之后兩邊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發現?

  生回答。師揭示“完全重合”,并板書。

  9、你能用雙手表示“完全重合”嗎?你能用一張卡紙表示“完全重合”嗎?生做,師評價。

  二、動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這張簡單的紙,老師可以把它變成很多漂亮的對稱圖形,你信嗎?請

  看老師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經準備好的大樹、葫蘆、小衣服等簡單的對稱圖形。)

  2、你們想做嗎?小手背后向前看,豎起耳朵仔細聽,我們一起做一個愛心。(課件演示,教師用紙演示過程)

  第一步:將紙對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適的位置畫出愛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著剛才的畫痕剪下來。

  第四步:打開便是愛心。

  3、請同學們準備好你的學具剪一個愛心。

  生操作,師巡視。

  4、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貼黑板上。

  5、你們真是了不起的藝術家,能剪出這么漂亮的作品。我們把這樣的兩邊一

  樣的對稱叫做對稱圖形。

  6、你還能剪出其他的對稱圖形嗎?

  生操作,師巡視。

  7、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貼在黑板上。

  8、打開你手中的對稱圖形,請你仔細觀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條折痕。

  師:揭示“對稱軸”,并出示課件解釋對稱軸:它通常是一條直直的虛線,并能向兩端延長。請畫出你手中的對稱軸。

  9、仔細觀察老師黑板的對稱軸和你畫出的`對稱軸,有什么區別嗎?

  生回答,師指導:當對稱軸在真實物體上時是畫不出延長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畫。而老師的作品是在紙上,所以能畫出延長的部分。

  10、像這樣沿著對稱軸對折,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并板書。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下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斷:下面的圖形是對稱的嗎?如果是請畫出對稱軸。(課件出示)生拿出練習紙做題。

  3、連線。

  生回答。

  四、回顧新知,總結提升

  1、這節課的學習之旅即將結束,請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首先觀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過剪一剪的活動我們發現軸對稱圖形有個顯著特點:對折后兩邊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條很明顯的對稱軸。

  3、同學們感受到了生活中對稱的美,在課堂上也剪出了美麗的軸對稱圖形,此時你們的心情美不美?讓我們帶著這份美麗的心情來欣賞美麗的圖片。(課件出示,并配有音樂。)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稱軸

  對折→完全重合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首先通過不對稱的眼鏡和對稱的眼鏡對比,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現象,再引入蜻蜓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共同的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軸對稱在生活中的應用。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的活動發現對稱軸,由此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一、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里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本節課一開始,用生活中的眼鏡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現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對稱的美和價值。

  二、搭建體驗探索的平臺,開展有序、有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我在課堂上展開了觀察對稱圖形——發現特點——動手剪對稱圖形——欣賞與應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例如: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顒佣簞邮旨魧ΨQ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凹粢患簟钡幕顒,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并嘗試著剪一剪。這一活動的開展,激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欲望。

  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樂趣。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因此根據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精心設計:大紅的中國剪紙、美麗的蝴蝶、蜻蜓、中國的京劇臉譜、各種建筑等圖片,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接著,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判斷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是否是對稱圖形,從而感受身邊的對稱圖形。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課本第45、46頁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類比,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運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觀察、類比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意識,并能與他人互相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化簡比與求比值的不同。

  教學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交流前參知識:

  師: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是比?比與除法和分數有什么關系?(生自由發言)我們以前還學過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還記得嗎?誰來說一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猜測比的性質

  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也有“分數的`基本性質”,根據比與除法和分數的關系,同學們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質?如果有,這條性質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猜測,并相互補充)

  2、驗證猜測: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

  匯報(預設):

 、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組派代表說明驗證過程,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結論: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問: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說一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3、比的性質的應用

 、 最簡整數比

  師:我們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利用它化簡分數,約分,通分,其實我們學習比的基本性質也可以用來化簡比,把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知道什么是最簡整數比嗎?(生自由發言)

  結論:最簡整數比就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而且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是1,這就是最簡整數比。

 、 教學例1:化成最簡整數比

  出示例題,生獨立解決,小組交流匯報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斷:

  ①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

 、诎2:(1/4)化簡后的結果是8:1。( )

  ③把1小時:45分鐘化簡后是1:45。 ( )

  3、練習十一第2題(提醒學生第二個長方形,長的那條為“長”,短的那條為“寬”)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延伸:

  有一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數加上2,就和個位上的數相等。這個兩位數是多少?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3

  變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利用構造一系列變式的方法,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數學問題的結構和演變過程,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創設暴露思維障礙的情境,從而形成一種思維訓練的有效模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在相同條件下遷移、發散知識的能力。它能做到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使各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嘗試到成功的樂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使他們的應變能力得以提高,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變式教學的功效

