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并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導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了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通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導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臺
七、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么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于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么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后,觀察有什么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么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通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后,物體的變化有什么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后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后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后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后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后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量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臺,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說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著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系,比較復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系則比較簡單那有什么關系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
器材:
鐵架臺、彈簧、刻度尺、
鉤碼(每個50克)
問題5:采用什么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么是彈簧的伸長量?怎么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數據,數據怎么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 .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變量【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系數,單位N/m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思想
彈力是力學常見三種性質力之一,也是后續摩擦力產生條件,所以本節課是全章的基礎內容之一。通過學習學生應該知道彈力是由于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知道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能準確畫出這些彈力的方向;知道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性質、和形變量的大小有關,掌握胡克定律的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以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原則,通過觀察彈簧,彎曲的木棍,氣球,橡皮泥等,來認識形變以及形變的種類。著重在演示微小形變和判斷彈力方向。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需要實驗,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過程設計簡單,快速可完成。再次讓學生體會用圖處理數據的好處。
二、學習任務分析
1.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已經知道彈力是一種與重力產生原因不同的力。本節課通過學生體驗形變;觀察并分析彈力的產生條件;分析彈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學生對彈力概念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例題點面接觸,面面接觸,點點接觸,知道分析彈力的方向的方法。通過學生對桿的練習,知道桿的彈力不一定沿著桿。
三、學習者分析
1.學生學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彈力的存在。強調受彈力的物體,原因是施力物體發生形變產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難掌握,但實際應用中學生往往容易誤將彈簧長度理解為形變量。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彈性形變和裂變。
知道什么是彈力,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畫出不同情況下,上述彈力的方向。
知道常見的形變,能識別拉伸形變、壓縮形變、彎曲形變、扭轉形變。
通過實驗了解在彈性限度內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通過實驗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放大了的微小形變”,讓學生知道把微小變化量進行放大,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
在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關系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體會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
五、教學準備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勁度系數不同的兩個輕彈簧、鐵架臺、米尺、鐵夾等。
2.演示器材:彈簧、木棍,氣球,玻璃瓶等。
3.視頻資料:蹦床,撐桿跳高等。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認識浮力》教學設計范文03-20
八年級物理下冊2月入學的考試試題10-27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28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設計03-23
五年級下冊語文手指教學設計08-29
一年級下冊語文《咕咚》教學設計06-25
四年級語文下冊:《麥哨》教學設計04-05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31
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學工作總結04-26
拼音教學設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