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查報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它與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新發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最終目標是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查報告篇【一】
銀監會網站發布消息稱,年初以來,銀監會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研究確定了銀行業監管工作的總體方向和重點領域。一方面,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大力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按照“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要求,加強銀行業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在引導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銀監會印發了《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工作任務,要求銀行業大力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同時,就推進銀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優化外部環境,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措施。
銀監會還積極指導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督促大中型商業銀行構建科學的治理機制和組織架構,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按照國務院批準的工作方案,普惠金融事業部將在綜合服務、統計核算、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建立專門機制,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
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銀監會認真做好監管制度漏洞的排查,參照國際標準,加快彌補監管制度短板,堅決治理市場亂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防范風險積聚傳染,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前期,銀監會已出臺了相應的監管制度與要求,對有關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加強監管是為了規范銀行業經營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防范和消除風險隱患,有利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利于銀行業和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撥備覆蓋率為178.8%,資本充足率為13.3%。目前,銀行業和整個金融體系一樣,運行總體平穩,風險完全可控。
在政策制定和監管安排方面,注意把握四個原則。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銀行業存在的主要風險和突出問題,重點規范銀行業經營行為和市場秩序,防范、處置和化解風險,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堅持標本兼治,既督促銀行業對標監管標準,規范經營行為;又立足長遠,引導銀行業轉變經營理念,強化合規意識,健全風險治理。三是堅持統籌兼顧,既強調對銀行業有效監管,也關注監管措施的全局影響,切實防止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有效維護金融業穩定。四是堅持疏堵并舉,采取開正門、堵旁門的方式,促進各類金融市場體系健康發展,在保持銀行業資金供應穩步增長的同時,不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在監管政策的實施上,銀監會在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監管思路和方向,開展監管行動的同時,也充分考慮銀行業風險實際,科學把握力度和節奏,穩妥有序推進。一是有計劃實施。做好工作步調和時間安排的統籌協調,為各項工作落實時限設置一定間隔,實行錯峰推進。二是分步驟推進。工作設定自查、督查和整改等環節,以自查摸清底數,以督查確保真實,以整改促進規范。三是合理安排過渡。自查督查和規范整改工作之間安排4至6個月的緩沖期,為銀行實現合規達標預留時間。監管部門還將根據不同銀行的實際情況,靈活確定整改時限要求。四是實行新老劃斷。對新增業務,嚴格按照監管標準進行規范;對存量業務,允許其存續到期實現自然消化;對高風險業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應對預案。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防范銀行業風險是銀監會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監管、治理亂象,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對于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提升經濟金融活力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銀監會將在摸清風險底數的基礎上,分類制定風險處置預案,有序化解風險。并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筑牢風險防控堤壩,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查報告篇【二】
近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發布了《中國人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告》,這是保險行業第一份關于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項報告。
報告從豐富產品供給、優化保險服務、創新社會管理、參與養老健康產業、強化資金支持、提升基礎管理等六個方面展現了中國人壽在服務社會全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成果,為服務好國家和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提升風險保障能力
2016年,公司保險供給總量快速擴大,保險產品供給體系不斷豐富,風險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上半年,境內壽險業務累計新增承保11.38億人次,有效保險金額177.76萬億元,賠付支出1250.58億元;財險業務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9.88萬億元,賠款金額達到126.59億元。
1、積極開展養老、健康保障產品創新。
為滿足“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客戶日益增長的養老和健康保障需求,陸續開發推出28款年金保險產品、21款養老金保障產品和142款健康產品,產品線不斷充實,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積極服務和支持“三農”,開展農業保險產品創新。