  1.克服思維的惰性狀態,培養思維深刻性

  教師通過不斷變換命題的形式,引申拓展,產生一個個既類似又有區別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挑戰中尋找樂趣,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2.克服思維的封閉狀態,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教師在數學變式教學過程中,不僅只重視問題解決的結果,而且針對教學和重難點,精心調設有層次、有坡度的,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例(習)題。學生在討論歸納中,啟迪思維、開拓思路,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在不斷探索解題捷徑的過程中,使思維主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并漸入佳境。

  3.克服思維的保守狀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變式教學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去思考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深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克服了思維保守性,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的目的。

  4.運用變式教學,培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的熱情

  變式教學教學是對數學知識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夠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夠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二、變式教學設計的原則

  1.適度適量的原則

  適度,即是變式設計不能過繁榮適量,即是變式內容設計不宜過多。要求過繁,學生思維往往會出現“卡殼”,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問題我解決,降低學習效率,長期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解題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內空過多,不但會再次造成是題海,還會增加無效勞動,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持續的興奮強度降低。過繁過多的變式設計不僅對學生學習課內知識沒有幫助,而且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了。為此變式題要精選,要以不太難、不太繁但要學生動腦筋思考為度,使學生肯于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從中發現規律。

  2.充分有效的原則

  抽象的知識不僅要通過熟悉的、廣泛的、眾多的事物才得以形成,而且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維活動中,教師除了提供常態的標準材料,還要變換材料的非本質屬性,即提供充分的事物變式讓學生感知、比較。否則,學生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是容易造成知識內涵增加,外延縮小。

  三、變式教學的方式

  1.概念課中的變式教學

  概念,在數學課中的比例較大,初中數學教學往往是從新概念入手。正確理解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概念教學有其特殊性,它要求不僅學生識記其內容,明確與它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而且要能靈活運用它來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概念往往比較抽象,從初中生心理發展程度來看,他們對這些枯燥的東西學習起來往往是索然無味,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難。而采取變式教學卻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使學生度過難關。教師應通過變式,或前后知識對比,或聯系實際情況,或創設思維障礙情境,來散發學生學習興趣,變枯燥的東西為樂趣。

  2.例題課中的變式教學

  有的數學教師在例題講解方面采用的是“教師講例題,學生仿例題”的公式化的教學,這種單純性地講授和簡單地套用阻止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教材中的例題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在中學數學教學例題變式教學這中,所選用的“源題”應以課本的習題為主,課本習題均是經過專家學者多次篩選后的題目的精品,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它。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和挖掘課本的習題,也可以是其它的題目,如選自輔導資料的題目或歷年高考、中考題等。編制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用和多題一解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選取的范例應具有“四性”:針對性、基礎性、靈活性和可變性。即對所學知識的訓練有針對性;能用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加以解決;解法靈活多變;可以進行題目變式,聯題成片。

  四、變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變式數量的確定

  數學變式的數量確定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原因是:第一,課堂時間有限,這個客觀條件促使我們必須考慮問題變式的數量;第二,即使將數學學習時間拓展到課堂以外,我們也不可能提供并且教授學生關于某個特定數學內容的所有變式,因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變式,我們也沒必要提供并且教授學生關于某個特定數學內容的所有變式。所以,數學教學就是教會學生通過體驗有限變異這樣一個過程學會面對未來變異的本領,其實這種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早有體現,如學會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通過解有限道題的練習獲得解無限道題的能力就是這種理念的早期提法和樸素表達。

  2.變式問題的合理性

  由于變式數量的有限性,因此必須選擇好的問題進行變式,這里所說的好的問題主要是指:一是問題必須包含合理的變異,所謂的合理,既指形式上的,又指內容上的,還指變異數量上的,形式應是有所變化的,內容應是能夠接受的,數量應是恰如其分的;二是問題必須包含盡可能多的、不再重復的變異,只有這樣,有限的問題才能包含盡可能多的變異,從而就構成有效的問題變式。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變式訓練,起到鞏固基礎、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設計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聯想、敢于懷疑的品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這應該是一名數學教師努力和不斷的追求的遠大目標。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以及四則運算各部分間的關系。比較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

  教學過程 :

  一、四則運算的意義

  1.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

  教師:“整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各是什么?”指名說一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按照教科書第90頁表的形式進行整理。在學生回答時,可以舉例說明各種運算的意義。如:

  “為什么說整數的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為什么說除法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各種運算之間的關系。如:

  “加法與減法有什么聯系?”(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加法與乘法有什么聯系?”(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乘法與除法有什么聯系?”(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把四種運算的聯系整理成下圖。

  加法 乘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 運算

  逆運算 逆運算

  減法 除法

  2.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

  指名分別說出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教科書第90頁的表補充完整。

  讓學生仿照前面整數四則運算的討論,分別說一說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聯系。然后與整數四則運算進行比較。

