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2-08-28 07:19: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7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那么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2、能自主學習課文,并通過合作拓展思路發展交流能力,抒發自己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這則寓言故事或深或淺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四年級的學生可能有些困難,應對的策略是精心設計,形成讀書系列活動,并通過合作、交流能有所領悟。

  教具

  1、掛圖

  2、關于“鮮花”的'動畫

  3、鮮花型空氣清新劑。

  (二)、教學步驟

  一、讀題、說題

  1、讀題:一路花香

  2、說題:

  (1)說到花,我們腦海里會自然浮現怎樣的一幅圖畫?會用什么詞來贊美來描繪?

  (2)老師也送給大家一組有關花的詞語。

  (3)說到“花香”,我們又會想到哪些詞呢。

  (4)老師也送給大家一組關于“花香”的詞語。

  3、請學生扣住“路”字設置疑問。

  二、讀通課文

  1、討論:我們初讀課文應該做些什么?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請全班學生推薦三名同學分節朗讀,并討論聽的同學該做些什么?

  4、學生讀文,老師采訪:取得這么好的讀書成績,有何感想?

  5、精讀課文對話部分,自行尋找伙伴分角色練讀。

  6、推選一組讀,相機采訪讀得不太出色的同學有何感想。

  7、補白:但到了小路的盡頭,它仍然感到傷心,因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8、再讀角色對話。

  三、看動畫說鮮花

  1、欣賞動畫,閉眼想象,相機噴灑香氣。

  2、結合剛才的提供的詞語描繪一下。

  3、觀察課文插圖,說說破水罐。

  四、感悟課文

  1、這美麗的鮮花與破水罐有什么關系呢?.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自主→合作(先考慮,后小組討論。)

  五、抒發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個成績不太突出的學生,學了這課文你會想……

  2、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個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學時讀的這篇課文你會想……

  六、設疑拓展

  1、老師談感受。

  2、設疑:你從挑水工這個角色又體會到什么呢?

  3、課外再要求學生讀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層次。

  2. 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3. 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三、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式

  四、 教學過程

  導語: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陽樓;催生了《岳陽樓記》,慶歷五年秋,歐陽修謫守滁州城,開發了醉翁亭,寫作了《醉翁亭記》;兩個人都受人愛戴,兩篇文章都堪稱經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竣工之后,扶著欄桿慟哭數十聲,心境慘淡;而歐陽修卻在人民豐衣足食的`時候,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游山玩水,樂在其中。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醉翁亭記》,欣賞滁州城的美景,領會歐陽修的情懷。

  課前復習

  一、 聽,整體感知

  配樂輪讀。用一個字概括對文本的感受,說說理由。

  二、 寫,文本品讀

  1.齊讀第三段,將所描寫的四副畫面找出來。

  2.把畫面改寫成現代文。

  3.小組合作交流。

  三、悟,文載情懷

  1.自由朗讀,畫出含有“醉”和“樂”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質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四、 論,叩擊心靈

  醉與醒 樂與憂

  五、作業

  請同學們以《醉與醒》或《樂與憂》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觀點。

  結束語: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獨醒,通過自己滁州城的實踐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讓天下的百姓都和樂。樂不是真樂,是處江湖之遠的憂,是另一種形勢的反抗。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讀懂句子含著的意思。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17個詞語的意思。

  3、能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二、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

  三、教學難點

  理解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邏輯關系嚴密。

  四、教學準備

  電教媒體、掛圖、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㈠教學目標

  ⒈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⒉讀通全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駁楚王的話,邏輯關系嚴密。

  ㈡教學過程

  ⒈揭題解題。

  ⑴、使:出使。

  ⑵、簡介晏子。(見“背景知識3”)

  ⑶、簡介“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學課文。

  ⑴、輕聲讀,讀通文中的兩個長句子。

  (“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腳碰腳。”“淮南的柑桔……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

  ⑵、自學生字,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大夫敝國、國勢、安居樂業,飲酒取樂。

  ⑶、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⒊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朗讀,檢查長句子和是否讀通,隨機正音。

  ⑵、區別“大(da )夫”與“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職的名稱,后者指醫生。)

  ⑶、注意“敝、臣”的筆順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說說對思考題的理解。

  (只作為檢察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學生回答完全正確。)

  ⒋學習1、2、3、自然段。

  ⑴、讀課文,思考:

  ①、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劃出文中有關句子。

  ②、晏子反駁楚王,結果如何?文中哪一個詞最能說明這一問題?(“只好”)

  ③、晏子并沒有要求一定要開城門,而當接待的人把他的話傳給楚王后,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開城門?

