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1
一、揭示課題
1.揭題,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
2.談談你對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了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感知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學情況。
三、了解石猴的由來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2.交流。
(1)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
◇理解“蓋自”(自從)、“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這一句交代頑石生成的環境。
(2)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讀并感受作者運用了排比句,語言簡練,初步領悟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提示:這幾句寫石猴活動,機靈、可愛、勇敢。寫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為后文石猴敢于進洞埋下了伏筆。
四、了解石猴成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讀讀2~4自然段,畫出并理解石猴成為猴王的相關句子。
2.交流。
(1)“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2)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愛。)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五、課外閱讀擴展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游記》,準備好召開一個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繼續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石猴”勇敢頑強、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受到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
(二)難點
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
(三)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并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朗讀,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七、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游記》,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孫悟空)
2、談談你對孫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了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掃清文字障礙。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四)自由讀課文,你喜歡那些句子,畫下來,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并把它們有感情的讀出來。
(五)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這些段落。
交流時教師相機點撥,讓學生領悟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1.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通靈之意
(這幾句交待頑石生成的環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游峰洞之中。
(這幾句寫石猴活動,機靈可愛,語言對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這一段寫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愛。)
(六)課外閱讀擴展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游記》,準備好召開一個《西游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一塊仙石——迸裂產石猴——成王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8個要求會認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點,體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用精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結合有關語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性格特點。
2.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石猴從出世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讀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精彩引入,揭示課題
1、播放《西游記》的片頭曲。學生邊聽邊跟著唱。
2、師:這首歌是那部動畫片的片頭曲?(生答:《西游記》)你們最喜歡《西游記》里的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3、過渡:我們都喜歡孫悟空,那么孫悟空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現在,讓我們掀開這一部曠世名著的第一頁,學習第一回中的一個小故事——猴王出世(板書課題,指導“猴”字書寫)。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看大屏幕,(出示問題)誰能讀一下?(指名讀)
①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②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兩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處畫上標記。(生讀課文)
3.都讀完了嗎?(讀完了)好,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中的話來告訴大家?(生回答,讀第一自然段)
4.是的,簡單地說,這個石猴就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那么,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一說?(生說)
5.石猴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成就了他當王。那么,讀到這兒,這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生說)
6.師小結、過渡:一蹦,蹦出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他寫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去感受一下。
三、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經典魅力。
(一)細讀描寫“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語句,感受石猴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頑皮可愛的特點。
師: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吳承恩是怎樣寫的呢?經典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里呢?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走進文本,領略其中的奧妙。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讀)
1.提問:你覺得哪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預設
生:采山花,覓樹果……
師:有同感的舉手,一起來讀讀。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1)讀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預設
生:看到石猴活蹦亂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從這樣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樂和自由,玩皮可愛。(板書:玩皮可愛)
2.師:讀著這段文字,石猴的快樂自由同學們都體會到了,那么,吳承恩是怎樣把石猴的自由和快樂躍然紙上的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這段話中運用的語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3.交流,師生共同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
預設
師:你們發現作者寫法上的什么特點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辭?你能讀給大家聽嗎?
(生讀)
師:看看,寫石猴的遣詞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師:這樣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發現了排比句的什么特點?
生:每一句字數相同
師:從每一個小短句所寫的內容來看呢?(都在寫它的食物)簡單說這四句就是在寫一個“食”字,內容是有關聯的。再看看句子的結構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個動詞后邊跟著動作的對象。)
師:再看這一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特點?
(出示句子:“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師:自己讀一讀這兩組排比句,讀的時候用心體會:應用排比修辭的句子讀起來有什么特點?
(生讀)
師:大家有什么發現?
生:讀起來很有節奏
生:讀起來順口
師:對,這就是排比句的特點,恰當地使用排比,讀起來節奏鮮明,朗朗上口,而且,讀著這樣的句子讓我們頭腦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來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讀把石猴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嗎?
(指導學生讀這兩組排比句)
師:往下讀,更有意思了,你又發現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讀)
師:大家都讀過古詩,老師考考大家對“對子”的本領。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游……
師:這讓你想起了我們學過的什么?(對聯)對了,這句話運用了對偶句式,作者用這個句子在交待石猴生活中的什么?(住)誰來讀讀這兩句?
(生讀)
師:前面作者分別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況,看看作者最后這兩句跟前面的內容有什么關系?(總結)
師:先分著講石猴生活中一些具體的情況,再進行總體性的概括,這樣就能讓我們頭腦中既有具體的細節性的畫面,又有對石猴生活的整體印象。你看,吳承恩的寫法是不是很巧妙?我們的寫作中有時候寫人物,或者寫場面都可以借鑒這種寫法。
4.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
師:誰能連起來讀讀這一段話?
(生讀)
師:讀得特別好,我們一起讀,我讀前面
(生接讀)
5.在句子旁邊,做閱讀批注。
師:讀到這里,你讀到一只怎樣的石猴呢?在這里寫下批注。
(生寫批注)
師:自己寫自己的,我來了解一下。
師:老師也寫了,(板書:勇敢無畏),就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一只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石猴,語言與內容高度融合,這就叫做經典。
(二)細讀描寫“石猴成王”的語句
1.(出示閱讀提示:課文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品讀3—5自然段,尤其要關注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語句。在你認為寫得出色的語句旁做上批注。(學生自學)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對比品讀。
師:我看同學們都有收獲,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預設
生:“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用“跳”字,把石猴的動作寫得十分生動。
師:誰也劃了這一段?我們一起來讀讀。
師:我建議大家讀讀猴子的語言,誰再來讀?
生:“我進去,我進去!”
師: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師:換一下,變成“我進去吧。”
生:感覺到強人所迫。
生:猶豫不決。
生:被逼進去的。
師:再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幾個字。
師:還有哪里?再讀讀。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師:什么意思?
生:運氣。
師:不用受老天之氣了,怎么讀它呢?
(生齊讀)
師:還有哪里?
生:沒水,沒水
師:建議加上動作。
(生加動作讀)
(生加動作,齊讀)
4.結合“石猴成王”這一部分的品讀寫批注。
師:讀到這里,你又讀到怎樣的石猴呢?把批注寫到邊上。
生:有勇氣,毛遂自薦。
生:大膽。
生:勇敢,為大家著想。
師:老師也寫了,(板書:神異出眾)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個人。走進《西游記》,你會感覺到他是一個神,喜歡這樣的猴王不需要理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四、復述課文,感悟寫法
1.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2.比較課文的敘述和我們的敘述有什么不同之處?感受古代白話文的語言簡練、概括,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淺顯、易懂。
五、置留作業,鼓勵閱讀名著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夠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接觸到了四大名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你也可以讀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學們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寫批注,也可以在日記本上寫出讀后的感受。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3篇)】相關文章: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15篇10-30
《猴王出世》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草原》教學設計(精選6篇)09-30
《蜜蜂》教學設計(精選6篇)09-14
《母雞》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1
《臺階》教學設計精選15篇05-01
《琥珀》教學設計(精選5篇)04-24
《秋天》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4
《翠鳥》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3
《瀑布》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