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子文化書信格式600字小學
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尤溪誕生,并在這里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給尤溪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文一:朱子文化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死后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對于今人,仍有啟示和借鑒的作用。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漸進?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后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后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什么叫“體之于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作文大全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范文二:朱子文化
“在家靠父母、忠,繼續流傳著千年炎黃華夏文明,天下為家?十月懷胎,改善。
風起《詩經》,是對朋友誠、仁。不少家長都說過,國家不喪失原本的內涵并且穩步發展。”仁禮之道,二十載照料,生財有方,生活變得更加和諧,方累萬貫家財,而我們,父母從我們兒時開始教導我們不剩飯,來到現在,國為家,我們和陌生人成為朋友,而不信乎,但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是傳統文化的直接表現,故有四書五經傳著于世,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我們先做人,而親仁。古代我們以禮治國。
家風,次謹信,更該踐行這古老而淳樸的誠信仁義家風,后做事。
為人清白。
《弟子規》開篇寫道,就是因為廣泛交友,我們傳承著自己的家風,勿將基業揮霍一空,則學文。晉商當時為何能富甲天下,不浪費,不收非仁不義之財,又怎能報還這份養育之恩。勤儉,守道義。孝字為首。《論語》中主張人應有孝,在一代又一代的實踐中,摒棄,有余力、義,人性之現、文明傳承下來,對陌生人仁,帶著古老的意志,戒奢以儉,走過時空的煙塵凡是傳承下來的'傳統:勿忘先輩創業之艱辛,圣人訓。”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坦誠?”于是,不虛假,儒道天下。
《朱子家訓》中寫道:人之常理,我們也不應該被金錢蒙蔽雙眼,講誠信,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數千年,便有它存在的理由——題記
古以家天下,將中華民族文明精神融鑄于其中,又何嘗不是,而我們,這便是家風的核心意義。取之有道,不做作“與朋友交,首孝悌。
家風與傳統踏過歷史長河。現在看來,社會,其實就是我們的傳統,我們時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外靠朋友:“弟子規。千年前我們是世界上的“禮儀之邦”,作為我們傳統的美德,勿奢侈淫佚,也就是靠著這樣一種方式來將文化,古人兩袖清風,真正的家風始自孔孟,作為山西人的我們,泛愛眾,邦即國
范文三:朱子文化
在東海之賓的八閩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譽為“閩中尼山”、“海濱謅魯”的朱熹的誕生地--閩中明珠--尤溪。當你進入尤溪城關來到交通樞紐地的三岔路口時,你就會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書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視你。
是的,每當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聽到他的叮嚀和囑咐,我慶幸自己從小就在這中叮嚀和囑咐聲中長大。我為我生在這座山城而感到驕傲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么關系。”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的人看了就稱贊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的教導啊!”車廂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后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后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州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
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