  ⑵、討論后教師作如下板書:

  ⑶、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的句勢寫話。

  ⑷、扣“只好”,明關系。(楚王如果堅持要晏子鉆狗洞,也就承認了“楚國是狗國”;楚王當然不會承認,所以“只好”吩咐大開城門。)

  ⑸、小結:從中,你對“晏子”有什么進一步的認識?

  ⒌做作業 本上1、2題。

  ㈢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㈠教學目標

  ⒈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會說出楚王侮辱晏子時的話中之“話”和晏子反駁楚王時的話外之

  “話”。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駁楚王話中的邏輯推理。

  ⒊進一步認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㈡教學過程

  ⒈學習第4自然段

  ⑴、默讀思考,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態度?

  (從“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十分輕蔑。)

  ⑵、劃出楚王侮辱晏子說的話,說說他的話中之“話”。

  ⑶、劃出晏子反駁楚王說的話,說說他的話外之“話”。

  ⑷、根據晏子說的話,仿照前一節課老師的板書,學生自己板書歸納,理解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寫出“結論”。

  ⑸、教師點撥:如果楚王認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認楚國是下等國家;楚王想不承認,當然他的“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也就是廢話,所以他“只好”陪著晏子笑。

  ⒉學習第5自然段。

  ⑴、劃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說說楚王怎樣侮辱晏子。

  ⑵、劃出晏子反駁楚王的話,理解兩個“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氣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會風氣、社會環境不同。)

  ⑶、重點指導學生填些“結論”。(楚國的環境不好社會風氣差或楚國是擱強盜國。)

  ⑷、教師點撥:晏子先舉例,再針對楚王的侮辱,運用同樣的推理,駁得楚王“只好賠不是”。

  ⒊課堂小結:根據課文,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過人才智?(讓學生自由發言。)

  ⒋作業 本上3、4題。

  ㈢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㈠教學目標

  ⒈能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

  ⒉深刻認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㈡教學過程

  ⒈學習第6自然段。

  ⑴、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放在課文結尾有什么作用?

  (點明事情的結果,照應開頭,說明楚王改變了對晏子的態度。)

  ⑵、改雙重否定句為肯定句,比較語意。

  (“從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書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語氣更強烈。

  ⒉深刻認識“晏子”。

  學習課文后,你喜歡晏子嗎?為什么?

  (有過人的才智,善變的口才,不畏強權,熱愛自己的國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分段,再寫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著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出使到出國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針鋒相對,三次反駁了楚王對它的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經過)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結果)

  ⒋課堂作業 :完成作業 本三第5、6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填一填

  課文寫到了鯨很大,為了把這個特點說清楚,作者列舉了箐多數字來說明。教師可指導學生讀書,畫出描寫鯨很大的有關數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練習:

  鯨是一種很大的動物,最大的有( )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國捕獲一頭( )公斤重的鯨,有( )米長,舌頭就有( )頭大肥豬重。( )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寬敞。長須鯨剛生下來就有( )長,( )公斤重,一天能長( )公斤到( )公斤。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

  通過讀、畫、填讓學生體會到鯨確實很大。

  二、說一說

  課文第二自然段為了講清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主要寫了鯨的進化過程。學生對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據這一情況,我讓學生仔細讀書,然后把自己當作是鯨魚,將這一段話轉述給同學聽,這樣學生興致盎然,效果頗佳。

  三、比一比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鯨的種類寫了它的生活習性,可引導學生讀書并找出描寫須鯨和齒鯨生活習性的語句,并比較它們的不同,然后填寫下列表格:

  通過填表比較,學生較清楚地了解了鯨的生活習性。

  四、畫一畫

  文章第六自然段寫了鯨怎樣睡覺。學習這一自然段可以讓學生仔細讀課文,想象一下鯨睡覺的樣子,然后根據腦中的形象把它們睡覺的樣子畫下來。要求簡筆畫即可。只要能畫出幾條鯨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就行了。這樣讓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寫一寫

  鯨不屬于魚類,是哺乳動物,這一線索貫穿全文。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如下訓練,讓學生讀書并展開想象的翅膀,然后讓學生動筆寫作,具體如下:

