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時間:2023-09-11 14:30:49 櫻櫻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7篇)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1~22頁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頁練習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圖形與幾何這一知識塊,課標中提到要求在實踐活動中,知道毫米,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教材從測量身邊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導入,引出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用毫米測量,會舉例身邊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分兩個層次進行技能訓練。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 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通過學習毫米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學習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是以后繼續學習長度單位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于厘米的學習過久,可能會導致現實經驗與知識經驗的脫節,對于用厘米的知識來估計、測量會出現陌生感。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2.經歷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為單位進行測量,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借助具體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重難點: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米尺、學生尺、身份證、校訊通、學生尺、1分硬幣、1元硬幣、1角硬幣、身份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回憶二年級學習過的長度單位,喚醒學生的舊知,為下面如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高打下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產生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高。(預設:若學生估的很離譜,讓學生說說估的方法)

  (學生估,教師板書)

  2.用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估的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誰能說說測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

  學生測量,并將結果記錄在練習本上。(學生活動)

  3.激發矛盾,明確毫米的實際意義。

  學生匯報長、寬、厚度。

  (預設一)

  師:你們說的都對。可能因為數學書本身、測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誤差。

  師:有多厚呢?(學生思考質疑)

  師:是啊,還不到1厘米,怎么辦呢?這時,我們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毫米。

  師: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表示。

  (預設二)

  學生對于寬度已經會測量,并能說出是6毫米。這時讓其他學生說說這位學生說的是什么意思?討論毫米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對于毫米的產生意義,讓學生經歷實際操作的過程,體驗到用已經學習的單位厘米不能比較精確的測量書的'厚度,從而體驗到需要更小的單位,同時體驗到標準比較物具有多樣性。另外兩個預設,便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過程,體現以生為本)

  (二)認識毫米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學生尺,仔細觀察一下,除了我們已經學過的厘米刻度線之外你還在尺子上發現了什么?

  師: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長是1毫米嗎?(預設: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師: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們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從0刻度線開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線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鉛筆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師這樣指一指。指給同桌看看。

  (3)師隨意指尺子上的一段問學生是不是1毫米。(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結論:尺子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你們感覺1毫米的長度怎么樣?(很小很小)

  師:是啊,1毫米的長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與學生尺上的1毫米進行比較,一樣長嗎?

  5.認識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線有什么特點?(為了看起來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線是稍微長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認識1毫米,促使學生體會到不論是尺子中的哪一個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單位都是一樣的,感悟到“標準”的意義。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為后面學習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技能打下基礎)

  7.知道1厘米=10毫米

  師: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請你數一數吧!

  師: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個1毫米嗎?請你在尺子上找一個1厘米數一數。(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看來1厘米=10毫米(板書)

  師:那到這里是幾毫米?(生匯報)(8毫米)

  追問:你怎么那么快看出來了?(預設:看1厘米刻度線;看5毫米刻度線)

  師:到這里呢?(預設:1厘米1毫米;11毫米)

  怎么有兩種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師:我們認識了毫米也認識了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嗎?(生活動)

  師:看來大家直接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有點難度。其實啊,我們身邊就有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我們來看看校牌。找一找,哪里的長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動)

  師:拿出校訊通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然后將校訊通抽出來。看看手指間的空隙,看看校訊通的厚度,這大約就是1毫米。閉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長。

  2.學具中找大約有1毫米長度的物品。(學具:1分硬幣、身份證、1角、5角、1元等)

  3.1分硬幣和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

  4.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學生舉例后,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圖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裝箱的規格)。體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還有更小的長度單位會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3個層次對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學生舉例毫米作單位的例子時,出示用毫米作單位的具體生活實際中的物品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長度比較段的物品,讓學生體驗到雖然毫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處也是非常大的,進行學習態度的教育)

  三、鞏固提升

  1.做一做1

  師:回形針和釘子有多長你知道嗎?(生練習)

  追問:你是怎么讀數的?(先看厘米的刻度,過了幾厘米就是幾厘米多,再看幾毫米就是幾毫米)

  有什么方法讀數更快嗎?(看5毫米的刻度線)

  2.量一量

  你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了嗎?

  測量這三條線段的長度嗎(用毫米做單位)

  3.練習五第1題。

  通過判斷、測量,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有一定的感知。

  4.練習五第2題。

  師:幾條線段圍起來就形成美麗的圖案。翻開書本第24頁,這里有1、2、3三個圖形

  請任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測量它每條邊長度,結果請用毫米作單位。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師:你覺得測量的時候哪些地方比較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

  5.測量書本厚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手中的學生尺再一次測量書本的寬和厚度(學生測量后匯報)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張紙是1毫米,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練習體現層次性,從觀察到實際測量再到應用,進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時應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測量的技能。)

  四、總結梳理

  1.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個長度單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將怎么自我介紹呢?

