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年8月15日中秋節微信文章
【如果蘇軾在中秋用了微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這里不妨模擬下兩人微信的對話場景。(蘇軾微信ID:子瞻;蘇轍微信ID:子由)
子由:今天的月亮好圓,哥你看到沒?
子瞻:恩。天涯共此時啊。吃月餅了?
子由:在吃呢,五仁餡的,好吃得很。你在干嘛?
子瞻:有點郁悶,喝點酒,澆澆愁。
子由:今天過節,別想工作上的事了。
子瞻:怎么能不想,今天調這里,明天調那里。現在這地方又偏僻……
子由:哥你接下視頻,看你是不是瘦了。
(視頻中……)
子瞻:看到我鬢角的白頭發沒?
子由:隱約能看到。你也不要思慮過多,要保重身體。
子瞻:恩。我也有鍛煉。看你精神這么好,我就放心多了。
子由:哥,你喝多了,臉都紅了。
子瞻:我沒醉,還能喝。
子由:注意身體,早點睡。
【中秋為什么要送禮】
中國是聞名于世的禮儀之邦,送禮之風自古有之,時至今日,中秋送禮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指定動作之一。但是發展下來,送禮的觀念漸漸發展成定勢,親友同事之間不外乎就送送月餅和水果,有的就送送茶煙之類的。其實有很多時候,大家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中秋送禮除了聯絡彼此感情以外,是否可以為家人送上一份特別有心意的禮物?即使不是很貴重,但是關鍵在于心意無價。
中秋送禮的由來
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動。但作為一個節日,中秋節盛行于唐朝,至明清時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主要節日之一。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已經很多。《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制作面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里賣的月餅,多用果類做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里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秋之所以受到重視,科舉考試被認為功不可沒。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每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農歷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因此,每到中秋,必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而送禮物給當年高中者也成為慶賀的形式之一,因此,中秋送禮正好順應了當時的潮流。可以說,不管是送面餅還是其他東西,大家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愿。
現代版中秋禮尚往來
月餅固然是中秋節的主要載體,但在商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選擇也多了。最早體現在月餅身上的變化,就是豪奢的商業包裝,細心的人可以發現,月餅的外殼由紙盒、鐵盒一路升級到紅木盒甚至水晶盒,而且還被人為地配上了一幫侍從———搭售的禮品。只是很多人都以為這種天價月餅,并不代表純粹的傳統中秋文化。
現在很多人將中秋送禮的概念定位在以情義為重,譬如是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家人,簡單地吃飯、喝茶、賞月,一家人圍坐著聊聊天,說說貼心話,禮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家人感受到一份貼心的關懷和情義,那才是過節的最簡單含義
【8月15日中秋節微信文章】相關文章:
中秋節微信說說11-24
農歷8月15日中秋節心情說說09-22
如何把微信文章保存到電腦08-06
2023年9月15日中秋節心情說說10-11
8月15日中秋節賞月的作文(精選26篇)09-14
傳統節日中秋節月餅文化09-07
中秋節習俗文章(精選34篇)09-08
2017中秋節微信留言08-07
中秋節微信句子(精選50句)05-22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活動方案(精選12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