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說說,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復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說說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么收獲?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1、指名復述,師出示復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復述課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2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誡吳王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隱患危險的做法,從而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本文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
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借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教師制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么,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后面加上幾個字——
。ㄉ狐S雀在后)
2、完整地說。
。ㄉ后氩断s,黃雀在后)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么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么沒把頭往后調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么沒調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么沒把頭轉一轉哪?
。ǔ缘襟肓藛?現在后悔了嗎?來不及了。
2、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后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纯次闹心木湓捵詈线m?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老師這里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個什么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并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么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么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王攻楚,諸侯在后。(板書:攻楚,諸侯)
5、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么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ㄒ唬┞撓瞪,理解詞義
1、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固執是什么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么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么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ǘ┩魄米至x,品味巧勸
1、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么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這兩句話里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么?(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夸獎。這是什么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么?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出示課件)
2、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于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優秀教學設計03-06
螳螂捕蟬的教學設計01-1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1-0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范文01-01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范文12-25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模板01-1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及反思02-21
螳螂捕蟬語文教學設計03-07
螳螂捕蟬文言文教學設計(精選17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