  2.我們已經學習的長度單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設計意圖:通過“假如你是毫米”,引領學生來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布置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估 量 毫米

  長 1厘米=10毫米

  寬 1c=10

  厚 1厘米1毫米=11毫米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學生對毫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教師運用正誤辨別、實物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

  課件、直尺一把。

  學生準備:

  一枚一角硬幣

  教學過程:

  一、故設障礙,導入新課

  1、填合適的單位

  一棵樹高6( ) 老師高1( )60( ) 橡皮長5( ) 一角硬幣厚2( )

  2、動手測量數學書長多少?

  測量很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建立表象

  1、認識毫米。

  (1)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和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3到刻度4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和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實物銀行卡和電話卡,告訴學生它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三、強化練習,觀念清晰

  1、教科書第3頁 “做一做”中的題目。

  2、算一算

  3、辯一辯

  4、改一改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28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3、在數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1米 1分米1厘米長紙條、米尺 學生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誰來說一說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班內交流

  可能會說一米幾十厘米,也可能會說一百幾十厘米 剛才大家在說身高的時候用到了哪兩個長度單位?

  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并回憶米和厘米的關系。在黑板上貼出1米和1厘米的紙條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談話,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喚起已有知識經驗。在黑板貼出1米和1厘米紙條,給學生更清楚的視覺印象】

  二、探索實踐

  (一)認識分米

  1、設疑引入 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旗桿高15()田字格的邊大約長1()文具盒寬大約1()班內交流 說一說怎樣填的 最后一題填什么呢?

  通過交流達成共識:填米和厘米都不合適,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呢?

  讓學生測量一下自己文具盒,說說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師顯示課件第2張文具盒測量圖

  師播放課件第3張明確:20厘米是2分米,10厘米是1分米。

  在學生尺上找一找1分米,班內交流,從幾到幾看誰找的多。師播放課件第4張:顯示直尺圖,10厘米是1分米

  師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告訴學生這根紙條的長就是1分米,在黑板上貼出來

  學生拿出老師課前發的1分米長紙條用學生尺量一量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在直尺上找10厘米是1分米,接著又測量1分米的紙條是10厘米,從不同角度來感受理解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2、認一認。

  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并指給同桌看。交流:從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還有其它的嗎? 鼓勵學生想出多種方法

  師播放課件第4張:顯示直尺圖,10厘米是1分米

  小結:不管從哪兒開始,只要滿10厘米就是1分米。

  3、比一比。

  (1)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再用直尺調整。

  (2)用“1分米”這把手尺估計課桌長邊的.長度,交流接近幾分米。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確,就可以用你的 小手來幫忙。

  4、找一找。

  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呢。同桌互相說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點評

  5、畫一畫

  在練習本上畫1條 1分米長的線段,畫完后同桌互相量一量 組織評價畫線段的情況 師播放課件第5張,小結畫法

  6、認識1米=10分米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米和分米又有什么關系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

  每個小組一把米尺討論后組織全班交流,明確:因為1米=100厘米,10厘米是1分米,100里面有10個10,所以1米=10分米。

  (2)同桌合作,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數,再次體會到1米=10分米。【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交流米和分米的關系,有利養成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二)認識毫米

  1、認識1毫米。

  (1)拿出學生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 交流數學書厚度,師播放課件第7張

  學生會覺得說法很多,需要認識一個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就能準確的表示出它們的厚度了 師板書毫米

  (2)設:關于毫米,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的想法有:①1毫米有多長?②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③生活中有哪些是用毫米作單位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先探討“1毫米”有多長,并請學生自學書P26。誰愿意當小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班內交流 師播放課件第8張,再次明確1毫米在哪能找到

  組織學生用鉛筆的筆尖在學生尺上指一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2、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1)厘米和毫米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自主探索

  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交流明確:1厘米=10毫米 師板書

  再次驗證:指著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大格數一數,1厘米里是不是都有10個1毫米。師播放課件第9張(2)認識5毫米線

  找一找1厘米中,哪根毫米刻度線比較特別?交流這根刻度線與其他有什么不同之處。

  組織交流它比較長,左右都是5毫米

  指出:從刻度0到這根刻度線就正好是5毫米,一般把這種較長的線叫做5毫米線。

  你還能找到這樣的5毫米線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5毫米線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年齡較小,在測量比較短的長度時,數刻度容易出錯,知道5毫米線后會比較容易一些】