  “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減法和除法的意義都是相同的;小數和分數的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比有所擴展。)

  二、四則運算的法則

  l,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

  指名分別說一說整數、小數、分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各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把每種運算各要注意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上:如

  教師:“仔細觀察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如果學生說得不清楚.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

  “整數加、減法數值對齊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

  “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

  “分數加、減法先通分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同分母分數相加、減.也就是相同分數單位的分數相加、減。)

  “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都是把相同單位上的數相加或相減。)

  2,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

  (1)整數、小數乘法和除法。

  指名分別說一說整數、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各是怎樣的:

  教師:“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與整數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它們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只是在計算小數乘、除時,需要根據參加運算的數的小數位數來確定計算結果中小數點的位置。)

  (2)分數乘法和除法。

  教師:“分數乘法有幾種情況?請分別說出它們的計算法則。”學生回答后可以繼續提問:

  “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為什么適用于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因為整數可以看作分母是l的假分數。)

  "什么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3.課堂練習。

  做教科書第91頁的中間試算題。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讓有錯誤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錯的。

  4.口算的復習。

  教師:“整數、小數的加減口算與筆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減,滿十向前一位進l。從前一位退1當十。不同點:筆算一敏從低拉算起3口算既可以從高位算起,也可以從低位算起。)

  做教科書第91頁下面的口算題。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三、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

  l,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教師:“在四則運算中關于0和1的運算,有一些特殊的規定。誰能說一說是怎樣規定的?”指名回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教科書第92頁上面的三組題,再讓學生說一說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2.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頰:。四則運算中,每種運算最基本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根據加法與減法的關系。還可以得出什么關系?”

  “根據乘法與除法的關系。還可以得出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按照教科書上的形式進行板書。

  然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分別整理。如: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什么?”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什么?”

  把這些關系整理成下表。

  教師:“應用這些關系可以對四則運算進行驗算。請分別說—說對四則運算應該怎樣驗算!

  3.課堂練習。

  做教科書第92頁“做一做”的第1、2題。

  第l題。先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權.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用什么方法進行驗算的。使學生明確一道計算題可以用不同方法進行驗算,自己認為哪一種簡便就用哪一種。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每個算式的意義,然后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四、小結(略)

  五、作業

  練習二十的第2、4、6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讓他們思考練習二十的第13_、14_題。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材第100-10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們的關系。

  難點:克和千克質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課件,2分的硬幣,黃豆,天平,兩袋500克的鹽,臺秤,自己帶來的小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發現了什么數學知識嗎?仔細看看。(課件出示:教材第100頁情景圖)

  生1:他們都在討論跟質量有關的話題。

  生2:從圖中知道5個蘋果重1千克,一壺豆油重5千克,一包餅干重110克……

  師:生活中物體的質量經常用到,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和“兩”,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發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師: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發現這些比較輕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單位的。

  師:是啊,我們一般用“克”作單位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克”是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g”來表示。

  師:那么對于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什么來稱量呢?老師告訴大家有一種稱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F在請同學們在小組里用天平稱一稱你們身邊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學生在小組里測量較輕物品的質量,尋找重1克的物品,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說一說小組測量的結果。

  (1個2分的硬幣重約1克)

  師: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輕?(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做一做”)

  指定學生回答,并適時作出評價。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比1克輕?

  生1:一塊小橡皮比1克輕。

  生2:一根頭發比1克輕。……

  2、教學例2。

  師: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質量超過1克,甚至更重,那么對于比較重的物品,我們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課件出示:教材第102頁例2上面的圖)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覺得應該是用“千克”作單位稱量比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蘋果重25千克,我也認為是用“千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

  師:“千克”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kg”來表示。

  師:仔細看看,蘋果的箱子上寫的是“凈含量”,什么是“凈含量”呢?

  生:“凈含量”是指這箱蘋果的質量,不包括箱子的.質量。

  師:對,生活中經常用到“凈含量”這個詞,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實際質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舉例說一說。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鹽一包重500克,兩包食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

  師:那你覺得“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師:誰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單位的秤有哪幾種?

  生1:我在超市里、菜攤上見過的有電子秤、臺秤。

  生2:我在體檢的時候見過測體重的體重秤。

  生3:我在實驗室里見過彈簧秤。

  師: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細看看圖中這些指針分別指著幾,告訴大家所稱物品有多重。(課件出示第102頁例2下面的圖)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體重是23千克。

  師:請在小組里合作交流,稱出質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學生在小組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完成教材第103頁“做一做”第2題,填寫好表格。【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地學習新知識】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斷對錯。

  一個雞蛋約重50克。 ( )

  小明今年7歲,約重20xx克。( )

  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鹽500克,兩袋這樣的鹽重1千克。( )

  三、總結提升: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

  四、作業布置:

  教材第105頁練習二十第3題和第106頁第8題。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6

  一、融入情景——讓作業充滿生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在作業設計時,把豐富知識、發展思維寓于趣味之中,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取代單調乏味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如教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后,布置這樣一道作業題:高老師計劃用2小時批改作業和備課,實際批改作業用了1小時30分,備課用了6/5小時。請問高老師有沒有按時完成任務?