積極試點推出了燕麥、蕎麥、獼猴桃種植及羊養殖保險等特色產品,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保障;試點開展生豬價格指數、農作物氣象指數保險;積極開發和完善農房保險、農機保險、農業基礎設施保險等產品體系。
3、適應技術進步和互聯互通,積極開展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
在“+互聯網”和“互聯網+”兩端同時發力,有效滿足互聯網客戶個性化保險需求。
優化保險服務供給,改善客戶服務體驗
1、不斷加強資源整合,提升一站式服務能力。
全面建設并不斷優化電子商務平臺,深入推進綜合銷售;創新獲客方式和支付模式;全面推進大數據戰略。
2、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簡化客戶理賠手續,推廣理賠直付;建立通賠全流程授權機制,縮短理賠時效;升級服務承諾,提升客戶體驗。
3、不斷改進服務手段,增強服務便捷性。
推出“e寶賬”、“金e保”、互聯網智能理賠等服務平臺,實現自助服務功能。上半年,壽險業務新單15日送達率為96.27%,保全作業平均時效為1.01天,理賠平均處理時效1.58天,理賠5日結案率達到98.58%,獲賠率達99%以上;財險業務車險和非車險平均案件理賠時效分別為29.11天和73天。
創新參與社會管理,助推政府職能轉化
1、積極做好大病保險及新農合經辦工作,助力政府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繼基本醫保經辦典型模式后,又形成江門模式、江蘇省內轉診、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一體化管理等新的經營服務模式。截至上半年底,累計承辦200多個城鄉大病保險項目,覆蓋近4億人,累計支付賠款400多萬人次、100多億元;在23個省開展300余項醫療經辦業務,服務6000多萬人。
2、積極開展政策性保險業務,助力政府做好風險管理。
在壽險方面,為2000萬老齡人口提供老齡保險;為超過1300萬家庭提供計生意外傷害險,保額達5000多萬億元;為9000萬人提供小額保險,保額1.34萬億元。農險業務方面,累計承保506.7萬戶次,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額1537億元。責任保險方面,著力推進校方責任險、醫療責任險、食品安全責任險等保險。巨災保險方面,積極參與各地巨災保險試點,在多地相繼開展相關業務。
3、積極解決好扶貧與社會人群就業問題,有效增強社會托底水平。
作為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的中央企業,中國人壽積極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投入資金、捐贈物資、選派干部,直接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發揮保險優勢,加深保險扶貧深度和廣度。其中,寧夏分公司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壽險“脫貧保”服務,甘肅分公司針對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及孤兒研發并推廣“兩保一孤”專屬產品,實現了對精準人群的精準保障;積極服務社會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在去產能重點領域定向提供就業崗位。截至上半年底,境內公司銷售人力160萬人,較年初凈增40余萬人。
積極參與健康養老產業。助力養老體系建設
1、加快推進養老養生項目落地。
“三點一線、四季常青”戰略布局不斷推進,各養老項目先后落地。“國壽嘉園”健康養老子品牌正式發布,“大養老”產品線不斷豐富。推進“智慧養老聯合創新實驗室”建設,探索構建中國人壽特色的.健康養老服務創新模式。
2、加快健康醫療產業布局,做好養老健康配套服務。
健康并購股權基金成功獲批,成為首支獲批的保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健康管理產業鏈不斷完善,成功投資康健國際、華大基因等健康管理類企業,與淄博市中心醫院合資設立新院區,投資入股南石醫院開展醫療合作,入股國藥租賃合作開展醫療設備租賃業務,入股醫療控費企業衛寧科技加強承保和理賠管理。
強化資金支持力度,服務經濟結構調整
1、積極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
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助力改善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目前,公司基礎設施類項目投資余額近2000億元。
2、響應“去產能、去庫存”號召,優化投資策略。
減少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敞口,重點關注并加大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的投資力度。截至上半年底,公司持有新興產業股票市值159億元;持有新興產業債券30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54億元;持有過剩產能行業股票市值4.4億元,占股票持倉比例較上年末下降0.43個百分點;持有過剩產能行業債券46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57億元。
3、積極把握“去杠桿、降成本”政策紅利,加大股權投資力度。
重點在戰略新興產業和國企改革領域,有針對性地加大股權投資力度,直接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
4、發揮保險風險管理優勢,提升社會信用水平。
大力開展政策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服務小微企業;在多地開展商業性保證保險業務。
提升基礎管理水平,增強供給側發展動力
1、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優化考核激勵和薪酬分配機制,建設創新項目培育、推廣、激勵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司大中城市機構改革。
2、優化內部資源分配制度改革,從供給側增強發展動力。
牢固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將各類資源向基層傾斜;實施基層辦公用房和職場改善計劃;持續加大對基層的戰略性投入。
3、不斷加強隊伍渠道建設,增強發展競爭力。
傳統銷售隊伍建設成效突出,新渠道建設穩步推進,公司供給服務的渠道不斷豐富,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
作為國內最大的國有金融保險集團,中國人壽在未來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保監會要求,立足和服務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切實完善供給布局,擴大供給范圍,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水平,提高供給質量,確保在服務國家供給側改革、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落實自身供給側改革方面始終走在前列。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查報告】相關文章: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09-26
2016年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解讀07-17
供給側改革論文1000字07-2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會議發言稿范文07-30
車輛改革自查報告03-06
課程改革自查報告12-12
改革自查報告范文12-18
整改落實推進情況自查報告07-19
教學改革自查報告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