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25 16:55:5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精選8篇)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國標蘇教版數學教科書第7冊第56—5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過程: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氣候漸漸轉涼了,學校組織了一些戶外活動。看,同學們正在緊張訓練呢!(出示情境圖)

  提問:從這張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請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問題。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列式計算,完成等式。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指名學生口頭列式,教師相機板書。

  (3)用等號連接。

  2、觀察發現。說說兩道算式中發現的規律。

  3、舉例驗證。

  4、得出結論。

  5、教師小結。

  6、初步練習:

  (1)填空:96+35=35+□204+□=57+204

  □+27=□+68147+□=a+□

  (2)357+218用加法驗算

  三、學習加法結合律。

  1、獨立完成第三個問題,列式計算,得出等式。

  2、補充算式,計算得到等式。

  課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后填上符號)

  4、觀察發現。

  出示要求:

  (1)仔細觀察這三組等式的左邊和右邊,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點?

  (2)你還能找到什么不同點?

  (3)從中你發現三個數相加,有什么規律呢?并試著舉例驗證你的'猜想。

  (學生觀察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完成,嘗試敘說規律)

  5、全班交流。

  讓學生自由說說發現的規律再自主舉例,教師板書有關算式。

  6、概括規律。

  7、小結。

  8、填空練習:(45+36)+64=45+(□+□)560+(140+70)=(560+□)+□

  18+(24+□)=(18+□)+32(18+□)+b=18+(a+□)

  四、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82+0=0+8247+(30+8)=(47+30)+8

  (84+68)+32=84+(68+32)75+(48+25)=(75+25)+48

  2、請做的快的同學介紹介紹經驗,從而發現可以選擇算括號里加起來等于整百數的那道算式,那樣比較簡便。

  3、選擇結果是100的兩個數。

  五、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作業。

  基礎:

  1、補充習題;

  2、拓展題。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運算律表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在一些計算過程中,運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運算律?

  生: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

  師:想一想,這些運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今天我們就來復習一下有關的運算律。

  (板書課題:運算律)

  ⊙回顧與整理

  1、運算律。

  (1)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舉例驗證這些運算律嗎?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18+17=17+18。

  生2:加法結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換律:5×9=9×5。

  生4:乘法結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還能用哪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

  (課件出示下圖,引導學生拓寬思路)

  預設

  生1:我通過實物計數來驗證。

  生2:我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驗證。

  2、運算性質。

  (1)減法的運算性質有哪些?

  預設

  生1: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1、教材p56~58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會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1、開門見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運算律”。

  2、看:(運算)我們學過哪些運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們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會研究哪一種運算的規律?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級先認識加法)從幾步計算研究?(一步)

  4、好,我們就從簡單的入手,先研究簡單的,再研究復雜的,好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研究加法交換律。

  1、出示書本情境圖引入。

  仔細看圖,你能提一個最簡單的用加法計算的一步問題嗎?

  預設:跳繩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怎樣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觀察第一組兩個算式,你發現什么?引導板書:28+17=17+28

  那第二組兩個算式呢?板書:17+23=23+17

  3、引發猜想,舉例驗證。

  問: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板書:猜想驗證)

  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舉例驗證猜想。學生寫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規律。

  4、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問:觀察這些等式,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小結: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①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

  匯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表示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想一想,以前學習中什么地方用過它?

  引入:簡單的研究過了,下面我們要研究稍微復雜一點的,這幅圖,你還能提什么問題呢?

  (二)研究加法結合律。

  1、再次出現主題圖。

  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后,板書等式:(28+17)+23=28+(17+23)

  觀察比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兩邊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2、豐富表象,初構規律。

  完成書上的兩組算式,再次比較等式左右兩邊的“變”與“不變。

  問: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驗證,確認規律。

  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舉例驗證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得出加法結合律,嘗試用字母表示:板書(a+b)+c=a+(b+c)

  (三)比較兩種運算律的異同。

  說說兩種運算律不同點是什么?相同點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題,重點讓學生說說后面兩題兩個數結合了有什么好處。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重點講第4個是交換和結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誰算得快。完成第三題。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認為□里填什么數會使你的計算簡便?怎樣簡便計算?

