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語文版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第25課。
教學設想:以學生誦讀為基礎,通過對本文內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領悟詩歌的主題,教學過程以“思鄉”為主旨,緊緊抓住詩里流露出的思鄉情感這一中心,通過朗讀明義——感悟抒情——拓展達理——背誦體悟四個環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進行學習活動,并由此而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
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朗讀詩文的技巧和理解詩歌的內容。
2、 通過誦讀、賞析詩歌,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 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感受詩歌的思鄉旋律。
教學重點:
1.準確、流利地背誦課文。
2.通過誦讀、賞析詩歌,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思念故鄉的鄉愁鄉思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領悟詩人思鄉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課前預習:
1、重點字詞的正音,劃分詩歌節奏。
2、熟讀詩歌,初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情緒。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投影數幅風箏圖片。
2、導入語:風箏是美麗的,也承載了我們展翅騰飛的夢想,但是,無論風箏飛得多高多遠,它都有落下來的時候。今天,我們學習的詩人王灣也像風箏一樣,年輕的時候想去外面闖蕩世界,尋找夢想;當他人到中年,開始厭倦漂泊生活的時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讓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鄉思。
二、作者簡介和題解。
三、朗讀明義。
1、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由朗讀,學生代表范讀。
2、教師聽配樂范讀課文,糾正個別字詞的誤讀。
3、教師作劃分節奏的指導,全班齊讀課文。(提供舒緩背景音樂:馬思聰《思鄉曲》)
4、教師小結,指導朗讀要求:①節奏停頓②輕重緩急③抑揚頓挫④感情充沛。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將意思補充完整。(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6、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原意保持不變,允許想象加工)
四、賞析品味,研讀思鄉之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列舉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詩》、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色?請你從詩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確:本詩傳神的描寫了北固山下綺麗的景色,首聯點明題目,詩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還很遠,頸聯、頷聯寫水漲江闊、日生春暖,本是尋常的江南景色,但詩人以一個北方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司空見慣的景象,便觀賞出種種奇異的美。
3、畫一畫:請一學生在黑板上以簡筆畫的形式簡單描繪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學生用準備好的紙張描繪。
4、師生共同評價學生的圖畫后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圖畫。
5、提問: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說理由。
重點引導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五、主題歸納,領悟詩情。
詩人借景抒情,細致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鄉愁鄉思,也表達了詩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六、拓展延伸。
討論: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今天之后,我們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話、網絡等,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會中的我們還擁有鄉愁嗎?
明確:鄉愁依然存在我們現代人的心中,只不過不像古代那樣,由于條件的限制而變得單純、狹窄和濃厚,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應該要樹立“大家鄉”意識,樹立全球意識,樹立人類意識,甚至樹立宇宙意識,讓鄉愁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博大,更加宏偉。
七、課后作業。
1、背誦古詩。
2、請你代替作者寫一封家書以表達其思鄉之情。
八、板書。
首聯——旅途之景
頷聯——江水之景
頸聯——江春之景
尾聯——思鄉之情
【《次北固山下》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通用5篇)04-19
王灣《次北固山下》賞析12-15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10-09
語文《荷花》教學設計08-06
語文《長城》教學設計04-20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計04-14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2-28
語文園地一教學設計09-09
語文天地四教學設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