  把知識點融在情境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掌握情況,靈活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愿做、樂學。

  二、自主編寫——讓作業豐富多彩

  《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痹谧鳂I設計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編寫作業題,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如教學“倒數的認識”一課后,學生基本掌握倒數的概念和求倒數的方法。這時,教師引導說:“同學們,今天高老師把布置作業的任務交給你們,你們打算為這節課設計怎樣的作業?”學生們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作業設計中來,而且設計的作業遠比教師布置的作業要豐富多彩。如:生1:進一步弄清什么叫互為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互為倒數。生2:先寫幾個數,然后寫出這幾個數的倒數。生3:跟同學繼續討論0和1的'倒數情況。生4:找出小數、帶分數的倒數。對于完成自編的作業,學生不僅樂意,而且全身投入,作業質量高,既較好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加強應用——讓作業回歸生活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作業設計時,應注重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后,可設計這樣的作業:1)收集幾個長方體包裝盒,分別測量計算出用料面積;2)將10盒香煙包裝成一條,你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合理,為什么?3)到超市做一次調查,看看超市里的一條(10包)香煙是怎樣包裝的,為什么要這樣包裝?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實踐應用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四、自主選擇——讓作業滿足差異

  《課標》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泵總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了避免出現“會了、懂了繼續做,不會、不懂卻不做”的現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根據每個層面學生的需求設計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發展”。一般情況下,教師為學生提供“A、B、C”三類作業,供學生自由選擇。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計算過程,能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并能正確計算。

  2、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細心檢查的驗算習慣。

  4、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的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方法。

  教具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用豎式計算69÷20850÷40420÷60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集體訂正后,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時應注意什么。

  2、口答:下面的括號里最大能填幾?30×xx

  3、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如果除數不是整十數,而是任意兩位數,又該怎么樣計算呢?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除數是任意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參觀苗圃)

  二、探索新知㈠解決問題一

  1、出示“參觀苗圃”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師:根據這幅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指名回答)求“每種花各有多少盆?”應該怎樣列式?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列式:154÷22=師:怎么樣計算出結果呢?

  2、自主探索算法。

  引導學生估計這個算式的結果,并集體交流估算的過程。學生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有:⑴因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⑵因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⑶因為140÷20=7所以大約是7盆左右。

  師:剛才大家估計的都是一個近似數,那我們現在要用豎式計算出結果,你們會嗎?(會)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教師巡視,和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思維過程。

  指名匯報計算過程,重點讓學生說試商的過程,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把除數22看作20,把被除數154看作150進行試商的方法。㈡解決問題二

  1、出示問題(2)園藝師要用120盆花布置廣場,每個圖案用18盆花,可以組成幾個圖案?還剩幾盆花?指名列出算式:120÷18=師:誰能估計出這個算式的結果呢?(讓學生先獨立估算,并在小組內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過程及想法,只要學生說的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學生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有:⑴因為18×5=90所以比5個圖案要多;⑵因為18×6=108所以可能是6個;⑶因為120÷20=6所以可能是6個。

  2、師:請同學們自己用豎式來計算一下120÷18的得數,驗證誰估計的最準確。(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與同桌交流比較,看誰估計的最接近準確數。)指名匯報豎式計算的過程,重點讓學生說試商的過程。通過交流,引導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和理解把除數18看作10試商不方便,而把除數18看作20試商就會更準確。

  3、交流驗算的方法。

  師:你怎么知道剛才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呢?(生:通過驗算就知道)你會驗算嗎?先讓學生獨立驗算,然后集體交流。 ㈢歸納算法

  讓學生對比兩個問題的計算過程,想一想,計算除數是任意兩位數的除法,試商時,應該怎么樣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如下:

  除數是兩位數,試商時應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前兩位比除數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當除數的個位是4或者比4小時,可用“四舍”法試商,即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十數。當除數的個位數是5或者比5大時,可用“五入”法試商,即除數的十位數加上“1”,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十數。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完成練一練1—3先讓學生說一說把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再讓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個別輔導。

  全班集體訂正時,要讓學生說出是怎樣試商的。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認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應該怎么樣試商?試商時應該注意什么?(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8

  1.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僦R與技能目標:通過自主學習(

  ),學生能夠(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合作學習(

  ),學生能夠(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探究學習(

  ),學生能夠(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能夠掌握……

  本課的教學難點:通過……發展/提高學生……

  3.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引導啟發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4.教學過程