  5、游戲:找朋友。

  (1)哪兩個同學手上的樹葉的和是100?

  (2)同桌一個同學說出一個數,另一個同學馬上說出一個與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數。

  四、全課總結,引申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那么在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課后大家可以繼續研究。

  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加法運算律》這一節課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運算律的基礎。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中學會學習。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做得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求知。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現實的問題情境、有趣的數學游戲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所以上課伊始,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從圖上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這樣的導入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后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通過情境,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根據提供的信息來選擇所提問題有聯系的條件進行分析、計算,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導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一開始學習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得出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并應用這一方法去學習加法結合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結合律,合理地構建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猜測中產生舉例驗證的心理需求。

  在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相等。我適時提出這樣的猜想:“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都相等呢?”學生不敢肯定,有了舉例驗證的內在需求。二是注意讓學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實學習材料,增強結論的可靠性。

  課上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獨立舉例是很有限的,我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共同舉例,達到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習材料和數學事實,知識的歸納順理成章。三是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學生思維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圖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數+乙數=乙數+甲數,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這樣的思維方式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能發展符號感。

  三、及時評價、鼓勵。

  在課堂上我及時評價總結,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捕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閃光點。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當然,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少遺憾。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準確把握好每一個孩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整節課,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時間較多,顯得有些拖沓,有些細節引導還不是很到位,還需要加強,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挖掘,不斷學習。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56~5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水平。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用觀察、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正確地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難點:用語言表述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1、同學們,喜歡體育活動嗎?都喜歡哪些體育活動呀?

  2、經常體育活動可以強身健體,這些小朋友也在開展活動,看,從圖中你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二、教學例題,驗證規律。

  1、根據學生的問題,隨機選擇主要的兩個來研究。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師生研究第一個問題,得出加法交換律。

  (1)學生讀題,弄清題意。

  (2)學生說算式和結果,教師出示28+17=45人和17+28=45人

  (3)請觀察這兩道算式,它們都是求什么?結果相同嗎?我們可以用“=”把它們連起來

  (4)教師板書:28+17=17+28)

  (5)學生讀算式并觀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了位置,和不變。

  3、拋出問題,得出猜想。

  (1)教師問: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和都不變呢?

  (2)小結:看來經過一個算式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猜想,要驗證這個猜想,就要舉更多的例子。

  4、驗證猜想,體會方法。

  (1)同桌兩人合作,選好兩個數,比如一人算6+8,另一人算8+6,比比結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寫出一個等式,坐在左邊的同學負責記下這個等式。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小結:照這樣下去,能寫完嗎?加省略號。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是正確的。

  (3)學生找一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變的例子。

  教師通過互聯網,求助結果,進一步證明加法交換律的正確性。

  5、得出結論,字母表示。

  (1)學生讀結論。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所有的算式。

  (3)歸納小結,指出加法交換律。

  6、及時鞏固,聯系舊知。

  三、運用方法,繼續探究。

  1、出現第二個問題:“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讀題。在本子上用綜合算式解答。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28+17)+2328+(17+23))

  師生交流: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他們的得數相同。我們也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起來。

  教師板書:(28+17)+23=28+(17+23)

  3、學生做書上的題目,繼續認識這樣的等式。

  4、根據等式,提出猜想。

  5、學生驗證猜想,教師隨機點撥。

  (1)出示友情提示:

  1、同桌合作,想好三個數,按順序計算和先算后兩個數,看有什么發現?

  2、在小組里說一說你們的驗證過程。

  (2)學生匯報,板演等式。

  (3)小結結果,得出結論。

  6、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

  板書:(a+b)+c=a+(b+c)

  7、聯系交換律,比較兩個定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其中最后一題,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先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又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2、第二題。

  學生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再想想為什么這樣填?