  先讀下面的片段,再按要求寫一段話。

  一天,東海龍王突然心血來潮,想搞個魚類比賽活動,比一比哪一種魚最大,哪一種魚重。得到名次的`,龍王將給予重獎。到了比賽那一天,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魚都游到指定的海峽,并順利通過了蟹將軍的查驗進入了賽場。鯨得到這個消息,他也想趁機溜進去拿個大獎。當他正準備混進賽場時,被蟹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蟹將軍發生了爭吵,蟹將軍說出不準他參賽的理由,鯨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要求:⒈想一想,鯨想靠什么混進去拿大獎的?蟹將軍說出了哪些理由讓鯨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⒉寫出鯨的想法和蟹將軍爭吵時的對話,并對它們爭吵時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

  這一訓練學生既要認真讀短文和課文,了解鯨的有關知識,又要展開想象、寫作,將讀、想、寫巧妙地融為一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3、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4、進一步鞏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識,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5、正確朗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的特點。

  6、閱讀故事《狐貍和烏鴉》,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重點:進一步鞏固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練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學難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初步了解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進一步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關聯舊知,激趣導入

  1、出示《識字3》的內容,生自主朗讀,說說在這一課中“青”字加上偏旁組成了哪些新字。

  2、師激趣:其實在漢字中,像“青”這樣特別愛交朋友的漢字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再來認識一位(板書:包,指名生認讀)。

  3、師質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變成哪些新的漢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趣味識字”吧!

  二、學習“趣味識字”

  1、生自主閱讀小兒歌,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生朗讀小兒歌,正音識字。

  (1)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相機出示詞語卡片:吃飯、能干、吃飽、茶水、泡茶、輕輕、抱著、鞭炮。

  (2)指名生認讀,相機正音強調:“能”既是鼻音,又是后鼻音;“茶”是翹舌音;“輕”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抽讀卡片,鞏固學生認讀。

  (3)生再次練習朗讀小兒歌,將兒歌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3、鞏固識字。

  (1)單獨出示兒歌中出現的八個生字,指名生認讀,口頭組詞,加強理解。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教師識記方法。在此過程中,師適當指導:“飽、泡、炮”這三個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構成的;“飯、茶”也可以通過借助偏旁來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輕”與“經”比較記憶。

  (3)師再次隨機出示卡片,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等方式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4、發現規律。

  (1)師引導學生找出兒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組成的六個漢字,交流這六個漢字是由“包”加上什么偏旁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師出示六個漢字:飽、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說說這六個漢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師適當小結:相同點是六個漢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讀音與“包”相似;不同點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3)鼓勵學生結合兒歌內容說說這六個漢字的偏旁與漢字的意思有什么關系。

  (4)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當小結:“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組成了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的讀音與“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漢字不同的意思。像“飽、泡、跑、抱、袍、炮”這樣的漢字叫做形近字,與我們在《識字3》中學習的由“青”字組成的一組漢字一樣,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漢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聲字。

  三、學習“我的發現”

  1、師過渡:同樣的漢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組成很多新的漢字,同樣,同一個偏旁加上不同的漢字也可以組成新的漢字。中國的漢字就是這么神奇有趣,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2、生自主認讀“我的發現”中的三行漢字,讀準字音,并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發現。

  3、指名生分行朗讀漢字,并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第一行漢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漢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漢字都是足字旁。

  4、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每一行漢字在字義上有什么相同之處,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第一行四個口字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都與嘴巴的動作有關;第二行提手旁的漢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動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漢字是與腳部動作有關。

  5、拓展鞏固。

  (1)鼓勵學生想想還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漢字,看看這些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與偏旁有這樣的關系。

  (2)指名生交流,師適當板書:喊、喂;打、抱;路、躍。師教讀,并適當講解意思。

  (3)師出示三點水旁、木字旁,鼓勵學生寫出幾個帶有這樣偏旁的漢字,進一步體會帶有相同偏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與這個偏旁有關。

  6、師小結: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可以通過關注漢字的偏旁來理解這一類漢字的意思,這樣識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很多的漢字朋友,而且發現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的有趣聯系,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識字中,也能關注到這一點,進一步提高自己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能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2、進一步鞏固學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3、正確朗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

  教學過程

  一、出示漢字,談話導入

  1、師出示幾組同音字:香—鄉;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認讀,說說這幾組漢字有什么特點。

  2、生交流,師小結:每一組的兩個漢字讀音相同,意思卻不一樣,這樣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師談話:漢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雖然它們的讀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卻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區別它們。

