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透析
定位“搖擺”數年后,政策性銀行的改革“破題”。4月12日消息顯示,國務院批復同意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的改革方案。
此次“頂層設計”方案明確的是,三家銀行均不再進行商業化改革。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根據三家銀行業務領域和實踐經驗的不同,提出了差異化的改革方案。
根據官方表述,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仍是堅定“政策性銀行”定位,其中農發行改革“要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進出口銀行改革“要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而國開行定位于“開發性金融機構”,與其他兩家不同的是“市場運作、保本微利”。
改革再出發: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并立
這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于1994年,在為“兩基一支”(基礎設施、基礎建設、支柱產業)建設、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糧棉油收購等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實體企業“走出去”,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政策性銀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產物,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框架,而之后業務重心的變化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
而此前,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卻一直并未在改革中有實質進展。4月13日,進出口銀行表示,該行董事長胡曉煉當日主持召開了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全力落實好改革方案。為此,該行還專門成立改革工作辦公室,胡曉煉任主任,行長劉連舸任副主任,全面統籌、規劃、協調、組織和推進改革工作。
胡曉煉表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住“一帶一路”等戰略帶來的重大業務發展機遇,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快業務創新發展。
政策性與經營性的邊界
在農發行的改革方案批復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施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明確責任和風險補償機制”。對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的要求也是“合理界定業務范圍”
厘清政策性銀行業務的邊界至關重要。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政策性銀行的狀況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商業性業務也做,政策性業務也做。而且兩類業務邊界不清,混合經營,混合核算,造成政策性銀行定位不清,決策機制、考評機制都不完善。
謝平還直言,由于政策性銀行監管辦法的.缺失,存在著監管的失靈和失效。“政策性銀行本身在監管方面也可以套利,我虧了算政策性業務,我賺了可以算商業性業務。”
對于某些并不一定盈利的政策性業務,國務院表示要“明確風險補償機制”。賈康認為,政府應以合理形式適當補償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開展低收益或高風險的政策性業務時產生的虧損。但利益補償機制并不是讓政策性金融機構躺在財政身上,由財政兜底經營風險。
他認為,政策性貸款的發放者、使用者以及作為其發放后盾的財政,應當以一定形式實行風險共擔;政策性信用擔保的擔保機構、受益企業、所涉商業銀行和財政之間,同樣應是風險共擔的,這樣才能減少“道德風險”,使政策性金融體系長久運行。
與商業銀行相比,政策性銀行過去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沒有明確標準。本次國務院對三家改革方案中的批復明確提出,進出口銀行和農發行要確立“以資本充足率約束機制”,已經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國開行要“明確資金來源支持政策,合理補充資本金,強化資本約束機制”。
http://www.shddsc.com/【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透析】相關文章:
酒后性格透析人性02-21
透析十大中考失敗的典型問題04-22
醫院感染血液透析專項督導自查報告范文04-20
30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6地啟動改革03-20
殯葬改革宣傳標語11-19
戶籍改革方案出臺02-19
教育改革教師心得04-29
教師工資改革制度03-27
戶籍改革方案出臺 浙江02-19
天津戶籍改革方案出臺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