  生口答,師演示過程。

  3、第4題,從每組題目中選擇你喜歡的一題做一做。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五、總結全課:同學們交流收獲。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能應用這兩個乘法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遷移能力,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運算律,能合理應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談話:加法中有哪些運算律?請舉例。

  (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猜想新知:你認為乘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定律?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掛圖

  說說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列式計算。

  5×33×5

  觀察這兩道算式,你發現什么?

  用等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

  學生舉例。

  2、給這種運算律取名,并相互用語言表述這種運算律。

  3、集體取名,并交流運算律的內容。

  4、用字母表示這種運算律。

  5、練習

  15×6=6×( ) ( )×46=( )×54

  □×○=( )×( ) a×8=8×( )

  6、自學乘法結合律

  7、集體交流自學情況。

  (1)舉例

  (2)用字母表示

  (3)用語言表述乘法結合律的內容

  8、完成“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略)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

  教后反思:

  學生在學習了加法加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運算律,相對來說比較輕松,因為乘法的運算律和加法的運算律相似,所以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體會發現新規律的方法,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加換律相比,用語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困難,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規范語言,既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認識,又為學生展示自身才能創造了足夠的空間。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56~5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3、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想聽嗎?

  生:想。

  師:聽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猴子很笨。

  師:為什么?

  生:一天總數都是7個。

  師:同學們非常聰明,這是一個成語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夠用學過的加法知識識破了養猴人的伎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加法的數學問題。有信心學好這節課嗎?

  生:有。

  二、親歷過程,探索規律

  1、探索加法交換律,滲透學習方法。

  (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1+2+3+……+9=?)

  師:這道題,你能很快算出得數嗎?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樣,3+7、4+6的和也都是10;這樣就一共有四個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師:這位同學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著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活動嗎?

  生:喜歡!

  師:這是我們班同學們體育活動的情況,看,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正在跳繩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還有23個女生在踢毽子。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生1: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繩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這么多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如果要求跳繩的有多少人?該怎樣列式?

  生:28+17(師將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還可以用17+28。(師也板書算式。)

  師: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師:17+28又等于多少?

  生:還是45。

  師:這兩個算式結果怎樣?

  生:結果相等。

  師: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式子連接起來?

  生:結果相等可以用等于號連接。

  師:對,用等于號,表示兩邊的結果相等。(板書:=)

  師: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板書:觀察)

  師:能不能把你的發現跟同桌交流一下?

  師: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發現!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嗎?

  生1:我發現28+17與17+28這兩個算式中,加數的位置相反,可是結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發現了,加數的位置交換了,但和沒有改變。

  師:同們學發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可剛才你們只是通過對一個例子的觀察得出這樣的猜想。(板書:猜想)

  師:這個猜想正確嗎?我們必須通過一些例子來驗證才知道。(板書驗證)

  師:你們還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來嗎?

  生:能!(師板書例子)

  師:同學們舉出的例子可真多呀,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生:舉不完。(師在學生的舉例后畫上省略號。)

  師:觀察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數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說是交換了加數的位置。

  師: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兩個加數都相同。

  生2:還有和也相同!

  師:通過這么多例子的驗證,證實了我們的猜想怎么樣?

  生:正確!

  師:(故作疑惑,拖長聲音)那會不會出現兩個數相加時,交換加數的位置,和發生變化的情況呢?你們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師:舉不出來吧。其實不光是你們舉不出來,老師為了想這樣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舉不出來;我又發動全校的數學老師去想,結果是,仍然舉不出來。

  師:下面就請我們的小記者去采訪一下聽課的老師,請聽課老師幫忙舉一個這樣的例子。

  師:采訪完了嗎?哪個記者報導一下?

  師: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更加證明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師: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了?(板書:結論)

  生1:兩個數相加時,加數的位置變了,但和不變。

  生2:在一個加法算式中,如果把兩個加數的順序變換,和還同原來一樣。

  生3:兩個數的和不會因為加數位置的改變而發生任何變化。

  師:同學們的發現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根據這個規律的特點,你想給它取個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師:剛才大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了加法交換律,其實,還可以用更特別的形式來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嗎?