 、賹胄抡n

  本課主要采用:故事導入/直接導入/游戲導入/情景導入等等(具體怎么導,需簡單闡述)。這種方法,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課題。

 、谥v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時,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首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對基本的概念和知識初步感知,學習完成后,會對重要生詞(語文,其他科目視具體情況而定)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法,既體現了新課改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部分講授完成后,開始講解本節課的難點,也就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先進行探究學習,能夠用自己的話語總結方法,然后,結合實例,對方法進行詳細講解。通過這種方法,既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這種方法,也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情感。

 、垤柟叹毩

  根據各科目自行設計。④小結⑤作業布置

  布置課后作業,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主要以基礎算式為主,選做題會選用一些開放性較高,需要學生進行發散思考的問題,以滿足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

  5.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體結構,突出重難點,彰顯文章主題。

  ——孔子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老師,聽到別人的建議,自己就立刻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應該先問問你的父親和兄長,怎么能聽到別人的建議,自己就立刻去做呢?”

  后來,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冉有同樣問:“老師,聽到別人的建議,自己就立刻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是,聽到別人的建議,自己就應該立刻去做。”

  同樣的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回答呢?弟子公西華帶著心中的疑問,跑去問老師?鬃咏忉屨f:“冉有做事謙遜,遇事退縮,所以我讓他勇于進取。但是,子路膽大逞強,辦事冒失,所以我讓他先和父兄商量后再去做!

  寫作角度: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一樣。

  ——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墒谴蠊u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寫作角度: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巧妙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葉圣陶改文章有一次,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的中央。葉圣陶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孩子們的文章。孩子們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里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爭辯。有時候,當父親指出了可笑的錯誤,孩子們就盡情地笑了起來。

  每改罷一段,葉老就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合適,孩子們就跟著他默誦。至善、至美、至誠的原稿好像從鄉間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經過了父親的選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個樣兒。說是葉老改,實際是商量著共同改。

  葉老一邊看孩子們的習作一邊問:這兒多了些什么?這兒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子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

  從表面上看,葉老是在指導子女練習寫作,實際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為人。

  寫作角度:教師不能搞一言堂,要適當的聽取學生的想法。

  ——朱熹讀書主張“循序漸進”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讀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看見滿桌的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本褪钦f,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老禪師的育人技巧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看見院墻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違反寺規翻墻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墻外一陣響動。少頃,一位小和尚翻墻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寫作角度:教師要善待學生,適當的給學生改錯反省的.機會,做到以德服人。

  ——開花的佛桌:給浪子回

  頭的機會

  曾經有一個小和尚,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沒想到,他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個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里請求師父原諒。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不愿再收他為弟子,說:“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桌子上開花!崩俗邮仉x開了。

  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時,看到佛桌上開滿了花朵。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弟子,卻為時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么錯誤不可以改正!币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跡,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跡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寫作角度:教師對待學生要寬宏大量,努力接納迷途知返的學生。

  ——孟子休妻

  據《大戴禮記》記載: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從外面突然闖進來,瞧見她姿勢不雅,頓時大怒,立即跑到母親面前告狀。他說:“老婆對我無禮,我今天非把她趕出家門不可!”

  孟母問:“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剛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態真叫難看,這是對我無禮,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須休了她!”孟母聽這話有點蹊蹺,繼續追問道:“你說說,你是怎么發現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滿有理由地回答:“這都是我親眼所見,我剛才一推門看……”

  “別說了,我聽明白了!泵夏竼柮髁饲闆r,大聲斥責兒子說:“這分明是你無禮,不是你妻子無禮!”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氣。孟母接著解釋說:“不是有這樣幾句俗話嘛:‘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管是進誰的門,都要事先敲一下門,或者大聲地咳嗽一聲,好叫人家知道有人來了。不能乘人不備,來個突然闖入。這是常人都懂得的禮貌規矩?赡愕购,到你妻子的燕私之處,進門前不敲門,不聲不響地往里闖,見了你妻子蹲著,你得趕緊先退出去一會兒,你卻還在看,這叫你妻子怎么辦?這不正是你無禮嗎?怎么能說是你妻子無禮呢?”

