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時間和路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53頁例5。
【教學目標】:
1.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的含義,掌握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2.能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難點: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5。
(1)指名讀題。
像這樣的問題你會解答嗎?
寫出算式。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回答共同點。
(3)教師歸納后向學生說明:
①一共行了多長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時(或每分鐘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幾小時(或幾分鐘等),叫做時間。
②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就是汽車的速度,可以寫成70千米/時,讀作70千米每時。
(4)討論:你能發(fā)現(xiàn)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有什么關系嗎?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教師:知道了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就可以根據(jù)“速度×時間=路程”,求出行駛的路程。
2.鞏固練習:
教材第53頁“做一做”。
小組中互相交流,說一說,寫一寫,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九”第5題。
(1)小組中說一說,議一議。
(2)指名說一說,教師指正。
2.教材“練習九”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點名說一說你這樣判斷的理由。
3.教材“練習九”第9題。
(1)先指名讀題,說一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學生獨立解答“從縣城到王莊鄉(xiāng)有多遠”。
(2)議一議:怎樣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米”?
〖JP3使學生明確: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時的速度,根據(jù)“路程÷時間=速度”來解答。
120÷2=60(千米/時)
討論:如果知道行駛的路程和速度,怎樣計算行駛的`時間呢?
引導學生得出:路程÷速度=時間。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什么新的本領?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從學生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貼近生活,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通過預習,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傳授新知時,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速度時間和路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7-27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4-09
《銳角和鈍角》教學設計08-21
《牛和鵝》 教學設計03-24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12-12
8和9的教學設計09-11
《比和比例復習》教學設計04-05
《元帥和小棋手》教學設計03-03
牛和鵝教學設計15篇04-12
8和9的認識教學設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