  生回答。

  師:你們的表示形式真豐富,也非常有創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師:其實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就已經應用過了加法交換律,你們還記得嗎?瞧: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加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把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加法。使學生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并會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關于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是對小數加法和加法運算定律的鞏固和加深。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滲透轉化思想以及自覺進行簡算的意識,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3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5人。絕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較高,但個體差異很大。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同學能很好的掌握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并能靈活應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較強;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學對于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還不能靈活應用,而且計算時也比較容易出錯;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前面三分之一的同學,可以做到一點即通,而主要障礙點來自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同學,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對較差,需要反復的教,反復的練,甚至要一個個的手把手的教,點對點的練。所以在本節課應該采用集中學習,分組輔導,點對點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同樣適用,能正確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增強優化意識;逐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意識,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教學難點: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優化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引導學生復習運算律: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有哪幾個?用字母怎樣表示?

  板書: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3.導入本課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適用于整數和分數,是否也適用于小數加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已學過的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以舊引新,說明過去學的都是整數的運算定律,今天開始學習小數的運算定律 從而揭示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2.引導學生讀懂題目,弄清題意:這里要求什么?怎樣形式?為什么?

  讓學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

  一共用了多少錢,就是把買文具所用的錢相加。

  8.9+3.6+6.4+1.1=_____(元)

  【設計意圖:讓學生想出解決方法,培養學生探索思維。】

  3.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聯系整數計算以方法想一想,怎么計算?有哪些方法可以計算?有沒有簡便一點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完成探究后,每組代表匯報小組探究的結果。可能有兩種: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4.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想一想,你會選擇哪種?哪種算法好?為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二種算法更好,用到了加法結合律,更簡便。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整數加法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包括兩層意思:同樣存在和同樣應用。這里讓學生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學生會按運算順序依次相加,也會有學生調換加數的位置,另行組織相加的順序。各種算法的最后得數相同,說明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

  5.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整數加法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小數連加也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數結合相加,計算結果不會改變。即小數加法同樣有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運算律使算法更簡便。

  【設計意圖:總結,加深印象】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習”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說怎樣用簡便方法計算。

  2.完成練習九第2題。

  學生練習后,提問:比較每組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指出:整數減法里的一些規律,小數減法里同樣適用,也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學習表現怎樣評價?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本第54頁練習九第3~5題。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a+b=b+a

  (a+b)+c=a+(b+c)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8.9+3.6+6.4+1.1=_____(元)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

  阿爾法趣味數學小課堂:教學反思

  學生在本課學習之前,已經理解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減法的運算律,并能應用于整數加、減計算。本課的教學是對原有的知識的一種遷移,所以在教學新知識前,我先讓學生復習整數運算律的運用,為新知的探究打下基礎。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對運算律在小數中的運用作出探索,先列出算式,再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經過比較得出的兩種算法中選擇最簡便的,從而得出結論:整數中運用的運算規律同樣也適用于小數。這樣安排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學得更主動,掌握得更牢。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8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運算律表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在一些計算過程中,運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運算律?

  生: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

  師:想一想,這些運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今天我們就來復習一下有關的運算律。

  (板書課題:運算律)

  ⊙回顧與整理

  1、運算律。

  (1)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舉例驗證這些運算律嗎?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18+17=17+18。

  生2:加法結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換律:5×9=9×5。

  生4:乘法結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還能用哪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

  (課件出示下圖,引導學生拓寬思路)

  預設

  生1:我通過實物計數來驗證。

  生2:我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驗證。

  2、運算性質。

  (1)減法的運算性質有哪些?