  寫作角度: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認為自己事事都對,而是要學會換位思

  教師資格證寫作方面的可用素材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即歷史典故、名人名言、教育理念、熱點事例及日常生活。

  一、歷史典故類

  歷史典故主要是對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事跡的總結和概括。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部分的素材相對來說比較多,比如:

  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與越國交戰中大敗越王勾踐。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越國君臣在吳國為奴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越王勾踐亦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2、孔子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浊鸹撕艽蟮木,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

  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看到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里磨鐵杵。李白問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崩畎撞幌嘈,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于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匡衡鑿壁借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墒羌依锖芨F,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5、秦始皇堅持自我一統天下;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6、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著有《國語》,屈原被逐寫有《離騷》……

  這部分的例子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用的也比較多。但是只用這種類型的例子太過于通用,不能夠體現你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所以不建議大家通篇都用歷史典故類的素材。

  二、名人名言類

  考教師資格證將來是要做老師的,因而必須站在教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建議大家在名人名言這部分也多積累一些教育家的權威話語,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陶行知、杜威、洛克、夸美紐斯、凱洛夫等,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參考。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2、業精于勤而毀于隨。——韓愈

  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招兄

  4、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獊喞锸慷嗟

  5、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K霍姆林斯基6、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招兄

  7、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K霍姆林斯基

  8、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谒苟嗷

  9、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借助于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

  ——凱洛夫

  對于這部分的內容建議大家在平時讀書、看報的時候將一些可用的名言摘抄下來,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獲。

  三、教育理念類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掌握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它體現了教師的基本素養,因而在備考的過程當中,建議大家多積累一些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并運用到寫作當中。其實教師資格證的各個科目是不分家的,你會發現科目二(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許多知識我們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比如: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2、新課改的學生觀——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加注重過程”;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3、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4、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是教學的研究者;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5、教師行為的轉變——對待學生,強調尊重、贊賞;對待自己,強調反思;對待同事,強調合作;對待教學,強調幫助、引導。6、教師職業道德——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7、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協調發展。8、教育公正——入學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9、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望越高,學生表現越好。以上就是寫作素材的三個基本來源,關于熱點事例類和日常生活類的素材,我們下次再進行講解。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9

  今學期由于學校工作調整,我擔任了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我終于可以專心教一門學科了,因為以前總是兼任別其他科目的教學,總是感覺力不從心(無法顧及所教學科),希望能有一天只上一門課,今年終于如愿以償了。雖然對此充滿希望,但我也知道一年級的教學工作不好教(以前我曾教過一年級的語文):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在課堂上教學時要采取更多的活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而在課下也有許多事情需要老師有耐心的去指導和幫助他。

  今年我所教的兩個班總共有106人,學生多,而我又是從第二學期接手這兩個班,,對孩子的性格和知識水平不了解,這是我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本周我的主要任務便是要首先熟悉學生,了解情況。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情況不是很好,我深知一年級的學習好壞不能決定學生以后的學習,但是一年級是打基礎的時候,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每天上課前我都利用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事先有所準備,但到了實際的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教學工作能盡快進入正軌。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0

  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是我在西胡垌小學的第一次公開課。講課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些準備,開始上課得到時候,腦子好像完全不聽指揮了。剛開始我讓學生翻開課本地14頁,地3 章的題目會“1~5的認識和加減法”,我順手就寫在黑板上了。這首先就是課題書寫不正確。接著新課導入,我要求學生觀察教材14~15頁上的主題圖,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的比較仔細,但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年級的學生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直觀感知能力強的時期,我沒有利用好學生的這個特點去開展教學,所以學生的興趣并不高。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4個向日葵”“3個花”時,我并沒有及時發現學生使用數量詞不當的錯誤并去糾正他。這個問題是我得師傅胡老師提出來的,她指出小學的教學活動營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互相聯系,并且貫穿。我有次感到了小學教學工作任重道遠,任何好習慣都要從小、從生活的點滴中去培養的,特別是對一年級的孩子們來說。

  “1~5的認識”重點只是認識,學生能通過數數來認識1~5這5個數。對于教學的.重難點,我沒有很好地把握住。本課時中也要求數字范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挑學生上黑板上寫,把自己最漂亮的字體展示出來。學生雖然之前已經接觸過1~5各數,但基礎參差不齊,我為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情況,而讓學生直接范寫,其實是不嚴謹的,畢竟小孩子還是小孩子。教師應先范寫,然后再讓小學生模仿著寫,剛開始一定要要求嚴格,

  在課堂紀律方面,挑選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為注意到其他同學的狀態,沒有刻意去維持紀律 ,導致學生注意力的不集中,這一點做的不是太好。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現,缺乏對同學的傾聽。再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應多鼓勵、表揚表現好的學生,特別指出“xxx聽別人回答問題聽得多認真啊”,多鼓勵多表揚,我相信孩子的好習慣就可以逐漸養成。

  聽過我的課后,其他聽課的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建議,我已經記了下來,并且胡逐步改正。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學習的過程,我相信有了大家的幫助,我會不斷進步的!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1

  《7的乘法口訣》: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了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征,熟記口訣,并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3、通過多角度的練習,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師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圖

  教師:這是同學們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師:拼一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怎樣列乘法算式?你能編一句乘法口訣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個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師:拼兩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對應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訣是什么?

