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
篇一: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它包含了哪些內容,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邵瑞珍教授等從現代教育技術學的角度將完整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從中總結出教學設計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
1、制定教學目標。
通過教與學的活動,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形成怎樣的態度和認識?要求用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的術語精確表述學習目標,這是教學系統設計的一項基本要求。
2、進行任務分析。
確定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到教學目標之間所需獲得的能力和子能力及其層次關系。
3、選用教學方法。
包括教與學的形式、媒體、活動等方面的選擇與設計。
4、開展教學評價。
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并為修正教學系統設計提供實際依據。
上述四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的其他環節都是在這四個基本要素的構架上建立起來的。
篇二: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的決策,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施工藍圖”。一般認為,教學設計以下列四個要素為主要內涵。
1、教學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教師進行的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讓學生在教養、教育、發展幾個方面都有所得,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育人的整體目標。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在育人總體目標的規范下,對每一項教學內容和活動確定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期望學生在知識、能力、智力、情感、品德、行為等方面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和歸宿。
2、如何組織教材借以達成預期目標?
教材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材中所反映的知識體系是人類智能活動的`最基本的成果。教材不僅具有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價值,而且還具有促進學生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發展的價值。一般而言,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有著差距和矛盾。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縮小這種差距,解決面對的矛盾,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還要讓學生在解決這一矛盾過程中養成探究和創造的精神。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和發掘教材蘊含的教養、教育、發展的因素,做到既不脫離教材另搞一套,也不照本宣科,合理組織和呈現教材,才能借以達成預期的目標。
3、選擇何種認知策略,指導學生有效學習掌握教材?
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智能。但是只靠死記硬背獲得知識是無助于發展的。學習的本質是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是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教材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學的認知活動總要受學生認識規律的制約。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教材特點和班級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對最適合于當前教學條件的認知策略作出抉擇,以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認知活動,使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使所教的內容轉換為學生所能理解、樂意接受的形式,才能發揮學生認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取得預期的效果。
4、如何評價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
任何教學活動總伴隨著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盡管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施工藍圖”,但實際上教學不可能全憑設計好的“藍圖”進行。因為教學的對象----學生是各具個性特點的學習主體,教學過程常會出現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教學設計時不能不考慮采取適當的評價手段,以便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獲取反饋信息,檢查目標的達成度,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補救甚至調整原設計的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相關文章: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模板04-15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通用15篇)03-03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通用5篇)07-02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04-15
關于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精選9篇)04-14
一年級四個太陽的教學設計04-14
一年級四個太陽的教學設計范文04-14
一年級語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04-01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