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10 16:08:4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溶解度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精選9篇)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

  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3.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三、教學用品

  酒精燈、試管、試管夾、滴管、飽和硝酸鉀和硝酸銨溶液(使用上一節課制得的兩種物質飽和溶液)、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硝酸鉀和硝酸銨的飽和溶液。現在請大家考慮:如何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具體地說: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條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鉀和硝酸銨繼續溶解?大家先進行討論,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

  師:現在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劑的方法,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請你具體地說明操作步驟。

  生甲:向硝酸鉀和硝酸銨飽和溶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繼續振蕩試管,直到剩余的固體全部溶解為止。師: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我們可以試一試。除了增加溶劑之外,還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熱的方法試一試。給試管里的飽和溶液加熱,觀察試管里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飽和溶液就變成不飽和溶液了。

  師:應該怎樣操作?

  生丙: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

  師: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可以對兩種飽和溶液中,一種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種進行加熱。實驗中,注意滴加液體和加熱試管里的液體的操作方法。現在,先檢查儀器、藥品,然后開始實驗。

  師:停止實驗操作。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乙:向盛有硝酸銨飽和溶液的試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剩余的固體又繼續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生丁:我們是向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也可以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使用加熱的方法,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戊: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應該說是“加熱”還是“升高溫度”?

  生戊:是升高溫度,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對。加熱是操作方法,升高溫度是加熱的結果。升高溫度才能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給硝酸銨飽和溶液加熱,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辛:和加熱硝酸鉀飽和溶液的現象相同。說明升高溫度也能使硝酸銨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好。大家的實驗結論是一致的。實驗說明,增加溶劑或升高溫度,可以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飽和溶液中的水分蒸發掉,或者使較高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降低到原來的溫度,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己:又會變成飽和溶液。

  師:這是結論。你根據什么現象得出這個結論?

  生己:試管中又會有固體物質析出。

  師:對。也就是說,如果將不飽和溶液降溫或減少溶劑,可以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關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切的含義。

  實驗證明,各種固體物質,例如硝酸鉀、硝酸銨、食鹽等,在相同的條件(相同的溫度,相同質量的溶劑)下,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說,各種固體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要用確切的數值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必須規定哪些條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種溶劑,還要規定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溫度下。

  師:還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生丙:還必須使溶液達到飽和。

  師:大家回答得很正確。科學上就是用“溶解度”來定量地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這樣規定的:“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種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種溶劑,通常是指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查閱用實驗的方法測出的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師:大家查一下,在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數值是多少?

  生:31.6。

  師:用什么單位表示?

  生:用“克”表示。

  師: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

  生甲:表示在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鉀。師:他回答得是否準確?

  生丙:應該說:在20℃時,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能溶解31.6g

  師:正確。溶液的狀態只能用“飽和”或“不飽和”來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質的“多少”來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下面,根據溶解度的概念,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20℃時,10g食鹽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2)20℃時,10g食鹽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飽和溶液,所以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3)20℃時,20g某物質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達到飽和,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時,碳酸鈣在100g水里,達到飽和時能溶解0.0013g。所以,20℃時碳酸鈣的溶解度是0.0013g。

  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說明,物質的溶解性不僅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為了確切地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應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溶解性是指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衡量物質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質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聯系。溶解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溫(20℃)時,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質;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質;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難溶物質。

  課后,請大家完成作業之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板書思考題】

  怎樣測定室溫下硝酸鉀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對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壓強的影響關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能力目標:

  會利用溶解度曲線查找常見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

  情感目標:

  通過對不同物質溶解度的比較和外界條件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的分析,體會事物內外因關系和質變與量變辯證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種是坐標法,即在直角坐標系上畫出坐標曲線,如課本圖7-1。可以先向學生說明溶解度曲線繪制原理(不要求學生繪制),再舉例講解如何應用這種曲線圖。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表示如下幾種關系:

  (1)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不同溶解度的數值;

  (2)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數值;

  (3)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

  (4)比較某一溫度下各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等。

  進行這些分析之后,教師還可以就某物質在曲線上的任一點,請同學回答其表示的含義,來驗證學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線。例如,橫坐標是60,縱坐標是110的點表示什么含義。學生應該回答(1)代表60℃時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時,100克水里,達到飽和時可溶解硝酸鉀100克等等。當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溫度,例如讓學生說出35℃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多少,這時學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線順利地作出回答,使學生體會到曲線圖在這方面所表現的特點。