  教師繼續完成相應板書。

  教師:像這樣,同學們能根據這7個圖案試著編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訣嗎?

  2、編制口訣

  打開課本72頁,嘗試在書上填寫。

  3、全班交流

  (1)匯報,并上黑板寫

  (2)根據學生匯報,課件出示7的乘法口訣。

  (3)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說一說哪個算式可以表示拼4個圖案所用的拼板的塊數?相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

  拼6個圖案需要幾塊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根據這句乘法口訣你能聯想到哪個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為什么只能計算一道乘法式題?

  二、記憶口訣

  1、剛才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大家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下面請大家拍手齊讀口訣,讀后讓學生自己記憶口訣。

  教師:你認為7的乘法口訣中哪句容易記?為什么?

  教師講述動畫片中的情境,讓學生尋找7的乘法口訣,并運用聯想記憶口訣。

  教師:看,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語也能幫助我們聯想到乘法口訣。

  2、7的乘法口訣還有什么特點?

  從上往下觀察,口訣中的第一個數依次多1,第二個數都是7,積依次多7。

  教師:為什么積依次多7?

  讓學生利用發現再次記憶口訣,之后再進行對口令的游戲。

  三、靈活運用

  1、看算式說口訣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現象和故事與7有關呢?

  (1)算七星瓢蟲身上的點。

  (2)算詩的字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本周經典誦讀古詩,你們會背嗎?學生齊背。

  這里有7嗎?你們知道詩中一共有多少個字嗎?怎么想的?

  教師:每句7個字,所以又叫“七言詩”。

  教師:加上題目一共有幾個字?怎樣列式?

  (3)編一編

  1個矮人1頂帽,7個矮人7頂帽;

  1個矮人2件衣,7個矮人()件衣;

  1個矮人3條褲,7個矮人()條褲;

  1個矮人()雙鞋,7個矮人()雙鞋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10~16題、思考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系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復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于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征;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么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后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朴懻摚核芰媳∧さ拿娣e相當于什么?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于什么?

  ⑶分別怎么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么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余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著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沁@題還可以怎么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梯形的高。

  2、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做出一個梯形,會在方格紙上畫梯形,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梯形,能測量或畫出梯形的高。

  3、學生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梯形的認識過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建立廳性的高的概念,畫梯形的高。

  教學準備: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學流程:

  一、生活導入

  1、出示例1的圖片,你能在這些生活場景中找到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ㄖ攸c可讓學生上臺指一指梯形)

  2、你能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嗎?

  3、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梯形。你還記得我們昨天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嗎?

  根據學生回憶板書:

  (1)探究特點

 。2)認識高、底

 。3)多種練習

  有了這些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想自己來進行研究活動嗎?在小組里討論一下,你們準備開展哪些活動來完成(1)和(2)。

  老師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時注意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系與區別,將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組活動

 。ㄒ唬┨骄刻攸c

  1、展示小組內制作的梯形,介紹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歸納梯形的特點: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二)認識高、底

  1、介紹小組內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礎上指導看書自學: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間的距離,這就是梯形的高。這樣的高有多少條?為什么?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稱。說說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試一試: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條邊,量出每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說明:第二個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幾個直角?

  三、練習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桌間說說看。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4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要求學生學會用移項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學生掌握移項變號的基本原則。

 。ǘ┠芰τ柧汓c

  由移項變形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由算術解法過渡到代數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ㄈ┑掠凉B透點

  用代數方法解方程中,滲透了數學中的化未知為已知的重要數學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用移項法解方程明顯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體現了數學的方法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采用引導發現法發現法則,課堂訓練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進競爭機制,調動課堂氣氛。

  2、學生學法:練習→移項法制→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移項法則的掌握。

  2、難點:移項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

  3、疑點:移項變號的掌握。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制膠片、復合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出示探索性練習題,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移項法則,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以多種形式完成。

  七、教學步驟

 。ㄒ唬﹦撛O情境,復習導入

  師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首先回顧上節課的有關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ǔ鍪就队1)

  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1)xx;(2)xxx;

  解:方程的兩邊都加7,解:方程的兩邊都減去x,

  得x,xx 得x,

  即x 、 合并同類項得x。

  【教法說明】通過上面兩小題,對用等式性質解方程進行鞏固、回憶,為講解新方法奠定基礎。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觀察上面方程的變形過程,從中觀察變化的項的規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投影展示上面變形的過程,用制作復合式運動膠片將上面的變形展示如下,讓學生觀察在變形過程中,變化的項的變化規律,引出新知識。

 。ǔ鍪就队2)

  師提出問題:

  1、上述演示中,兩個題目中的哪些項改變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樣變的?