  預設

  生1: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

《xxx农村诱奷小y头,japanese丰满奶水,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混合運算》教學設計06-27

《運算律》課文案例與反思02-09

交換律教學設計09-20

分數混合運算教學設計01-29

分式旳運算教學設計07-02

《除法的簡便運算》教學設計02-07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03-31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08-16

加法交換律的教學設計07-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福建省| 南郑县| 双辽市| 石泉县| 武冈市| 穆棱市| 平昌县| 荔波县| 伊宁市| 会宁县| 南宫市| 饶阳县| 武安市| 玛沁县| 腾冲县| 凌云县| 花垣县| 揭阳市| 安溪县| 兴和县| 云林县| 海晏县| 蒙自县| 含山县| 逊克县| 和静县| 襄樊市| 运城市| 拉孜县| 磐石市| 马公市| 邹平县| 安泽县| 榆中县| 金华市| 三江| 太康县| 二连浩特市| 大理市| 崇明县|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精選8篇)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國標蘇教版數學教科書第7冊第56—5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過程: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氣候漸漸轉涼了,學校組織了一些戶外活動。看,同學們正在緊張訓練呢!(出示情境圖)

  提問:從這張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請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問題。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列式計算,完成等式。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指名學生口頭列式,教師相機板書。

  (3)用等號連接。

  2、觀察發現。說說兩道算式中發現的規律。

  3、舉例驗證。

  4、得出結論。

  5、教師小結。

  6、初步練習:

  (1)填空:96+35=35+□204+□=57+204

  □+27=□+68147+□=a+□

  (2)357+218用加法驗算

  三、學習加法結合律。

  1、獨立完成第三個問題,列式計算,得出等式。

  2、補充算式,計算得到等式。

  課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后填上符號)

  4、觀察發現。

  出示要求:

  (1)仔細觀察這三組等式的左邊和右邊,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點?

  (2)你還能找到什么不同點?

  (3)從中你發現三個數相加,有什么規律呢?并試著舉例驗證你的'猜想。

  (學生觀察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完成,嘗試敘說規律)

  5、全班交流。

  讓學生自由說說發現的規律再自主舉例,教師板書有關算式。

  6、概括規律。

  7、小結。

  8、填空練習:(45+36)+64=45+(□+□)560+(140+70)=(560+□)+□

  18+(24+□)=(18+□)+32(18+□)+b=18+(a+□)

  四、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82+0=0+8247+(30+8)=(47+30)+8

  (84+68)+32=84+(68+32)75+(48+25)=(75+25)+48

  2、請做的快的同學介紹介紹經驗,從而發現可以選擇算括號里加起來等于整百數的那道算式,那樣比較簡便。

  3、選擇結果是100的兩個數。

  五、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作業。

  基礎:

  1、補充習題;

  2、拓展題。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運算律表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在一些計算過程中,運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運算律?

  生: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

  師:想一想,這些運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今天我們就來復習一下有關的運算律。

  (板書課題:運算律)

  ⊙回顧與整理

  1、運算律。

  (1)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舉例驗證這些運算律嗎?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18+17=17+18。

  生2:加法結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換律:5×9=9×5。

  生4:乘法結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還能用哪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

  (課件出示下圖,引導學生拓寬思路)

  預設

  生1:我通過實物計數來驗證。

  生2:我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驗證。

  2、運算性質。

  (1)減法的運算性質有哪些?

  預設

  生1: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1、教材p56~58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會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1、開門見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運算律”。

  2、看:(運算)我們學過哪些運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們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會研究哪一種運算的規律?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級先認識加法)從幾步計算研究?(一步)

  4、好,我們就從簡單的入手,先研究簡單的,再研究復雜的,好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研究加法交換律。

  1、出示書本情境圖引入。

  仔細看圖,你能提一個最簡單的用加法計算的一步問題嗎?

  預設:跳繩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怎樣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觀察第一組兩個算式,你發現什么?引導板書:28+17=17+28

  那第二組兩個算式呢?板書:17+23=23+17

  3、引發猜想,舉例驗證。

  問: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板書:猜想驗證)

  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舉例驗證猜想。學生寫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規律。

  4、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問:觀察這些等式,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小結: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①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

  匯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表示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想一想,以前學習中什么地方用過它?

  引入:簡單的研究過了,下面我們要研究稍微復雜一點的,這幅圖,你還能提什么問題呢?