  二、辨析同音字

  1、生自主朗讀“選一選,填一填”中的句子,嘗試將正確的漢字填在括號中,再讀一讀。

  2、指名生朗讀句子,并交流自己所填的漢字是什么,為什么填這個漢字。

  3、根據生的交流情況師明確:

  “青”指的是一種顏色,“清”是三點水旁,一般用來表示水很干凈,所以第一句話應該這樣填;“遠處有(青)山,近處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見、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等”,所以第二句話的括號中應該填:“放學了,大家(在)教室門口和老師說(再)見。”

  4、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青—清;再—在”這兩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師出示相關練習:

  qīng:()色、()水、()蛙、()潔

  zài:()會、()哪里、()也不會了、我()早晨讀書。

  (2)生根據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進行填空,并說明原因。

  5、拓展練習。

  (1)師出示另外兩組同音字:香—鄉;夕—西。指名生認讀。

  (2)鼓勵學生分別用“香”“鄉”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香”指的是味道;“鄉”指的是家鄉、故鄉。

  (3)鼓勵學生分別用“夕”“西”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夕”指的是傍晚、夕陽;“西”指的是一個方向。

  6、師小結: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詞語和句子,根據漢字的意思來正確區分。

  三、鞏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語文園地三”中學習的《音序查字法口訣》,生齊讀,并指名生說說音序查字法的幾個步驟。

  2、在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帶領學生復習:第一步:找漢字音節的第一個大寫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欄下找到相關音節,看看它在第幾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這一面,依次尋找,就能找到這個漢字。

  3、根據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到“溪、解、準、樓、伯”五個字,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這幾個字的,在交流中進一步鞏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驟。

  四、學習“日積月累”

  1、生自主朗讀這四則歇后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短語。

  2、指名生分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師適當正音。

  3、正音后再次讓學生練習朗讀,師提醒學生每行短語的中間部位要注意停頓。

  4、師舉例引導學生體會歇后語的表現形式:

  (1)出示第一則歇后語,指名生朗讀,指名生交流這個短語中出現了什么物品(小蔥、豆腐),它們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蔥拌豆腐”。

  (2)師出示“小蔥拌豆腐”的圖片,生結合圖片和生活體驗說說這兩種物品放在一起是什么顏色(有綠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讀第一則歇后語,師引導學生體會前后兩部分有什么關系。

  5、按照剛才的學習方法,生自主朗讀并比較每則歇后語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6、指名生朗讀剩下的.三則歇后語,并說說自己的理解,師適當講解并小結:這幾則短語,前半部分講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現象,后半部分則是一種比喻的意思,整句聯系起來十分生動有趣。像這樣的語言形式就叫做歇后語。

  7、大致理解這四則歇后語的意思。

  師描述一種情況,鼓勵生說一說用哪一條歇后語比較適合。(如:一位同學期中考試沒有考好,當他拿著試卷回家的時候,心里十分緊張,擔心爸爸媽媽會批評他,這個時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來形容。)

  8、通過師生對讀、自由朗讀、聯系意思等方法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漢語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歇后語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種,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到歇后語,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并且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它們。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故事《狐貍和烏鴉》,分角色朗讀對話。

  2、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明白狐貍是怎么騙到烏鴉口中的肉的。

  3、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白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

  4、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這本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激趣導入

  1、出示狐貍和烏鴉的圖片,指名生說說這兩種動物的了解。

  2、師相機小結:在人們的心目中,狐貍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壞主意;而烏鴉呢,渾身長著黑色的羽毛,叫聲也很難聽。這兩種動物遇到一起,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3、師板書故事標題:狐貍和烏鴉。指名生朗讀題目。

  二、初讀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1、師播放故事的錄音,引導學生認真傾聽。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讀故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相機正音,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在朗讀中引導學生學生或說說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第1自然段: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貍主動向烏鴉打招呼,烏鴉沒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貍問候烏鴉的孩子,烏鴉還是沒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貍夸烏鴉的羽毛漂亮,嗓音動聽。

  第5自然段:烏鴉得意地唱起了歌,結果肉從嘴中掉了下來。

  第6自然段:狐貍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輕聲朗讀課文,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師適當引導學生把故事的內容說清楚,說完整。(狐貍想騙烏鴉嘴里的肉,就主動向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夸烏鴉的羽毛和嗓音,結果烏鴉上當受騙,嘴里的肉被狐貍騙去了。)

  三、再讀故事,理解被騙原因

  1、師過渡:狐貍是怎樣一步一步騙到烏鴉嘴里的肉呢?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讀故事,看看狐貍都用了哪些方法?烏鴉的反應又如何?

