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掌握學習理解詞語的三種方法。
2、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練習復述課文。
3、學習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過程:
一、寓言成語復習。
導入:上新課前,老師想考考你們,敢挑戰嗎?聽聽題目要求:仔細聽老師的敘述,同學們寫出相應的成語。
1、用句子描述成語的意思。(指明上臺寫)
坐井觀天:講的是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見識少。
亡羊補牢:羊接二連三的丟失,才想起修補羊圈。教育我們有了過錯,要及時彌補。
狐假虎威:一只狐貍接著老虎的威風作威作福。比喻仗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
2、小結:剛才所寫的成語都是我們學過的寓言故事。(板書:寓言)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什么是“寓言”嗎?(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生活的道理。)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新的寓言。(打開課件,板書:30《寓言兩則》)
我們學習語文就應該這樣,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才能又快又好。
二、整體感知。
1、從昨天的預習中,誰知道課文寫了哪兩則寓言?(板:掩耳盜鈴、守株待兔)
過渡:我們學習課文往往是從題目開始,讓我們仔細地來看看這兩個題目。當我們手中沒有任何工具書時,你怎樣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
2、解釋課題。指名解釋“掩耳盜鈴”的意思,這就叫逐字解釋法。誰再用這個方法來解釋“守株待兔”的意思?
在學習中除了逐字解釋法,你們還有什么好辦法來理解詞語?(師適機概括可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
3、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從故事中找出一句來解釋題目的意思。(指名回答,師表揚:“你讀得真仔細!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小結:,聯系上下文,運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詞語,這就是一種解釋詞語的好辦法,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可以經常使用。
三、學習《掩耳盜鈴》
學習第二段
1、課件示句子: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1)從句子中找找,他是怎么做的?指導學生抓住動作詞語朗讀。
。2)(示鈴鐺實物)瞧!這就是鈴鐺。指導學習“鐺”字。
。3)面對他這樣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告訴他的嗎?(引導學生認識到他的錯誤)
2、過渡:咱們都知道這樣的做法會被人發現,那個盜鈴人知道嗎?從書上找找,那句話告訴了你?
(1)課件示句子比較:
A、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想起來,立刻會被人發覺。
B、他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想起來,立刻會被人發覺。
自由讀這兩句話,看看有什么不同?多了“明明”,能說明什么?
(2)指導朗讀,引讀:他明明知道。他清楚的知道。
3、(教師搖鈴鐺)聽聽,就是這清脆的聲音,你能用個詞來描述嗎?
。1)學習丁零丁零的讀法,指導學習“零”字。
(2)你還能說出那些描寫聲音的詞語?(評價:看來同學們積累的象聲詞還真不少。)
4、過渡: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鐺的念頭,反而想辦法去偷。
。1)課件: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你們說這是個好辦法嗎?
。2)可他認為是好辦法嗎?指導朗讀,讀出偷鈴人沾沾自喜的樣子。
5、確實,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咱們連起來讀一讀吧。(讀第二段)
學習第一段
1、過渡:我就不明白了,大家都知道會被發覺,他自己也知道,那他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
2、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找找原因。(示第一段)
3、指明讀,你從那個詞知道他這樣做的原因?(很想)指導朗讀。
學習第三段
1、那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可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還是將手伸向了鈴鐺,可事實證明他這樣的做法是錯的。(課件示第三段)
2、“沒想到”說明了什么?指導朗讀
回歸全文
1、讀完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適機板書:自欺欺人)
(1)引導說出“明知故犯”:他很蠢,明明知道偷鈴鐺會被發現還去偷,這就是……
。2)你還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概括這個人?(引導說“心術不正、自欺欺人”等)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平時,我們要多讀書,多積累。
2、過渡:我們讀的讀,聽的聽,故事已經在我們的腦袋里住下了。誰能試著有滋有味地把課文讀一讀?(出示課件指導朗讀)全班讀
我們的朗讀,只要抓住重點詞語,就能把故事讀得生動了。
3、過渡:我們把課文讀好了,現在我們來試著用自己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說說這個故事吧。指明上臺講故事,講完后讓講故事的學生說說:你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什么?(若能背誦,及時鼓勵“你真棒!這么短的時間能把課文一字不漏的說出來”;師接著引導“誰還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
四、明寓意
1、這個盜鈴人被抓后,站在主人家門前,羞紅了臉,低下了頭。如果你就是旁邊的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
2、這個寓言就告訴了我們(示課件朗讀寓意)
3。你還有什么想法?你可以用一句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ㄗ云燮廴耍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語文S教第七冊《30、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門上的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五句話,短小精悍,但卻包含深刻的道理。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并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著的深刻寓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維的窗口。我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為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我通過讓學生借助圖畫自讀課文來理解,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在教學的過程中,讀議結合,品味感悟。同時,我不忘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設計了積累象聲詞,運用四字詞語來評評盜鈴人。在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創造與開發。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教教材”,而要根據自身實際,根據學生實際,“活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對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較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課文生字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針對這兩種現象發表看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2、引導學生針對這兩種現象發表看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時劃分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相關資料
掩耳盜鈴:把耳朵捂住去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情偏要設法去掩蓋。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
教具準備:投影儀;《濫竽充數》的動畫片;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插圖,引導看圖。
師:圖上畫的有哪些人?他們在哪兒干什么?