  (二)研究加法結合律。

  1、再次出現主題圖。

  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后,板書等式:(28+17)+23=28+(17+23)

  觀察比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兩邊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2、豐富表象,初構規律。

  完成書上的兩組算式,再次比較等式左右兩邊的“變”與“不變。

  問: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驗證,確認規律。

  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舉例驗證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得出加法結合律,嘗試用字母表示:板書(a+b)+c=a+(b+c)

  (三)比較兩種運算律的異同。

  說說兩種運算律不同點是什么?相同點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題,重點讓學生說說后面兩題兩個數結合了有什么好處。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重點講第4個是交換和結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誰算得快。完成第三題。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認為□里填什么數會使你的計算簡便?怎樣簡便計算?

  5、游戲:找朋友。

  (1)哪兩個同學手上的樹葉的和是100?

  (2)同桌一個同學說出一個數,另一個同學馬上說出一個與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數。

  四、全課總結,引申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那么在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課后大家可以繼續研究。

  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加法運算律》這一節課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運算律的基礎。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中學會學習。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做得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求知。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現實的問題情境、有趣的數學游戲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所以上課伊始,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從圖上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這樣的導入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后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通過情境,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根據提供的信息來選擇所提問題有聯系的條件進行分析、計算,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導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一開始學習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得出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并應用這一方法去學習加法結合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結合律,合理地構建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猜測中產生舉例驗證的心理需求。

  在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相等。我適時提出這樣的猜想:“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都相等呢?”學生不敢肯定,有了舉例驗證的內在需求。二是注意讓學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實學習材料,增強結論的可靠性。

  課上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獨立舉例是很有限的,我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共同舉例,達到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習材料和數學事實,知識的歸納順理成章。三是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學生思維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圖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數+乙數=乙數+甲數,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這樣的思維方式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能發展符號感。

  三、及時評價、鼓勵。

  在課堂上我及時評價總結,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捕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閃光點。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當然,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少遺憾。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準確把握好每一個孩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整節課,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時間較多,顯得有些拖沓,有些細節引導還不是很到位,還需要加強,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挖掘,不斷學習。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56~5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水平。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用觀察、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正確地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難點:用語言表述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1、同學們,喜歡體育活動嗎?都喜歡哪些體育活動呀?

  2、經常體育活動可以強身健體,這些小朋友也在開展活動,看,從圖中你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二、教學例題,驗證規律。

  1、根據學生的問題,隨機選擇主要的兩個來研究。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師生研究第一個問題,得出加法交換律。

  (1)學生讀題,弄清題意。

  (2)學生說算式和結果,教師出示28+17=45人和17+28=45人

  (3)請觀察這兩道算式,它們都是求什么?結果相同嗎?我們可以用“=”把它們連起來

  (4)教師板書:28+17=17+28)

  (5)學生讀算式并觀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了位置,和不變。

  3、拋出問題,得出猜想。

  (1)教師問: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和都不變呢?

  (2)小結:看來經過一個算式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猜想,要驗證這個猜想,就要舉更多的例子。

  4、驗證猜想,體會方法。

  (1)同桌兩人合作,選好兩個數,比如一人算6+8,另一人算8+6,比比結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寫出一個等式,坐在左邊的同學負責記下這個等式。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小結:照這樣下去,能寫完嗎?加省略號。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是正確的。

  (3)學生找一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變的例子。

  教師通過互聯網,求助結果,進一步證明加法交換律的正確性。

  5、得出結論,字母表示。

  (1)學生讀結論。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所有的算式。

  (3)歸納小結,指出加法交換律。

  6、及時鞏固,聯系舊知。

  三、運用方法,繼續探究。

  1、出現第二個問題:“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讀題。在本子上用綜合算式解答。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28+17)+2328+(17+23))

  師生交流: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他們的得數相同。我們也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起來。

  教師板書:(28+17)+23=28+(17+23)

  3、學生做書上的題目,繼續認識這樣的等式。

  4、根據等式,提出猜想。

  5、學生驗證猜想,教師隨機點撥。

  (1)出示友情提示:

  1、同桌合作,想好三個數,按順序計算和先算后兩個數,看有什么發現?

