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或國際本位貨幣的國際貨幣制度。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度,它大約形成于1880年末,19世紀70年代,歐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國家先后在國內實行了金本位制,國際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際金本位制度,歡迎大家分享。
貨幣制度基礎
黃金充當了國際貨幣,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國際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都實行金鑄幣本位制的基礎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以及黃金自由進出口。由于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黃金含量就能始終保持一致,金幣的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就能夠穩定地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由于黃金可以自由進出口,就能夠保持本幣匯率的穩定。所以一般認為,金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
雖然國際金本位制度的基礎是黃金,但是實際上當時英鎊代替黃金執行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英鎊的持有人可以隨時向英格蘭銀行兌換黃金,而且使用英鎊比使用黃金有許多方便和優越的地方。當時英國依靠它的“世界工廠”的經濟大國地位和“日不落國”的殖民統治政治大國地位,以及在貿易、海運、海上保險、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使英鎊成為全世界廣泛使用的貨幣;使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大多數商品以英鎊計 價,國際結算中90%是使用英鎊,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儲備是英鎊而不是黃金。在倫敦開設英鎊賬戶,可以獲得利息,而儲存黃金則非但沒有利息,還要付出保管費用,持有英鎊比持有黃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圖,所以有的西方經濟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金本位制度稱作英鎊本位制度。
含金量比例
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因為金鑄幣本位條件下金幣的自由交換、自由鑄造和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將保證使外匯市場上匯率的波動維持在由金平價和黃金運輸費用所決定的黃金輸送點以內。實際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貨幣的匯率平價自1880—1914年間,35年內一直沒發生變動,從未升值或貶值。所以國際金本位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這是個重要的特點。
自動調節
國際金本位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機制。即英國經濟學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為了讓國際金本位發揮作用,特別是發揮自動調節的作用,各國必須遵守三項原則:一是要把本國貨幣與一定數量的黃金固定下來,并隨時可以兌換黃金;二是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與輸入,各國金融當局應隨時按官方比價無限制地買賣黃金和外匯,三是中央銀行或其他貨幣機構發行鈔票必須有一定的黃金準備。這樣國內貨幣供給將因黃金流入而增加,因黃金流出而減少。
發展
后來,新古典學派又對金本位的自動調節過程作了一點補充,它強調了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對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將加速國際收支均衡化的過程。首先,當一國國際收支赤字造成匯率下跌時,外匯投機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只能在黃金輸送點之間波動,而黃金的流出最終將使國際收支和匯率恢復均衡,匯率下跌只是暫時現象,不久就會回升。因此大量外匯投機性短期資金就會流向該國。其次,當國際收支赤字引起匯率下跌時,進出口貿易商也預測到匯率不久將回升,于是本國進口商將盡量推遲購買外匯對外付款,而國外出口商則傾向于盡量提前付款,這也引起短期資金的流入。再次,國際收支赤字引起黃金外流后,國內貨幣信用收縮,因而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大量短期套利資金也會流向該國。這樣各方面短期資金的流入將加速赤字國收支恢復平衡。根據新古典學派的理論:貿易盈余的國家必然出現黃金流入,國內貨幣供應增加,收入和價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同時金融市場利率下降,資金外流。與此相反,貿易赤字國家必然出現黃金流出,國內貨幣供應量減少,收入和價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同時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流入。總之,休漠的“價格 —鑄幣流動機制”僅以貨幣數量論作為依據,而新古典學派則看到了資本流動對國際收支調節的影響,比休漠前進了一步。
【國際金本位制度】相關文章:
國際商務就業前景02-19
國際借款合同范例02-26
國際老人節10-02
國際象棋簡歷封面12-22
國際商務專業就業前景02-15
國際經濟求職簡歷12-05
國際商務專業求職簡歷05-13
國際貨代實習心得11-12
中軟國際見習報告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