生:圖上畫了兩個人。
生:他們在一個大門口。
生:有一個人左手捂著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個鈴鐺。
生:不對,老師,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師:對,那個人正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今天來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二、板題讀題,釋題。
掩耳盜鈴: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讀文。
要求:
1、自學課文生字詞。
2、找出點明故事結果的語句讀一讀。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字詞。
2、指名逐節讀文,正音。
3、指明讀點明故事結果的語句。
“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
五、閱讀課文,由結果和課后第三題為中心展開討論學習。
討論:
。1)為什么他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呢?
。2)他在偷鈴鐺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六、聯系實際討論,明白寓言的道理。
1、討論:這個故事可笑在哪里?
學生小組討論。
師:對,這個人明知有這樣的結果還去做,真是自己騙自己,他被抓呀,活該!同學們,我們能做這樣的事嗎?
2、引導學生明白寓意。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引導學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礎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進一步升華所學的道理:掩耳盜鈴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萬別這樣做。
第二課時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師:課前,老師先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片,看完后請你有簡單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播放動畫片《濫竽充數》)
2、學生反饋
師: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寓言《濫竽充數》。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成語。(課件:濫竽充數)
3、師:結合剛才我們看的動畫片,說說你理解了這個成語中的哪幾個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難點?
竽:簧管樂器。 充數:湊數。
師:“濫”字有難點,請同學們快速查字典,并據詞定義。(點擊顯示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
師:你能連起來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嗎?
二、初讀課文,初知大意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課本中,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找到文中能解釋這個成語的句子。
2、學生反饋
師:你同意他的意見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3、師:我們來一起讀讀這個句子,什么叫“裝腔作勢”?從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裝腔作勢?
學生反饋教師板書:“裝腔作勢”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句子,注意帶點的詞。
三、閱讀填表,理解寓意
1、引導閱讀,合作填表。
師:同學們都知道每一則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濫竽充數》這則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師邀請在座的同學當一回小研究員,自己來尋找寓言背后隱藏的深刻的道理。你們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員嗎?
生:觀察表格。
師:誰來說說這張表的要求?學生反饋。
是啊,我們在填表時,就是要多讀課文,多思考,綜合大家的意見,找到文中的有關句子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填入表中。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四人為單位自學課文展開討論。
2、學生討論填表。
3、學生反饋。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師:誰來匯報一下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結果。(板書:結果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師:讀讀這個句子,這個消息指什么消息?誰再來讀讀這個句子,說說你在讀的時候有什么體會?(個別讀——集體讀)
師:還有哪個詞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只好”——沒有辦法,無奈的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個別——集體)
5、感情朗讀,暢談體會。
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讀課文。讀完之后請你說說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讀課文,反饋)
師:我們還能從齊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師:誰能象老師那樣用一個四字的成語將啟示概括出來。
板書:真才實學
嚴格把關
師:這就是同學們通過自己對這則寓言的學習所揭示出來的道理,這是所有研究員踏踏實實學習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讀課文。
四、聯系實際,深化寓意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的談話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這會兒能聽到同學們的發言的話,一定會羞愧得想找個地縫鉆下去的。我們的主持人更是讓我佩服,我敢說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時候肯定沒你行,好好干。
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3
【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30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四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四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可自作聰明。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鈴鐺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教學流程】
一、定向、誘導
﹙一﹚誘導
1、激趣導入
出示鈴鐺并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說說表示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嘩啦嘩啦??(板書:鐺dāng象聲詞)。
強調: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3、放動畫,聽故事
4、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板書完整課題﹚。
過渡:請看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學會做人。
二、自學、探究
﹙一﹚出示自學提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的意思。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從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用“只要···就···”說一句話。
3、偷鈴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認為他的想法對嗎?
4、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5、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成果匯報
1、掩耳盜鈴的意思: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鈴人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3、偷鈴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偷鈴人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三、討論、解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2、預設: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小組討論,代表匯報。﹚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卻挺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要實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四、反饋總結
1、反饋學習:請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1)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2)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3)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2、總結:是呀,自欺欺人,最終還是自食其果,讓我們做一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則寓言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我運用“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教學本課,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利用實物———小鈴鐺導入課題后,接著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展現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坝懻摗⒔庖伞杯h節我設計的問題是: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升華了寓意,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背影》的教學設計范文04-09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
《散步》的教學設計范文03-30
《郵票的張數》教學設計03-25
《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