  3、感知毫米。

  (1)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1角(新版)硬幣,另一只手慢慢地抽出硬幣。

  學生在操作中明確兩個手指之間的小縫隙就是1毫米。說說對1毫米的感受。閉目想象1毫米的長度。

  (2)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師播放課件第10、11張

  (3)動手測量10張紙的厚度,數學書和語文書的厚度

  (三)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

  師板書4個長度單位符號,并教學讀法

  三、課堂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師播放課件第14張

  橡皮和回行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班內交流 2、選擇合適的單位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師播放課件第15張,出現實物圖。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鐵釘長2()床長2()大米寬2()黃瓜長2()在書上獨立填寫,組織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每人拿出自己橡皮和鉛筆選擇合適的單位量一量 同位互相說說測量結果

  (3)舉出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在小組里說一說,量它們的長度或寬度、高度各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長度單位

  3、游戲:比比誰的眼光好 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判斷3條線段那條最長,哪條最短 小組交流 用直尺量一量驗證誰的判斷正確 師播放課件第16張

  四、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談話:小朋友,其實比毫米更小,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還有呢。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去查資料了解。

  教師介紹:陳瑞小學高級江蘇省東海縣山左口中心小學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4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統的學習,對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來的基礎上了解毫米產生的意義,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

  二、學習目標

  (一)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三)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訣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激趣

  猜猜老師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現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測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們的數學書用哪個作單位比較合適?

  2.估一估

  估計數學書的長大約是( )厘米,寬大約是( )厘米,厚大約是( )厘米,

  3.量一量

  數學書的長是( ),寬是( ),騠是( )。

  小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為了較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一毫米,

  (二)學海探秘

  1.匯報課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教師出示有關毫米的知識。

  2.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嗎?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4)觀察會員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3.認識1厘米=10毫米。

  (1)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一數。(出示視頻)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測量

  (1書本第22頁做一做。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橡皮擦長

  (2)教室的長約10( )

  (3)玻璃厚約5( )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2.我會算。

  8厘米=( )毫米40毫米=( )厘米

  10厘米=()毫米3厘米4毫米=( )毫米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估測、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較強,要注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交流等活動,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為學具(如粉筆、鉛筆、硬幣等),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培養估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四、教學準備

  課件,1分硬幣,磁卡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嗎?你能估測一下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嗎?

  2、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怎樣用手勢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長度?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厘米,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測老師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有長度單位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起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二)探究新知,認識毫米

  1、毫米產生的意義。

  (1)估一估。

  ①小組活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

  ②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③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量一量。

  ①小組活動: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并將測量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②匯報交流。

  ③教師課件演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方法,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

  小結: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較準確時,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師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讓學生在測量中理解和體會長度單位“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組合作的意識。

  2、合作探究,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①小組討論:關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嗎?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嗎?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較合適呢?

  ④1厘米里面有幾個1毫米呢?用筆尖指著數一數。

  課件演示1格1格地數,得出結論: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

  ⑤組織學生找不同的1厘米,數一數里面有幾個1毫米,從而驗證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劃1毫米的長度嗎?

  ②借助1分硬幣、磁卡等實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說一說,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時一般是用“毫米”作單位的?

  (4)用毫米作單位,再次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觀念。三個探究知識點的設立著眼于這一重點,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借助生活實物,幫助學生親身感受,進而抽象出1毫米的長度觀念。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2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擺放直尺及正確讀數。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五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1題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練習時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給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用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6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甜甜的夢》第一課,實際上是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是以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系起來。借助測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教材引導學生參與多種活動,把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使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長度概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對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同時學生初步學會了測量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實際測量活動中,經歷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尺子進行測量;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建立長度認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測量的愿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五、教具準備:

  常規: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長的紙條、一分硬幣 多媒體:課件

  六、學具準備:

  直尺、一分硬幣、紙條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

  師: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了測量物體的長度,現在我們來一起復習一下。(多媒體課件)

  1、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 )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和( )

  2、測量較長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

  3、1米=( )厘米 生:(看大屏幕說一說) 師:通過復習,你們掌握得還不錯。同學們下面我們大家一起再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長。

  生:(一起比劃1米和1厘米)

  師:(出示課件)誰能從尺子上找一找哪是1厘米?

  生1: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生2:從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生3:從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4:從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

  設計意圖:復習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同時感受1米和1厘米有多長。

  二、新授

  活動一:認識毫米

  師:拿出1分錢的硬幣,你能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不到1厘米。

  師:如何表示這不到1厘米的物體的長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再來認識的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它用字母mm表示。

  師板書:毫米 mm 師:(課件演示)同學們繼續觀察尺子,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你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個一個的小格。 師:尺子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師:你再來數一數1厘米之中間有多少毫米。一組數從刻度0到刻度1,二組數從刻度1到刻度2,三組數從刻度2到刻度3,看看你們數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生: (拿出尺子數)

  生1:10毫米。

  生2:10毫米。

  生3:10毫米。

  師:也就是說1厘米 = 10毫米

  師板書: 1厘米 = 10毫米

  師:現在同桌再來一起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這個硬幣的厚度大約1毫米 。

  師:看老師也測量了一下,(出示課件)它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你能借助這1分錢的硬幣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生演示

  師:看到用手勢表示出來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覺?

