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萬重山漫想教學設計
【課 型】講讀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教育學生牢固樹立首創精神,在現代化建設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2.學習課文在行文上善于聯想、思路開闊的特點。
3.體會文中哲理性極強的議論語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
【教學重點】 課文的思路
【教學難點】 課文的結構特點
【教學設想】 [課前準備]墻報上開辟“三峽園地”,介紹三峽風光、三峽工程以及有關三峽的詩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由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導入,“輕舟已過萬重山”說明船過三峽時速度之快。 課題“過萬重山(長江三峽)漫想”,“漫想”指沒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隨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訴我們文章的組材方式。“過”體現的是空間,線索;“漫想”反映的是時間,組材。
人們一旦面對奇景,驚嘆之余,總喜歡追根溯源,遙想當年。這是很自然的聯想。看長城,會想秦始皇時代人們是怎么造長城的。同樣,過三峽,也會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豐富奇幻,思路的活潑開闊,是與一個人的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劉征(原名:劉國正,是當代著名的詩人、作家和教育家、中華詩詞學會的副會長、全國中語會名譽理事長)的想象是依據歷史知識的推理,有根有據地想象的。我們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是思路開闊的重要條件。
二、學生快速閱讀,作記號
三、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課文
1.問:漫想的起點在何處?終點又在何處?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開始漫想的?
起點——夔門;終點——船過三峽。
帶著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過三峽時面對奇景感慨之極,頭腦出現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頭。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景生情”。寫景部分請同學朗讀(第2節)
2.面對的是怎樣的“奇景”?投影填空:
“萬重山”之景的觀感:狂暴的江流,連綿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處伸出幾道光束所營造的神氣境界。
作者在這里用了多種修辭以突出過萬重山的觀感。而這觀感更詳盡的則來自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請看投影:
三峽各自特點總特點
瞿塘峽(夔峽)雄、奇風光神奇
雄偉壯美
巫峽秀、奇
西陵峽(巴峽)灘多特險充滿險情
3.齊聲朗讀寫景部分,體會想像一下這雄、奇、險的萬重山。
四、分析課文
1.找出課文中說明作者產生聯想的句子(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作者“一個古怪的念頭”緣何跳出來?熟讀第二段后再反復思考和體味。
②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從而引發了一場上下幾千年的“漫想”。1-3節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話題就此打開,遐想展翅飛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
2.作者的思路沿著“歷史——現實——未來”這樣一條線索展開的。
提出了“天問”式的疑問☆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
在這個總題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這個人的存在而不著眼于落實到具體的某個人,然后宕開一筆,延展開去,尋找一連串問題的答案:
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比春秋戰國時期“自然還要早一些”。
那個時候,穿過三峽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獨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個?——絕然不是第一個;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許多個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險者……
他站立在獨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時候會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過一連串的設問,在他的想象里為我們塑造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輝形象。這個人敢為人先,不怕危險,不顧旁人的譏笑和阻攔,毫不含糊地登上獨木船,面帶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過三峽的力量就來源于那個“只是……”的想法。這是一種樸素而又偉大的思想,是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對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刻畫之后,又將他漫想的觸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鑿開三峽、洋洋東去的江水發問:可曾想到后來竟會變成“人的胯下坐騎么”?從而反襯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偉力。
由此,作者進一步聯想到另外一些“第一個人”:
①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個騎上馬背的人。
⑤新長征中“無量數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筆下的“三峽”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代表著人類已經跨越和將要跨越的各個領域的高峰;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也成為一個象征——代表著人類創造歷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難以數計的.這樣的人,構成了歷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為從“實在的三峽跳到了抽象的“三峽”,意境由此而開闊、深邃。
3.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風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在建設現代化的事業中,我們需要的正是那種敢于第一個穿過“三峽”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結尾作者為什么能感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2.文章從“艱險”到“喜悅”,包含著一個什么哲理?
六、繼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最后兩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運用記敘和抒情的筆觸,描繪出萬重山過后那種寬闊、平靜、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瀉千里,天空開闊,地面平曠,沙鷗在自由飛翔。這景象,與文章開頭所描寫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測既是鮮明對照,又構成前后呼應。只有在這個時刻,在穿過三峽之后,才能真正體味到成功的喜悅。
☆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作者在事業上有首創者甘苦的體驗,面對三峽,他能想像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開拓通道的勝利喜悅。至于今日暢游三峽的喜悅又是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悅,而這種喜悅正是他給后人創造的幸福。因為,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偉業,畢竟是古人說無法想象的。毛澤東還想象著“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何況幾千年的人們。這樣寫,既顯示了今人與古人的相通,又顯示了今人對古人的超越,既顯示了繼承,又顯示了發展。
2.文章從“艱險”到“喜悅”,包含著一個什么哲理? 闖過艱險的征途就有勝利的喜悅。
七、結束語
同學們,原本帶有神秘與幻想之感的21世紀已充滿競爭氣息地站在我們面前,面對這樣一個世界,你在“一課一得”中能對“三峽精神”寫點新的注腳嗎?讓我們拿起新的武器——科學技術去穿越更多的“三峽”!
八、課后比較本文和《長江三峽》在寫作方面的異同。
①內容 ②表達方式 ③語言特點
詞句賞析
1.船出了夔門忽然落進……變得狂暴了。
忽然,寫出感情變化之大;落進,寫出水勢落差之大。
后兩句則從感覺上寫出河面變得窄小,水流變得洶涌。
2.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第一個,是的,……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設問——回答,字里行間演繹著的是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的軌跡,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嚴肅的探索精神。
八、總結
1.體會三峽的像征意義:三峽風光神奇、雄偉壯美,但卻充滿了風險,今天的“新長征”猶如穿越三峽,行程是艱險的,但我們應該有敢于沖越險阻,向著既定目標執著 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峽漫想,謳歌了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在新的征程中發揚首創精神,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2.本文由景生發聯想,感悟哲理,融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敘議結合是本文的鮮明特點。 本文有許多語段由問句組成,反映了作者對人生思索的認真程度。由現實引出“設想”,而“設想”又緊扣現實,文章神思飛越,卻又顯得實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業
1.朗讀第八至末尾幾段,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當堂完成【思考和練習】三
3.作文:首創者的艱險與喜悅——讀《過》有感
(寫作啟示:聯想;文化底蘊——崔永元主持實話實說,閱讀上千本書。
【過萬重山漫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船過三峽》教學設計03-04
《擺一擺,想一想》教學設計07-28
《怎么過“六一”兒童節》教學設計2篇03-03
內蒙古戲曲漫瀚劇01-01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乘法》教學設計04-01
必備教學設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