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怎么樣?
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和日本等國得到發展。它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依據,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
在國外,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或生態食品。盡管各國對生態產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補貼支持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具有一定規模,其產品產值也在不斷增加,從而使生態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是歐盟,1986年~1996年歐盟圍家生態農地面積年增比率達到30%,生態食品和飲料銷售額從1997年的52.55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億美元。截止2009年,全球162個國家開始或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預計2009年~2020年,全球生態農業生產面積將占農業生產面積的20%~35%。
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FOAM)統計,截止2009年,全球生態農地種植用地面積共計3200萬公頃。其中澳大利亞生態農地面積最大,擁有600萬公頃,占世界總生態用地面積的19%;中國約有450萬公頃,僅次于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國,分別有145萬公頃和138萬公頃。若從生態農地占農業用地面積的比例來看,歐洲國家普遍較高。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生態農地面積較小。
據有關方面估算,截止2009年,全球生態產品的銷售額已經達到625億美元,歐洲自產的生態食品早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歐洲越來越多地從阿根廷、南非和中國進口生態食品。同時,除德國外,歐洲生態食品消費較多的國家還包括法國、英國、荷蘭、瑞士、丹麥和意大利,產品種類包括作物產品、奶制品、肉類、水果等。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趨勢
1.生態農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導模式。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消費生態食品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盡管生態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貴,但在西歐、美國等生活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少工業發達國家對生態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對本國產品的需求。隨著世界生態農業產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2.生態農業的規模將不斷擴大,速度將不斷加快。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幾年其規模和速度將不斷加強,并將進入產業化發展時期。預計2009年~2020年,許多國家生態食品的市場增長率將為30%~65%。
3.生態農業的生產和貿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貿易相關的綠色壁壘日趨森嚴,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要求更加嚴格,食品的生產方式、技術標準、認證管理等延伸擴展性附加條件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就要求生態農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必須經過權威機構按照通行的標準加以認證。國際標準化委員會(ISO)已制定的環境國際標準ISO14000,與ISO9000一起作為世界貿易標準。綠色壁壘雖然在短期內對各國的貿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也促使各國不斷提高和統一農產品質量標準,從而進一步促進世界生態農業的協調發展。
4.各國生態食品的標準及認證體系將進一步統一。國際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的法規與管理體系分為聯合國層次、國際非政府組織層次、國家層次3個層次,聯合國層次目前尚屬建議性標準。在2009年~2020年,隨著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這3個層次之間的標準和認證體系將彼此協調統一,逐步融合成一個國際化的生態食品標準和認證體系,各國間將逐漸消除貿易歧視,削弱和淡化因標準歧視所引起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
5.各國將進一步增加在生態食品科研和開發的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是生態農業的堅強后盾,生態食品的發展將促使各國增加生態農業開發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隨著生態食品生產技術研究的縱深發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產健康的動植物,為人類提供安全的食物”為理念的生態農業理論基礎將更加鞏固,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天然食品及飼料添加劑、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生產資料的研制、應用和推廣等方面將進一步加強,生態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將逐漸被解決。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1.加強宣傳教育,調動農民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農民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農民和涉農人員環保意識還較淡薄、對生態農業認識不足,這是限制生態農業發展的首要障礙。多形式、多層面、全方位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意義,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
2.加強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我國政府應加快制定并完善有關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法律等,加強對生態農業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借鑒國外的做法,可以成立專門基金,采用財政補貼政策,還可以運用產業傾斜政策,加強對環境產業的傾斜力度,對經營生態農業的企業減征或免征增值稅。
3.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中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4.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針對我國耕地、牧場、森林銳減,土壤退化、污染等情況,要禁止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盲目開墾等,同時嚴格控制對耕地的非農占用,還要改變過去簡單粗放的耕作方法,綜合高效地使用土地。
5.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節約用水、綜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噴灌、微灌、滴灌、滲灌等方法;其次,收集、貯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潔凈水源,減少水體污染。有些地方的農村缺水,并不是沒有水源,而是水源被嚴重污染了,不能飲用,甚至不能灌溉。
6.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生態農業的環境監測體系。當前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仍比較混亂,造成市場上各種產品魚目混珠,生態農產品價值沒有得到真正體現。我國應成立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以保護生態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7.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的標準化與國際化建設。生態農業標準化體系由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3部分組成,我國雖已形成不少相關的技術體系,但還有少數尚未標準化,制約著中國生態農產品的國際化。我國應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參照國際標準制定生態農業標準化體系,使中國生態農產品與國內外市場有良好的接口,以促進中國生態農產品市場化和國際化,提高中國生態農業國際競爭力。
8.培育和健全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運作機制。我國應從降低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入手,發揮行業協會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組織作用,建立收購、加工、銷售網絡,合理擴大企業經營規模、降低單位成本,通過優質的市場服務,增加消費者的質量信任感,以贏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9.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因此我國應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構建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連接以及各產業、各生產部門之間的科學鏈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生態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和規模化,逐步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http://www.shddsc.com/【生態農業發展前景怎么樣?】相關文章:
電子商務未來發展前景趨勢是怎么樣的?07-16
現代農業發展前景怎么樣?好不好?02-14
it行業發展前景01-01
生態農業自查報告10-30
生態農業自查報告12-30
生態農業園自評報告03-24
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08-09
光伏產業發展前景09-26
在線教育的發展前景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