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設計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查閱資料:兩則寓言的原文。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鷸蚌相爭
量——尺碼——忘 鷸——啄
| 蚌——夾
取
-寧信尺碼 ,不信腳 被捉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鄭人買履 》的故事,理解內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 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說說內容。“寓言”?“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 鄭人買履 匆匆忙忙 尺碼 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么?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么?后講了什么?(事情發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 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鷸 蚌、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5、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漁夫會怎么想?被捉后得鷸和蚌又會怎樣想?
四、練習。
1、 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 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并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只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了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了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 ),蚌( ),雙方( ),結果( )。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著請學生說一說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
(1)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起來呢?
(2)它們是怎么爭斗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只鷸,你會怎么想?
追問:你要是這只鷸,你會怎么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只蚌,你會怎么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 (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 (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 )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 夾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并茂地呈現于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環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生的.
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 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4篇】相關文章: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05-14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06-07
拼音教學設計04-05
牧童教學設計04-02
必備教學設計02-25
夏教學設計01-01
春酒教學設計12-26
雨點教學設計12-07
《安慰》教學設計10-05
《種子》教學設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