  2、改變的項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分學習小組討論,各組把討論的結果派代表上報教師,分四組,這樣節省時間。

  師總結學生活動的結果:大家討論的結論,有如下共同點:①方程(1)的已知項從左邊移到了方程右邊,方程(2)的項從右邊移到了左邊;②這些位置變化的項都改變了原來的符號。

  【教法說明】在這里的投影變化中,教師要抓住時機,讓學生發現變化的規律,準確掌握這種變化的法則,也是為以后解更復雜方程打下好的基礎。

  師歸納:像上面那樣,把方程中的某項改變符號后,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的變形叫做移項、這里應注意移項要改變符號。

 。ㄈ﹪L試反饋,鞏固練習

  師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想一想剛解過的兩個方程哪個變化過程可以叫做移項。

  學生活動:要求學生對課前解方程的變形能說出哪一過程是移項。

  【教法說明】可由學生對前面兩個解方程問題用移項過程,重新寫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驟和格式。

  對比練習:(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學生活動:把學生分四組練習此題,一組、二組同學(1)(2)題用等式性質解,(3)(4)題移項變形解;三、四組同學(1)(2)題用移項變形解,(3)(4)題用等式性質解。

  師提出問題:用哪種方法解方程更簡便?解方程的步驟是什么?(答:移項法;移項、合并同類項、檢驗、)

  【教法說明】這部分教學旨在于使學生學會用移項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過學生動手嘗試,理解解方程的步驟,從而掌握移項這一法則。

  鞏固練習:(出示投影4)

  通過移項解下列方程,并寫出檢驗。

  (1);(2);

  (3);(4)、

  【教法說明】這組題訓練學生解題過程的嚴密性,故采取學生親自動手做,四個同學板演形式完成。

  (四)變式訓練,培養能力

 。ǔ鍪就队5)

  口答:

  1、下面的移項對不對?如果不對,錯在哪里?應怎樣改正?

  (1)從,得到;

  (2)從,得到;

  (3)從,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時,是這樣寫的解題過程:

 。1)小明這樣寫對不對?為什么?

 。2)應該怎樣寫?

  【教法說明】通過以上兩題進一步印證移項這種變形的規律,即“移項要變號”、要使學生認清這里的.移項是把某項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而不是在同一邊交換位置,弄懂解方程的書寫格式是方程在變形,變形時保持“左右兩邊相等”這一數學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項解方程:

  (1);(2);

 。3);(4)、

  【教法說明】這組題增加了難度,即移項變形是左右兩邊都有可移的項,教學時由學生思考后再進行解答書寫,可提醒學生先分組討論,各組由一名同學敘述解題過程,教師歸納出最嚴密最精煉的解題過程,最后全體學生都做這幾個題目。

  學生活動:5分鐘競賽:規則是分兩大組,基礎分100分,每組同學全對1人加10分,不全對1人減10分,互相判題,學習委員記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說明】這組題用競賽的形式,由學生獨立完成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達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目的,而互相評判更增加了課堂上的民主意識。

 。ㄎ澹w納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方程的變形方法,通過學習我們應該明確兩個方面的問題: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項從一邊移到另一邊,移項要變號這是重點、②檢驗要把所得未知數的值代入原方程。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全體數學教師的教材鉆研能力,培養教學骨干,更深入的`開展課題(數學優質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教師們能一展自己的風采,學校特舉行此次數學教學設計比賽。

  二、參賽要求:

  1、參賽對象:以個人為單位,40歲以內青年教師參與。

  2、比賽內容:為做到公平公正,參賽教師將抽取現任年級本冊教學內容作為參賽內容。內容由評委選擇確定,即從每個年級選擇五至六個教學內容,再由各年級備課組長抽簽確定本年級具體內容。

  3、比賽時間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開始,地點階梯教室,比賽時間為一小時。

  三、獎項設置及評審辦法

  本次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四、比賽評委名單:

  劉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評分標準:

  見附表。

  興國縣洪門小學

【教師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03-26

精選數學教學設計04-30

數學教學設計12-27

數學教學設計12-28

《通分》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01-09

人教版數學《小數的性質》教師教學設計04-29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論文03-26

數學《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4-19

中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模板12-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江城| 新疆| 林周县| 阿勒泰市| 波密县| 大渡口区| 余江县| 扎鲁特旗| 会宁县| 大悟县| 天台县| 台湾省| 鄂州市| 日喀则市| 新巴尔虎右旗| 林口县| 五华县| 乌鲁木齐市| 东平县| 民乐县| 平陆县| 焦作市| 扶风县| 绍兴县| 遵义市| 阿克苏市| 西乌珠穆沁旗| 荔波县| 阿合奇县| 海安县| 长葛市| 澄迈县| 乌恰县| 辛集市| 汪清县| 文登市| 丹江口市| 内江市| 思茅市|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