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
篇一: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炭”一個生字,會寫“紫、炭“2個生字,結合課文理解”破曉、微細、漂橫、流螢“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想象力,自主發現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學背景分析:
1.感受“四時情趣“的不同,學習作者的表達順序。
2.體會想象的妙用。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課題)
一.教學策略
1.回顧一下文中的“四時“是什么意思?
2.本文并沒有壯觀浩大、強烈動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細物微景,清淡物象,讓我們帶著想象的翅膀來更好的體會這四季的情趣。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快速默讀,找出“四時”藏在課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請同學們找
出并畫下來,讀出每句話。
2.(多媒體展示四句話)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時候?
4.把四個句子連在一起看,這四個句子構成了什么句式?
5.全文是按什么順序額描寫的?
6.回顧一下四個清晰的段落。
7.結合課文解釋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看看課文時如何來寫四時的情趣的.?
三、精讀品悟
(一)首先我們來看看當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樣的?
1.輕聲讀描寫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寫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畫一畫,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學生匯報,師板書:秋天 傍晚 :烏鴉歸巢,大雁南飛,風響蟲鳴
師:(1)(多媒體展示烏鴉歸巢的畫面)我們如果把烏鴉歸巢擬人化可以怎么說呢?
(2)大雁變得越來越小可以用幾何中的變化來形容一下 ,是由什么變化成什么?
(3)寂靜的夜里有了這些風響蟲鳴,像是他們在做什么呢?
3.再讀課文,看看哪些詞或句子能體現出情趣。(生匯報)同時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這樣的情趣。
4.(多媒體出示這一段落,伴樂朗讀)再出聲讀一讀,不同形式
的讀,去深刻的體會這里面的情趣。
(二)總結學法:師生共同回顧第三自然段的學法進行總結: 讀、找、品、誦
(三)自學
師:運用這種學法小組交流學習其他三個季節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詞、句能體現出情趣,找一找,畫下了。
1.生匯報第一自然段:春 破曉 :漂橫的紫色云(板書)
師:(1)(多媒體展示破曉的畫面)文中都出現了哪些色彩?這些色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早晨?
(2)哪個詞最能體現出云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讀,想象畫面的情趣所在(多媒體出示這一段落,伴樂朗讀)
2.生匯報第二自然段:夏 夜里 :流螢(板書)
師:(1)(多媒體出示流螢的畫面 )在這樣黑夜里,閃閃發光的螢火蟲,想象一下這些螢火蟲像什么?用一些形象的詞來比喻一下。
(2)哪個詞最能體現出流螢是有趣的?用你的體會去讀讀這句話。
3.生匯報第三自然段:冬 早晨:生火送炭
師:在這樣寒冷的冬天里人們忙碌著,還會寒冷了嗎?會變得怎么樣呢?想象一下人們在分炭時會有什么交流呢?
(多媒體出示此段,伴樂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這寒冷的
冬天了的那份溫暖的情趣。
四、回讀賞析
欣賞過這些清淡,細小的畫面后,再通讀課文,你發現“四時”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嗎?
五、續讀升華
下面我們看看在我們的古代人是怎樣用詩句描寫四季的?大屏幕展示。
春 曉 [唐.孟浩然]暮江吟 白居易
春 眠 不 覺 曉,一道殘陽鋪水中,
處 處 聞 啼 鳥。半江瑟瑟半江紅。
夜 來 風 雨 聲, 可憐九月初三夜,
花 落 知 多 少。 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辛棄疾岑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北風卷地白草折,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胡天八月即飛雪。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忽如一夜春風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千樹萬樹梨花開。
板書設計:
四時的情趣
時春天 破曉:漂橫的紫色云
間夏天 夜里:流螢
順秋天 傍晚:烏鴉歸巢,大雁南飛,風響蟲鳴 序冬天 早晨:生火送炭
教學反思: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覺學生們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基礎知識,在挑戰困難,增強自信心與創造能力等方面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在初級階段,學生處于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初步狀態,對于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征,開設的計算機課就以指法練習、輔助。
篇二: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教學設計
作業題目:
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經過一段時間的研修和教學實踐,相信您在信息技術
應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獲。
請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上一節課,并
將這一節課錄制成課堂實錄視頻(若沒有拍攝設備,可用文字記錄),課后根據實踐情況,再次修訂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并完成教學實踐反思;將修訂后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終稿)、教學課件(終稿)和課堂實錄作為信息技術應用成果資源包提交至平臺。
溫馨提示:根據教育部對本項目的要求,切實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提升。課堂實錄能真實的反映“教學實踐”,請盡量提交視頻格式的課堂實錄或課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業時將優先考慮視頻格式的作業為優秀作業。
作業要求:
1.信息技術應用成果資源包,至少包括三個作品:教學設計(含實踐反思)、教學課件(PPT)和課堂實錄。
2.作品內容要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設計請參照模板要求填寫;教學課
件需保證能正常播放查看;課堂實錄以視頻格式為主,若沒有拍攝設備也可以提交文字記錄。
3.所有作品必須原創,做真實的自己,如出現雷同,視為無效。
4.以附件形式統一提交成果資源包。(注:由于資源包上傳需要一定時間,請確保其上傳成功后,再點擊“提交”按鈕)
【《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應用教學設計04-04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設計05-09
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03-02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總結04-29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用探究05-05
計算機網絡基礎在教學實例設計及其應用05-04
改進應用寫作教學論文05-09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