  2、生自主閱讀故事,邊讀邊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獲。

  3、指名生交流,師在以下地方重點指導:

  狐貍的表現:

  (1)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眼珠一轉”體會狐貍在動腦筋,想辦法與烏鴉套近乎;抓住“親愛的”“您”這兩個稱呼體會狐貍對烏鴉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賠著笑臉”體會狐貍為了達到騙到肉的目的,不在乎烏鴉的不理睬,通過問候孩子來向烏鴉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搖搖尾巴”這個動作體會狐貍繼續討好烏鴉的心理。

  (4)師質疑:狐貍是真的喜歡烏鴉,才會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夸贊烏鴉的嗎?引導學生在剛才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狐貍是為了騙到烏鴉嘴里的肉,才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套近乎、問候烏鴉的孩子、說假話來拍烏鴉馬屁的。

  (5)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狐貍的話,結合狐貍的動作和表情讀出狐貍的虛偽和討好的語氣。

  烏鴉的表現:

  (1)指名生交流烏鴉的變化:沒有回答—看了一眼還是沒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來。

  (2)引導學生思考烏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結合狐貍的表現和語言,引導學生體會烏鴉在狐貍一步一步的討好下,逐漸放松了警惕,把狐貍的假話當成了真話,最終上當受騙。

  4、鼓勵學生探究烏鴉上當受騙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愛聽好話和假話,喜歡別人奉承,就會讓別人抓住你的弱點,從而上當受騙。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閱讀了《狐貍和烏鴉》這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本書(師多媒體出示《伊索寓言》這本書),在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讀一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系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里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了,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并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系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于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系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系?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匯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

  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說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并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10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系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梁。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并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說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并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系。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么?并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于“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后,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系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于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系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梁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為以后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為6.02?10,單位為mol

  23?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年明白圖畫的意思,并能根據說一個清楚,完整的故事。

  2、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要遵守規則,善于聽從別人的勸告。

  3、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教學重點

  能看明白圖畫的意思,并能根據圖畫說一個清楚、完整的故事。

  教學準備

  投影儀、頭飾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教室里來了四種小動物,你認識它們嗎?

  (出示頭飾)他們之間還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不過這段故事只有圖畫,沒有課文,你愿意當一個小作家,為每幅畫下面都配上一段文字,組成一個生動的故事嗎?我們來試試吧!

  二、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意思。

  1、仔細觀察圖畫1,想一想,畫面上都有誰?它想要干什么?它的'手里拿著什么?它臉上的表情怎么樣?畫面上還有什么?指導學生從遠到近來觀察畫面。再連起來說說圖畫的意思。

  2、觀察圖畫2,看看圖畫中還有誰,小猴子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小猴子,你會對小熊說什么?小熊聽了小猴子的話,它是怎么做的?它的表情怎么樣?它心里可能會怎么想?連起來說說圖畫的意思。

  3、讓學生自己來觀察圖畫,說說圖畫的內容。

  4、觀察圖畫5,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5、小熊掉到河里了,它會怎么做?猴子、小鳥、小魚在干什么呢?當小熊被救上岸后,它可能會對其他小動物說些什么呢?

  6、5個同學一組,編排課本劇,帶上頭飾演一演。

  將6幅圖畫連起來說一說,爭取做到敘述完整,清楚。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教學項目設計方案11-15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教學設計方案參考模板04-04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 撰寫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3-10

教學設計方案06-17

教學設計方案06-19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教學設計方案參考11-17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07-27

美術教學設計方案07-21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2-11

【精】教學設計方案06-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富平县| 巴里| 旺苍县| 高尔夫| 宁德市| 甘南县| 甘孜县| 太保市| 抚宁县| 旌德县| 剑河县| 渭源县| 健康| 广灵县| 扎赉特旗| 玉环县| 郎溪县| 巴彦淖尔市| 厦门市| 巴塘县| 石景山区| 四平市| 育儿| 定西市| 德庆县| 蓝田县| 昭通市| 湖口县| 海盐县| 浦东新区| 阿拉善右旗| 崇文区| 遂溪县| 靖江市| 双江| 东源县| 休宁县| 新密市|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