  2、在小組里說一說你們的驗證過程。

  (2)學生匯報,板演等式。

  (3)小結結果,得出結論。

  6、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

  板書:(a+b)+c=a+(b+c)

  7、聯系交換律,比較兩個定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其中最后一題,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先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又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2、第二題。

  學生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再想想為什么這樣填?

  生口答,師演示過程。

  3、第4題,從每組題目中選擇你喜歡的一題做一做。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五、總結全課:同學們交流收獲。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能應用這兩個乘法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遷移能力,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運算律,能合理應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談話:加法中有哪些運算律?請舉例。

  (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猜想新知:你認為乘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定律?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掛圖

  說說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列式計算。

  5×33×5

  觀察這兩道算式,你發現什么?

  用等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

  學生舉例。

  2、給這種運算律取名,并相互用語言表述這種運算律。

  3、集體取名,并交流運算律的內容。

  4、用字母表示這種運算律。

  5、練習

  15×6=6×( ) ( )×46=( )×54

  □×○=( )×( ) a×8=8×( )

  6、自學乘法結合律

  7、集體交流自學情況。

  (1)舉例

  (2)用字母表示

  (3)用語言表述乘法結合律的內容

  8、完成“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略)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

  教后反思:

  學生在學習了加法加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運算律,相對來說比較輕松,因為乘法的運算律和加法的運算律相似,所以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體會發現新規律的方法,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加換律相比,用語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困難,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規范語言,既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認識,又為學生展示自身才能創造了足夠的空間。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56~5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3、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想聽嗎?

  生:想。

  師:聽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猴子很笨。

  師:為什么?

  生:一天總數都是7個。

  師:同學們非常聰明,這是一個成語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夠用學過的加法知識識破了養猴人的伎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加法的數學問題。有信心學好這節課嗎?

  生:有。

  二、親歷過程,探索規律

  1、探索加法交換律,滲透學習方法。

  (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1+2+3+……+9=?)

  師:這道題,你能很快算出得數嗎?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樣,3+7、4+6的和也都是10;這樣就一共有四個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師:這位同學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著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活動嗎?

  生:喜歡!

  師:這是我們班同學們體育活動的情況,看,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正在跳繩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還有23個女生在踢毽子。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生1: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繩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這么多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如果要求跳繩的有多少人?該怎樣列式?

  生:28+17(師將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還可以用17+28。(師也板書算式。)

  師: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師:17+28又等于多少?

  生:還是45。

  師:這兩個算式結果怎樣?

  生:結果相等。

  師: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式子連接起來?

  生:結果相等可以用等于號連接。

  師:對,用等于號,表示兩邊的結果相等。(板書:=)

  師: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板書:觀察)

  師:能不能把你的發現跟同桌交流一下?

  師: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發現!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嗎?

  生1:我發現28+17與17+28這兩個算式中,加數的位置相反,可是結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發現了,加數的位置交換了,但和沒有改變。

  師:同們學發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可剛才你們只是通過對一個例子的觀察得出這樣的猜想。(板書:猜想)

  師:這個猜想正確嗎?我們必須通過一些例子來驗證才知道。(板書驗證)

  師:你們還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來嗎?

  生:能!(師板書例子)

  師:同學們舉出的例子可真多呀,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生:舉不完。(師在學生的舉例后畫上省略號。)

  師:觀察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數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說是交換了加數的位置。

  師: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兩個加數都相同。

  生2:還有和也相同!

  師:通過這么多例子的驗證,證實了我們的猜想怎么樣?

  生:正確!

  師:(故作疑惑,拖長聲音)那會不會出現兩個數相加時,交換加數的位置,和發生變化的情況呢?你們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師:舉不出來吧。其實不光是你們舉不出來,老師為了想這樣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舉不出來;我又發動全校的數學老師去想,結果是,仍然舉不出來。

  師:下面就請我們的小記者去采訪一下聽課的老師,請聽課老師幫忙舉一個這樣的例子。

  師:采訪完了嗎?哪個記者報導一下?