  生:1毫米特別的短。

  師:現在我們學習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后就能更準確的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下面我們看大屏幕,這根曲別針多長?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2之間占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曲別針長1厘米8毫米,也就是18毫米。

  師:這根鐵釘長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2是20毫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占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鐵釘長( 28 )毫米。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個長度單位了,它們是毫米、厘米、米,我們再一起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1厘米和1毫米有多長。 生用手來比劃。

  設計意圖:以不到1厘米長的1分錢的硬幣的厚度,引入毫米的認識,創設問題情境發現以前知識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在測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長,認識毫米和厘米之間關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活動二:認識分米

  師:現在拿出老師發的紙條,同桌一起測量一下它有多長。

  生: 10厘米

  師:其實10厘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們這節課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師板書:分米 dm)

  師: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長呢?

  生:1分米就是10厘米

  (師板書:1分米= 10厘米 )

  師: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

  師:(課件展示)這是一把1米長的米尺,這個藍色部分是1分米,讓我們1分米1分米的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師:對,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就是1米=10分米(板書)快在小組內說一說并記住它們的關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板書:1米 =10分米

  師:請看黑板,我們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毫米、分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板書)

  師:加上我們原來所學的米和厘米,他們都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叫做長度單位。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一下嗎?現在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邊說,其余同學用手勢表示)

  師:我們以后在測量物體時,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呢?(生說)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4個長度單位了,這有一本書測量后忘記了寫單位,你來給它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展示)

  生:這本書長2( 分米 )寬14( 厘米 )

  設計意圖:在動手的測量1分米的紙條時,進而認識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并知道1分米=10厘米。通過觀察米尺,找出分米與米之間的關系(1米 =10分米)以及用字母表示分米。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智慧大闖關:

  設計意圖:不斷提升難度來綜合診斷對長度單位的感知。

  四、本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還有哪些收獲?

  生:認識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了解學生的收獲,反饋教學的所得。

  板書設計: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7

  課題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單元第2頁《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作者及工作單位

  洛南縣石坡鎮桑坪小學李萍

  教材分析

  《 測量——分米、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單元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呈現學習內容,通過一系列與數學有關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體驗實踐、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與交流合作,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學生應用意識,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

  學情分析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著“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并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認識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2、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提問:你們都學過那些長度單位?

  學生:米和厘米

  2、關于米和厘米你們都了解那些知識呢?

  3、你能用手比劃1米、1厘米大約有多長?

  二、探究新知:除了這些長度單位,你們還知道其它長度單位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新的長度單位。

  (一)分米的認識: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長度:

  (1)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長度為1分米的吸管。請大家估計一下這根塑料管有多長?

  (2)那么大家估計的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讓我們一齊動手來驗證一下。

  2、體驗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

  (1)通過我們剛才的活動,你們發現了什么?我們測量的是同樣長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為10厘米,也可以表示為1分米,那么就請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關系呢?

  板書:板書:1分米=10厘米

  (2)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分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那么誰能推算出“米與分米”之間的關系呢?

  板書:1米=10分米

  (3)體驗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認識:

  (1)體驗毫米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板書:毫米)

  師:經過大家的總結才知道,我們可以使用這么的方法對長度單位進行研究。現在我們就利用自己剛才學到的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合作一起來研究關于毫米的知識好不好。

  (2)用硬幣體驗一毫米的長度:

  (3)總結歸納:1厘米=10毫米

  (4)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單位?

  三、總結

  1、提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2、再次用手比劃4個長度單位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1、同座之間互量從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長?

  2、課本第四頁“做一做”的習題。

  3、完成游戲:請四名學生戴好師提前做好的頭飾,分別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再說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6-23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1-07

數學《67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3

數學《線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4篇)05-05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優秀02-28

小學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1-07

數學教學設計:《平均數的再認識》04-10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人教版12-27

數學《6和7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4篇)10-17

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6篇)09-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阳谷县| 高州市| 宁晋县| 枝江市| 盈江县| 丰台区| 仙居县| 防城港市| 麻江县| 怀仁县| 甘泉县| 千阳县| 平顺县| 巨鹿县| 湟中县| 贡山| 阿克陶县| 怀柔区| 巴马| 格尔木市| 会东县| 丰都县| 岳阳市| 泰和县| 扎鲁特旗| 汾西县| 定边县| 伊川县| 东台市| 鹿泉市| 塔河县| 奎屯市| 侯马市| 桂东县| 毕节市| 静宁县| 南漳县| 博客| 宜川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