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組織行為管理研究
所謂大學生組織行為,就是指在一定學生組織中個體和群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在不同的學生組織環境中,大學生會形成不同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因此,學生組織行為和各種活動管理(包括職業選擇)、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與藝術等就成了學生組織行為管理所要研究的主要對象和中心內容。本文結合我們多年從事大學生學習規劃、職業規劃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就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組織行為管理進行一些探討。
一、大學生職業理想與組織行為管理
職業理想是社會理想在個人職業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只有與社會理想相一致的職業理想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和支持,并得以實現。因此,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工作,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1.加強職業理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國社會的經濟面貌,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與此相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理想也產生了變化。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擇業傾向中存在著消極因素: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片面追求個人實惠;有的學生滋長了“掙錢多就是好職業”的思想;選擇職業不顧社會的實際需要等。實踐證明,任何正確的職業理想,都不可能是先天固有或自發產生的,都必須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組織管理才能形成。要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和管理,引導和教育學生把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把學生對物質利益的關心轉化為強國富民的動力。
2.加強職業理想教育的組織行為管理。第一,要明確工作歸屬,配備得力人員。目前,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基本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發展指導、學生事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性工作,學生發展指導是主體性工作,學生事務管理是基礎性工作,從而構成三大管理系統。這三大管理系統既要有側重點和不同的明確分工,又要在學校統一指揮下密切配合、共同協作。一般而言,職業理想教育應由“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管理系統主要負責。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級系統應把職業理想教育的各項工作落實到子系統,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互相支持,切實有效地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第二,要制訂職業理想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實施計劃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要了解國家和社會對學生職業理想的基本要求,分析學生的職業理想狀況;二是要根據需要與可能,確定職業理想教育所應完成的任務和應達到的要求;三是要根據主客觀條件,確定職業理想教育的方法、步驟和措施,制訂必要的規章制度;四是要發動教師把職業理想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五是要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六是要開展職業理想教育的科學研究,這也是加強職業理想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措施。
二、大學生就業準備與組織行為管理
大學生能否順利地就業,能否盡快地適應社會工作需要,不僅與他們的知識結構有關,而且也與他們的各種就業能力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通過有效的組織行為管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各種能力。
1.職業實踐的形式。從近幾年我國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一般都比較看重以下幾種能力:一是書寫與寫作能力;二是口頭表達能力;三是組織管理能力;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當今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普遍要求,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更不可少。很顯然,這些能力都不可能是天生的,都必須通過后天的努力和培養才能形成。
而職業實踐則是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基本途徑,是為學生將來就業做好準備的必要措施。職業實踐的基本形式:一是生產實習,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等。二是做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其目的在于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三是第二課堂活動,實踐證明,第二課堂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擴大知識面,鍛煉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強體質,陶冶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職業實踐的組織行為管理。第一,要加強對職業實踐的領導。職業實踐領域廣泛,涉及面大,各種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生活方式都會通過不同渠道進入職業實踐這個廣泛的領域,而我們有些青年學生識別是非真偽的能力又比較薄弱,因此容易受到消極的影響。另外,職業實踐又是一項內容多、工作量大的復雜工作,既需要大量的組織工作,又需要一定的經費、設備和指導力量。所以,必須加強職業實踐的領導和計劃工作。
第二,要按計劃組織職業實踐活動。組織職業實踐要力爭結合:職業實踐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同培養學生的能力和鞏固消化專業知識相結合,同為社會服務相結合。在職業實踐活動中要進行檢查,活動結束后要總結交流、評比表彰。同時,職業實踐要爭取社會支持,與廠礦企業等單位建立比較穩定的聯系,形成培養人才的“聯合體”,開辟職業實踐的基地。
三、大學生職業選擇與組織行為管理
能否正確選擇職業,直接影響到走上工作崗位后才干的發揮和工作成效的高低。
1.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為了幫助大學生能把社會需求與自己的志趣、能力、專長結合起來,選擇一個能學以致用、能有所發展的、理想而又合適的職業,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職業方向更好地求學,對學生進行職業輔導與就業指導,幫助他們選擇職業,并向用人單位大力推薦,支持企業擇優錄用。
2.開設職業輔導課,提供就業有效信息。一是開設職業輔導選修課或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確立恰當的求職目標,掌握行之有效的求職方法;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講解求職和就業的一般工作程序,提高學生的就業應聘能力;三是積極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需求的信息,向學生及時公布,提供與就業有關的個性咨詢服務;四是為用人單位提供畢業生多方面信息,使用人單位提前了解學生,擴大錄取機會。
四、大學生職業適應與組織行為管理
如何加強組織行為管理,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開展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就成為學生組織行為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1.改變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更要強調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要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了解未來職業的要求。尤其要抓好生產實習這一重要環節。通過生產實習,學生可以形成對自己職業活動的可能與困難的相互關系的正確評價,可以增強從事職業活動的信心,自覺地克服職業實踐的不適應性。
2.積極組織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課外指導,積極組織勤工助學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徑。此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類型的活動,如邀請畢業校友回校介紹職業適應的經驗,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因此,高校在加大教育指導力度的同時,要科學地把握好教育管理的立足點,幫助大學生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發展方向,提升大學生生活質量,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組織行為管理研究】相關文章:
組織行為學讀書心得01-12
《組織行為學》課程心得01-16
組織行為學的讀書心得03-11
非強制行政行為管理研究論文提綱03-23
組織行為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論文03-30
從組織行為學角度分析企業管理策略論文03-27
組織行為學復習資料06-01
《組織行為學》課程心得感受05-08
《組織行為學》讀書筆記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