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采松果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采松果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采松果》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握退位)的計算、體會加法交換律。
教學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小棒,計數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課:秋天到了,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出來玩耍。松鼠媽媽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領有沒有進步。于是他提議要和小松鼠進行一場采松果的比賽。經過激烈的比賽,結果出來了。你想去看一看嗎?(課件出示情境圖)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力圖創設一種學生感興趣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輕松和愉悅。)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從屏幕上你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根據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請同學們先和同桌說一說。
2、同學們可能提出的問題有這幾個(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幾個松果?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幾個松果?小松鼠和媽媽相差幾個松果?在此說明小松鼠和媽媽相差幾個其實就是求小松鼠比媽媽少幾個)。
同學們我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那你會解答嗎?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出示: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3、師:我們要求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必須知道什
么條件?怎樣列算式呢?(25+4)為什么要用加法計算呢?(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把兩部分合并起來求一共采幾個松果,要用加法計算)究竟應怎樣解決25+4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或計數器代替松果擺一擺、撥一撥。
4、組織學生同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擺和怎樣撥的,要求:想一想在擺和撥的過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討論計算的方法。
5、指名上臺演示擺和撥的過程,且邊演示邊敘述。(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計數器上先撥上25,在個位上再撥上4,)(設計意圖:學生經歷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活動,不僅可以得到結果,還能體會到計算的步驟和方法)
6、揭示算理: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大家發現了什么計算規律?離開小棒和撥計數器,大家會口算嗎?學生回答,集體評議。(強調個位和個位上的數相加,設計意圖:因為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應牢記的一點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學生形成了這種認識后,才能在筆算學習中不出現大的偏差。體會到口算和筆算本質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便于進位和退位加減法的筆算教學。)
7、課堂小結:一邊演示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過程、算法一邊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結果。同學們25+4= 29(個)你會算了,那么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嗎?(為什么25+4= 29(個)4+25=29(個)也等于29呢?(在此進一步滲透加法交換律:因為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要求一共采了多少個松子要把“松鼠媽媽采來的25個”和“小松鼠采的4個”合起來,在擺小棒、撥計數器和口算的過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數字,不要弄錯位置,要個位加個位,其實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
8、講解完成后出示第二個問題:下面我們來解決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究竟應怎樣解決呢?請各學習小組用小棒和計數器代替松果擺一擺、撥一撥。學生在前面加法的基礎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9、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擺和怎樣撥的,想一想在擺和撥的過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討論計算的方法。
采松果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加與減(一)》。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4、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講授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講故事)
教師: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媽媽正在教小松鼠學本領。你看,小松鼠跳躍、爬樹、翻跟頭,學得多認真啊!松鼠媽媽說:“你不是最喜歡吃松果嗎?咱們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們比比看誰采得多。”小松鼠邊說邊向樹上爬去。最后,松鼠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個松果。
師:聽完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二、討論探究。
(一)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學生預設:
生1:我的問題是: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2: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生3: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4:我還有一個問題: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媽媽相差多少個?
師:同學們真棒!提出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
(二)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解決第一個問題:“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誰最先列出算式?
生齊:25+4=?
師:同學們真聰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出結果的,沒有算出來的同學,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計算器等。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學生預設:
生1:我用擺小棒的方法解決的。
生2:我用撥計數器的方法解決的'。
生3:我用數數的方法解決的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這些種算法。那么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師:剛才大家想到的這些算法:撥計算器、口算、擺小棒、列豎式,都是很好的計算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單?
(三)類推探究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面還有三個問題,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共同去解決。
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活動,并隨時注意其它小組的活動。
師:請把你們小組的研究結果匯報給大家聽。
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三個說法不一樣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
學生預設
生:因為都是在算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差的個數。
師:今天學習的計算與前面學習的有什么不同?
三、鞏固深化,應用新知。
1、出示課件“練一練1”,學生看課件,說一說圖的意思。
師: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由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知道什么?
怎么列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集體訂正,并討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2、出示課件“練一練2”。
問;圖中已告訴了我們什么?知道了大恐龍和小恐龍的身長,就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求“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或小恐龍比大恐龍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學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3、爬桿比賽。
31+6=
46-4=
66-5=
33-3=
3+64=
53+6=
82+5=
25+3=
67-2=
69-3=
5+64=
79-7=
同桌的兩人進行比賽,看誰爬得快。
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及時糾錯
4、發現規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發現什么。
(1)42+3=□(2)62+5=□(3)7+40=□
3+42=□5+62=□40+7=□
讓學生一組一組完成,再觀察,或先觀察再計算,說一說發現什么,怎樣能很快地填出得數。
試著給同桌出一組這樣的算式。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很開心吧!當然,開心的同時又學到了許多知識,
有很多收獲。把你的收獲說出來和大家分享嗎?數學課堂因有你們會更加精彩!
【采松果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采松果》教學設計12-27
采松果的教學設計05-12
采松果教學設計03-28
《采松果》的教學設計范文05-12
采松果的數學教學設計01-09
《采松果》教學設計三篇03-16
《數松果》教學設計08-30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采松果》教學設計04-19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采松果》教學設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