  關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區別與聯系

  物質的溶解性與物質的溶解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須先了解物質溶解性的知識,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這種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它跟溶劑之間的關系。不論其原因或影響物質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復雜,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例如食鹽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卻很難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難溶解于水等等。食鹽、油脂的這種性質,是它們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都可以用溶解性這個概念來概括。然而溶解度則不同,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規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數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它們溶解性的差別。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規定后形成的概念。

  關于氣體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對于氣體溶質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點應向學生做常識性介紹:

  (1)定基地描述物質溶解性時,不論氣體還是固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規定的條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體溶解度用質量(克)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00克;氣體溶解度則是用體積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個體積(一般以升為單位)能溶解若干體積氣體,而其它條件如達到飽和、一定溫度等都是一樣的。

  (2)所以規定不同標準,是因為氣體的體積容易測量、而質量不易稱量,因此就用體積來表示。

  (3)由于氣體溶解度受壓強的影響很大,所以規定其溶解度時,對于壓強作出規定—101千帕。這一點可以用打開汽水瓶蓋后,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形成的泡沫為例來加以說明。

  氣體溶解度在實際測定時比較復雜,非標準狀況下的數據,還應該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值。初中學生很難掌握,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不必過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關于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1.對學生來說,物質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對學生而言,溶解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對表征物質溶解性的大小的規定不像質量分數那樣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觀念的建立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宜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可以從質量分數的概念出發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對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應加以適當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概念。

  2.要注意實驗在學生形成概念時的重要作用。本節安排了若干實驗,可以有教師邊講邊演示,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做。

  3.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合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在教學的編排上特意設置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內容,具有活動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的特點,要精心組織好相關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學生的設計、論證,應對學生設計的方案予以實施。

  對具體活動的建議如下:

  [實驗4-9]:(1)取過量硝酸鉀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飽和溶液。然后按下面兩種思路進行操作,第一,設法將飽和溶液除去,測定剩下的未溶固體;第二,設法將固體除去,在將飽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飽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體,則完全由學生取設計。建議先發散,再歸納、再評價、再實施。(2)本實驗關鍵問題在于溫度的控制,教師應根據溶解度曲線設定要求學生測定的溫度。為了獲得較穩定的溫度值,建議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適當大一些。

  根據相關數據用描點法畫出硝酸鉀、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這是另一種學生活動方式。數據點在圖中后所連成的曲線可能不夠平滑,教師應講明可能的原因,并說明處理方法。

  關于溶解度計算的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的計算,教材只列舉了三種類型。若沒溶解度為R,飽和溶液為A,溶劑量為B,溶質量為C(均以克為單位),三種類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這幾種類型的計算都統一于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有以下關系式:

  或

  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三種類型例題的分析,歸納出上述關系式,以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的規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課本中例2:

  解:設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里含氯化銨的質量為x。

  溫度飽和溶液=溶質+溶劑

  20℃ 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質量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時,配制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需氯化銨271克,水729克。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了解結晶現象。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畫出實驗簡圖)→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重點和難點

  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實驗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

  每組準備器材:燒杯2個(各裝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預先稱好)、5 g KNO3 4包(預先稱好)、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火柴、量筒、膠頭滴管。

  CAI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設境,問題導入

  師生互動: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漂亮;飯后喝湯,肥胖晃晃。”媽媽在家為小槐同學準備了一碗湯,小槐一嘗淡了,要媽媽加(鹽);小槐一嘗還說淡了,又要媽媽加(鹽);小槐一嘗還是說淡了,再要媽媽加(鹽)……食鹽是我們熟悉的物質,它是否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語作導語,由生活經驗作鋪墊,學生感到自然親切,著力創設快樂課堂。問題探究,得出結論

  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NaCl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閱讀P33,確定方案(畫出實驗簡圖)。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上臺展示,投影結論。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許固體NaCl。

  即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二、誤導結論,延伸探究。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水中”這句話是否正確?教師有意漏讀“一定量”三個字,引起學生質疑猜想。