  師: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更加證明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師: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了?(板書:結論)

  生1:兩個數相加時,加數的位置變了,但和不變。

  生2:在一個加法算式中,如果把兩個加數的順序變換,和還同原來一樣。

  生3:兩個數的和不會因為加數位置的改變而發生任何變化。

  師:同學們的發現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根據這個規律的特點,你想給它取個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師:剛才大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了加法交換律,其實,還可以用更特別的形式來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嗎?

  生回答。

  師:你們的表示形式真豐富,也非常有創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師:其實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就已經應用過了加法交換律,你們還記得嗎?瞧: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加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把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加法。使學生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并會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關于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是對小數加法和加法運算定律的鞏固和加深。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滲透轉化思想以及自覺進行簡算的意識,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3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5人。絕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較高,但個體差異很大。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同學能很好的掌握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并能靈活應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較強;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學對于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還不能靈活應用,而且計算時也比較容易出錯;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前面三分之一的同學,可以做到一點即通,而主要障礙點來自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同學,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對較差,需要反復的教,反復的練,甚至要一個個的手把手的教,點對點的練。所以在本節課應該采用集中學習,分組輔導,點對點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同樣適用,能正確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增強優化意識;逐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意識,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教學難點: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優化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引導學生復習運算律: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有哪幾個?用字母怎樣表示?

  板書: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3.導入本課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適用于整數和分數,是否也適用于小數加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已學過的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以舊引新,說明過去學的都是整數的運算定律,今天開始學習小數的運算定律 從而揭示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2.引導學生讀懂題目,弄清題意:這里要求什么?怎樣形式?為什么?

  讓學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

  一共用了多少錢,就是把買文具所用的錢相加。

  8.9+3.6+6.4+1.1=_____(元)

  【設計意圖:讓學生想出解決方法,培養學生探索思維。】

  3.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聯系整數計算以方法想一想,怎么計算?有哪些方法可以計算?有沒有簡便一點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完成探究后,每組代表匯報小組探究的結果。可能有兩種: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4.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想一想,你會選擇哪種?哪種算法好?為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二種算法更好,用到了加法結合律,更簡便。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整數加法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包括兩層意思:同樣存在和同樣應用。這里讓學生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學生會按運算順序依次相加,也會有學生調換加數的位置,另行組織相加的順序。各種算法的最后得數相同,說明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

  5.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整數加法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小數連加也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數結合相加,計算結果不會改變。即小數加法同樣有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運算律使算法更簡便。

  【設計意圖:總結,加深印象】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習”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說怎樣用簡便方法計算。

  2.完成練習九第2題。

  學生練習后,提問:比較每組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指出:整數減法里的一些規律,小數減法里同樣適用,也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學習表現怎樣評價?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本第54頁練習九第3~5題。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a+b=b+a

  (a+b)+c=a+(b+c)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8.9+3.6+6.4+1.1=_____(元)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

  阿爾法趣味數學小課堂:教學反思

  學生在本課學習之前,已經理解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減法的運算律,并能應用于整數加、減計算。本課的教學是對原有的知識的一種遷移,所以在教學新知識前,我先讓學生復習整數運算律的運用,為新知的探究打下基礎。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對運算律在小數中的運用作出探索,先列出算式,再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經過比較得出的兩種算法中選擇最簡便的,從而得出結論:整數中運用的運算規律同樣也適用于小數。這樣安排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學得更主動,掌握得更牢。

  北師大六數《運算律》教學設計 篇8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運算律表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在一些計算過程中,運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運算律?

  生: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

  師:想一想,這些運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今天我們就來復習一下有關的運算律。

  (板書課題:運算律)

  ⊙回顧與整理

  1、運算律。

  (1)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舉例驗證這些運算律嗎?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18+17=17+18。

  生2:加法結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換律:5×9=9×5。

  生4:乘法結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還能用哪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

  (課件出示下圖,引導學生拓寬思路)

  預設

  生1:我通過實物計數來驗證。

  生2:我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驗證。

  2、運算性質。

  (1)減法的運算性質有哪些?

  預設

  生1: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