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以及出塞的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運用聯想和想象,深入詩歌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難點:目標3及背誦、默寫
學習方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學習目標:
1.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誦邊塞風光的(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有敘述邊關戰事的(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有借以傾訴思鄉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漁家傲》,更有暢談從軍壯志抒發愛國之情的(如陸游的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那么我們今天來看一看這兩首詩歌又是從哪方面來反映戰爭的'?
2.學習學習目標
二、交流資料 1.樂府詩:樂府,原是古代掌握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規模較大。后來將其演唱的詩歌稱為樂府詩。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歌大意(第一次先學后教)
1.誦讀
自學指導:①請同學們大聲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②結合注釋理解詩意。6分鐘后檢測
2.檢查
(1)指名讀詩
(2)理解詩意
詩歌大意:
《十五從軍征》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襤褸、鬢發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經是那么熟悉,而今卻家破人亡的,絕望地望著東方……這首詩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四、討論探究(第二次先學后教)
1.自學指導
(1)請同學有感情地讀出自己所喜歡的詩句,及喜歡的理由。
(2)詩歌是怎樣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的?
(3)你是怎樣看待戰爭的?
自學5分鐘,然后小組討論
2.小結
五、當堂訓練 背誦默寫
六、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推薦閱讀
王昌齡——從軍行(一、二)
王翰——涼州詞
板書: 十五從軍征
兵役的殘酷
無限的凄涼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不盡的悲哀
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2.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目標2及背誦、默寫
學習方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學習目標 、出示詩歌,讀詩(第一次先學后教) 自學指導:自由讀,邊讀邊注解。
二、破題而入,簡析背景,(第二次先學后教)
1.讀詩題
(1)告訴大家,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2)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第三次先學后教)
1.自學指導
讀詩,注意思考: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歌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5)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2.反饋,指導
3.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四、閱讀思考拓展升華 1.自學指導:
默讀詩歌,思考:
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
2.反饋,引導
五、當堂訓練 背誦默寫
六、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談對戰爭的看法,也可以寫對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寫一個調查匈漢戰爭的論文
板書設計: 出塞
十五從軍征——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出塞——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
【十五從軍征以及出塞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4篇)04-22
公積金的貸款查征信04-07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大寒的意思以及特征12-10
《背影》的教學設計范文04-09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