  增補方案,實驗發現(畫出實驗簡圖)。

  觀察記錄,感悟要素“一定量”。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量”飛入片中)。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師生互動,齊聲朗讀)。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卻別于教材,更顯直觀、生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觀區分“溶”與“不溶”的依據──杯底是否有未溶固體溶質。

  通過追究教師“疏忽”增補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關注、重視“一定量”這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

  三、陌生物質,引發探究。

  KNO3為實驗室里化學藥品,它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結論。

  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將熟悉物質轉向陌生物質,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話鋒一轉,激發探究

  溫度改變,杯底沒溶的KNO3固體能否繼續溶解?

  加熱攪拌,實驗發現,杯底未見KNO3固體。

  再設疑問,趣味探究,此溫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實驗發現,過一會兒,杯底未見KNO3固體,即全溶。

  四、回歸原溫,靜觀其變。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溫度”飛入片中)。一定溫度下,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縛,另起爐灶,激起學生更高的探究熱情。閱讀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在活動與探究得出結論上作文章,為輕松寫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轉化的方法做了很好過渡。增補結論,領悟涵義

  室溫,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NaCl

  室溫,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NaCl固體

  ↓+5 mL水

  室溫,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室溫,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KNO3

  室溫,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KNO3固體

  ↓升高溫度

  升高溫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分析歸納,課件演示

  飽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

  提煉升華,促進類化,構建體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維

  室溫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達到飽和,升高溫度,杯底KNO3固體繼續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卻到室溫,20 mL水溶解KNO3的質量不超過10 g,此時多余的KNO3會怎樣?

  (觀察杯中KNO3晶體和課本上圖9-11,閱讀感悟,請生上臺投影KNO3晶體)

  五、探究發現,聯想頓悟。

  觀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跡。

  觀察教材上從海水中提取食鹽過程圖。

  聯想:炒菜時,菜湯在鍋里蒸發,鍋底上有白色斑跡;運動出汗衣服上會出現白色斑跡……

  六、學以致用,趣味延伸。

  練習:教材P40,習題1、5、6。

  家庭小實驗:制取明礬晶體(P40)。

  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

  點評

  本節課以了解“飽和溶液涵義”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圍繞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兩個要素”大膽取舍,進行了有個性、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另外教師有意制造錯誤,讓學生產生頓悟,設計巧妙。教師設置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動畫、分步突破難點,使環節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延展了“涵義”──結晶現象,很好演繹了“組織者”“參與者”“首席”的角色。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

  教學目標: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3、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器材:膠片、幻燈機。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

  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講授新課

  1、 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說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說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膠片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2、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物質溶解度大。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3、溶解度曲線。

  師:用膠片展示固體溶解度曲線。

  生:觀察溶解度曲線,找出10℃時硝酸鈉的溶解度及在哪個溫度下,硝酸鉀溶解度為110克。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板書:

  一、固體溶解度

  1、定義:

  ①定溫 ②100克溶劑 ③飽和狀態實質:溶解溶質質量。

  2、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體溶解度曲線。

  二、課堂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溶解度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所溶解的克數。

  B、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

  C、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克數。

  D、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數。

  2、已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義。

  (2)在60℃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質量比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鉀,溶液是否飽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質,該物質屬( )

  A、易溶 B、難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時,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質,則該物質屬(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復習小結

  師:如何認識溶解度?怎樣由溶解度判斷溶解性大小?

  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物質的溶解性

  2. 固體的溶解度及溫度對它的影響

  3.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

  4. 氣體的溶解度及壓強、溫度對它的影響

  教學重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過程:

  1.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2.飽和溶液要在哪兩個條件下討論才有確定的意義;

  3.如何判斷某溶液是飽和溶液,若該溶液不飽和,怎樣才能使它變成飽和溶液。

  我們已經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們把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根據生活經驗,溶解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溶解性的大小與溶質、溶劑的性質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在很多情況下,僅僅了解物質的溶解性是不夠的,人們需要精確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質,這就要用到溶解度這個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條件:一定溫度下;

  標準:100克溶劑里;

  狀態:飽和狀態;

  本質:溶質的質量;

  單位:克。

  在20。C時,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我們就說氯化鈉在20。C時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時,氯酸鉀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時,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鉀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

