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鄉村醫生管理新政策出臺
截止到2014年,我國共有村衛生室66萬余所,但鄉鎮衛生院舉辦的僅占8.47%,其余的多為個體。舉辦者的不同,使得兩級衛生機構之間很難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機制,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指導容易流于形式,管理也難到位。非法行醫、重醫輕防等現象難以徹底根除。
20世紀90年代,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開始在全國推開。但是經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地區鄉、村兩級醫務人員自身及組織架構上仍存在諸多上下不連貫、協作性不強的斷裂現象,嚴重影響了鄉村一體化的管理效率。
有專家認為,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從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建立鄉村醫務人員的輪轉模式,將鄉鎮衛生院輪轉人員下派擔任村醫,合格村醫上派進修,對不合格村醫進行培訓和清理,可有力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和水平。
目前,輪轉模式被廣泛運用于醫療衛生機構內部,比如新員工的科室輪轉、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的輪轉培養等。鄉村兩級醫務人員輪轉依托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模式,讓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人員實現“能上可下”的流動。
怎么輪轉
方式:鄉村兩級定期輪轉
輪轉采取“由鄉到村,再由村返鄉”的輪轉模式。制定包含村醫在內的區域衛生人力資源規劃,并根據人力資源規劃爭取事業編制,把村醫納入到編制之內。合格的村醫直接進入鄉鎮衛生院人事編制,根據工作實際輪轉到鄉鎮衛生院工作一定時期,或派駐村衛生室。對衛生院原有人員可根據實際制定輪轉計劃,分期實施每期不少于半年的向下輪轉。輪轉期滿且評估合格的人員,可返回原工作崗位繼續工作。
為解決輪轉期滿的醫務人員離崗后引起的患者信息不連續問題,可以通過建立覆蓋整體、動態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方式來解決。具體如下: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購置相關設備,首先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然后村醫在每次隨訪、接診后對資料及時更新。對需要跨級就診的患者,由村醫提供基本診療信息組織病人上轉,減少因重復檢查而導致的醫療資源浪費。
收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發放
輪轉人員的工資由鄉鎮衛生院進行考核后,統一發放。為激發輪轉人員的工作熱情,福利部分采用績效形式來綜合調節。即對于輪轉員工依據其完成任務數量與質量予以獎懲,出色完成村級工作的輪轉人員,可給予榮譽和經濟獎勵。
建立輪轉制度以后,新進入的村醫轉化為鄉鎮衛生院編制內人員,鄉鎮衛生院要負擔其工資。如何減輕衛生院的負擔?可以考慮: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將其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完全納入財政資助范圍。經濟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可以采取多方籌資的方式解決。比如將保留現有的村醫補助,并專款劃給鄉鎮衛生院;出臺政策,將國家補助給村衛生室的基本公衛項目服務經費(人均25元的40%,即每村民10元)用于轉化身份后的醫務人員工資;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零差價后ZF承擔的差額補助加上一般診療費等等。
如果按照每個鄉村服務800名村民來測算,這幾部分累計可為每名村醫每年籌集20000元。不足部分建議由中央財政通過專項經費轉移支付解決。
評價:實施輪轉期考核
在對輪轉人員進行正常年度工作考核的同時,應針對輪轉工作制定培養計劃和考核標準,實施輪轉期考核工作。將輪轉人員培養計劃和考核標準納入制度化管理,由鄉鎮衛生院統一制定,強化實用型醫學人才培養,嚴格從隨訪、公共衛生服務到診療水平等多個方面的考核,綜合評估輪轉人員的'工作績效。輪轉工作結束后,將考核結果作為年度考核依據之一。
身份:分階段轉變
為了實現輪轉模式的平穩過渡,村醫身份應分階段轉變。第一階段,組織村醫進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選拔合格村醫直接入編鄉鎮衛生院;第二階段,針對考試不合格者,鼓勵其參加繼續教育,直至獲得醫師資格,入編鄉鎮衛生院;第三階段,對于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程度不高的地區,重點扶持,派遣優秀的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一般為即將晉升高一級職稱的醫務人員)進行技術與管理援助,為期一年;第四階段,鄉村一體化制度進一步完善后,全面開展在鄉村兩級間的醫務人員輪轉。
在此過程中,逐步清退不合格村醫,并給予適量補償。對年齡較大、從醫時間較長且沒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村醫,在解決養老問題的前提下,安排過渡性崗位從事適宜的輔助工作,符合年齡后辦理退休。
需政策給力
輪轉模式的應用可以促進兩級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讓鄉村兩級聯系更緊密。同時,引入輪轉模式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村醫更安心,有衛生院做“靠山”,使其能夠獲得更穩定的收入保障;二是在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中強化績效考核部分,保證編制內的成員充分發揮應有作用。但是,要想讓該模式發揮更好作用,還需要政策支持。
實現村醫職業化
與縣、鄉兩級機構比,目前大部分鄉村醫生仍處于“自由職業”狀態。建議有關部門參照民辦教師轉制的成功經驗, 整合農村基層衛生資源,將村級醫療機構列入國家正式醫療衛生機構隊伍中,將村醫轉制為國家正式衛生工作者,列入編制, 享受國家規定同等學力、工齡檔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消除“半農半醫”。同時,進一步對村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實現村醫職業化。
建立分類管理制度
對于現有村醫的安置問題,建議將其分為3類:年輕且學歷資格達標的村醫,可以考醫師資格證,直接轉為鄉鎮衛生院正式或者合同員工;年輕但學歷不達標的村醫,分批參加成人學歷教育并在其獲得職業資格后予以轉正,無法考取的則逐步淘汰;年齡超過60周歲的老村醫可以讓其退休,并定期發放養老金以解決養老問題,養老金發放標準參考鄉鎮衛生院退休職工標準。確保較高質量的適宜人才留在基層為老百姓服務。
改善村醫工作條件
ZF應加大對村衛生室的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改善村級衛生室的工作環境,加快村衛生室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鄉村兩級衛生人才流失問題,ZF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增加吸引力,做到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http://www.shddsc.com/【鄉村醫生管理新政策出臺】相關文章:
2015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待遇新政策出臺01-07
鄉村醫生最新政策201705-10
2016鄉村醫生最新政策02-07
2016年鄉村醫生新政策解讀02-01
2016安徽鄉村醫生最新政策02-01
關于鄉村醫生2016年最新政策02-01
2016年上海鄉村醫生最新政策03-01
2016年湖南鄉村醫生最新政策03-03
我國出臺養老新政策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