  1.下列敘述是否正確。

  (1)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時是36克。

  (2)2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克。

  (3)20。C時,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鹽后溶液恰好飽和,因此,20。C時,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為18克。

  (4)10。C時,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時,蔗糖的溶解度為15克。

  2.6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24克,填表:

  課題:溶解度

  溶質

  溶劑

  溶液狀態

  溫度

  溶質質量

  溶劑質量

  溶液質量

  3.20。C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1)20。C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鹽。

  (2)20。C時,食鹽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36克。

  物質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關系呢?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溶解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與溶劑間的關系。而物質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溫度下,不同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質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他們溶解性的區別。

  20。C時

  溶解度(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與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大小無關的因素是( )

  A.溶質的性質 B.溶劑的種類 C.溶液的多少 D.溫度的高低

  2.測定某溫度下某物質的溶解度時,所用溶液必須是( )

  A.濃溶液 B.稀溶液 C.飽和溶液 D.不飽和溶液

  3.20。C時,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時,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則A、B兩物質的溶解度關系是( )

  A.A=B B.AB D.無法比較

  4.6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克,這說明在 時, 水中最多可溶解 硝酸鉀,形成 硝酸鉀溶液。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為什么只有在“兩個一定條件”下,它們才有確定意義?

  【交流回答】

  改變條件可以使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這節課我們就從量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溶解能力。

  【活動與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燒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燒杯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比較NaCl與KN03溶解的量,并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比較它們溶質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飽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飽和溶液。比較二者溶解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歸納總結】

  定量描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溫度下;

  ②等量的溶劑里,人們統一規定:在100g溶劑里

  ③溶液為飽和狀態;

  ④單位為g。

  固體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溫度下;

  ②100g溶劑里;

  ③溶液為飽和狀態;

  ④溶質的質量。

  【提出問題】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時所說的“易溶”、“難溶”與溶解度的關系嗎?請看下面資料。

  【課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時的溶解度)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樣表示的呢?

  【課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結】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種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觀,不能表示物質在任意溫度時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觀表示某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 趨向,下面我們尋找另一種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按教材P36~P37要求繪制溶解度曲線,并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判斷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變化情況,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1)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3)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0H),。

  2.交點P表示,在該溫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

  【提出問題】

  我們研究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又該如何表示呢?

  【課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討論,并回答有關問題。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小,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練習討論】

  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學生活動】

  利用所學知識和閱讀教材P38~P39資料討論回答。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了固體、氣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體溶解度的相對大小,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并且通過 活動與探究總結出了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們還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課后習題

  【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7

  重點:溶解度的概念,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含義與應用

  難點:溶解度的概念,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含義與應用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所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這種限度呢?

  [板書]第三節溶解度

  [思考]

  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實例,說明氣體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對氣體的溶解性產生怎樣的影響。

  [板書]一、溶解度

  [講解]溶解性是物質的一個重要性質,怎樣才能比較精確地表示一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書]1.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題]理解溶解度概念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板書]關鍵詞:一定溫度(指條件);100g溶劑;飽和溶液;克(單位)。

  [布置討論題]“20℃時食鹽溶解度是36g”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2.溶解度曲線

  [講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溶解度的大小與溫度有關。可以以橫坐標表示溫度,以縱坐標表示溶解度,畫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板書]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展示教學掛圖]

  [布置學生討論]從溶解度曲線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

  [師生共同歸納]

  1.溶解度曲線從溶解度曲線中可以查到有關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等等。

  2.從溶解度曲線可以看出,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銨、硝酸鉀等;有些與溫度的變化關系不大,如氯化鈉。利用溶解度曲線提供的信息,可以對某些物質組成的混合物進行分離。

  [講解]對大多數物質來說,其溶解度都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體物質,其溶解度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氫氧化鈣就是這樣一種物質。

  [展示教學掛圖]氫氧化鈣溶解度曲線

  [板書]氣體的溶解度:通常用“1體積水中所能溶解氣體的體積”來表示氣體的溶解度。

  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壓強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氣體

  氧氣

  氯氣

  二氧化硫

  氯化氫

  氨氣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書]二、混合物的分離

  [布置討論題]把食鹽和硝酸鉀放入水中,他們會逐漸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們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學生分組實驗]

  [板書]1.蒸發食鹽水:

  (在蒸發皿中注入少量飽和食鹽水加熱蒸發,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冷卻后有晶體析出。利用蒸發溶劑的方法適用于該物質的溶解度歲溫度升高變化不大,可以得到該物質的晶體。)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大致了解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壓強等的影響關系。

  教學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正確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區分溶解性與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準備:1、儀器、試管、藥匙、滴管、2、藥品、食鹽、汽油、植物油、水。3、《固體的溶解度曲線》掛圖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1、

  由一組對比實驗導入物質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確學習目標3、

  (1)演示實驗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兩支試管內,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觀察現象,靜置后,再觀察現象。

  (室溫下,2克食鹽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卻不能完全溶解)可見這兩種物質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我們把這種能力稱之為“溶解性”。

  明確溶解性的概念。追問:物質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2)演示實驗2

  取一支試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鹽,振蕩,觀察現象,靜置后再觀察。

  (食鹽很難溶解)

  (3)演示實驗3

  取兩支試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別滴入5—6滴植物油,振蕩,觀察現象。

  (植物油很難溶解于水,卻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問:從這兩個實驗中可得出哪些結論呢?

  學生歸納:1、同一各物質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種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結:

  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本身的固有的一種屬性,影響它的因素既與溶質、溶劑的性質有關系,也與溫度、壓強有關系。當我們要定量地比較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時,僅靠溶解性是不夠的,還需學習物質的“溶解度”。

  板書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二、指導學生看書,正確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準確地表示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該注意哪幾點呢?

  學生看教材、討論、回答、教者總結(投影顯示)

  1、一定溫度。同一種固體物質在不同溫度下對應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須指明溫度。

  2、100克溶劑。此處100克是指溶劑質量,不能誤為溶液質量。

  3、飽和狀態。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物質在100克溶劑里所溶解的最大質量為這種物質在這種溶里的溶解度。

  4、單位:克。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大致了解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壓強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計算。

  2.難點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與溶解度的區別,掌握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線掛圖、小黑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什么叫飽和溶液?不同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濃稀程度是不是一樣?

  (2)怎樣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引入新課】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書】

  一、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質、溶劑的性質、結構有關。

  【講解】如食鹽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屬于有機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書】2.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相同質量的水里,蔗糖比食鹽溶解的量多。

  【板書】3.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難于溶解。因此醫藥上用酒精來配制碘酒。

  【板書】4.物質溶解性常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四種情況。

  【講解】物質的溶解性易受溫度的影響,因此,講物質的溶解性要規定一定的條件,除了溫度外,物質溶解的量還跟溶劑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也要規定一定的溶劑量。為了定量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必須用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就是溶解度。

  【板書】

  二、固體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義

  【指導閱讀】課本內容。

  2.固體溶解度的“溫、飽、劑、質”四要素。

  【講解】(1)因為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影響,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溫度下”。

  (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標準。規定用“100g”溶劑作標準。

  (3)因為每種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規定不同固體物質溶解度都應該達到飽和狀態。

  (4)固體溶質的量的單位規定為克,這樣與溶劑的量的單位一致。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02-07

九年級化學《溶解度》的教學設計04-09

九年級化學下冊《溶解度》的教學設計04-08

有關九年級化學溶解度計算教學設計01-06

《測定室溫下硝酸鉀的溶解度》教學設計范文04-08

九年級化學下冊《溶解度(復習)》教學設計范文04-08

九年級化學下冊溶解度及其計算教學設計04-08

0的運算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11-20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08-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定州市| 宁安市| 万荣县| 西华县| 武定县| 肃南| 西充县| 旅游| 鹤岗市| 华蓥市| 定边县| 彩票| 黄骅市| 古交市| 克什克腾旗| 南江县| 鄂托克旗| 连山| 和静县| 渭南市| 梁平县| 罗山县| 醴陵市| 奉新县| 开原市| 布尔津县| 金秀| 大冶市| 朝阳市| 奉节县| 收藏| 绿春县| 咸宁市| 靖宇县| 泰宁县| 老河口市| 岑溪市| 博白县| 合江县|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