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2016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這意味著,至今已試點4年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或將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收官,營業稅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營改增”再次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2016年開年伊始,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全面推開營改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顯著減輕企業稅負,調動各方發展積極性。
其實,早在此前一個月前,2015年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2016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這些會議與表態意味著,至今已試點4年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或將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收官,營業稅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施正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營改增’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一項稅制改革,也是影響深遠的一項稅制改革。”
“新年伊始,總理專門開座談會,表示今年全面推開‘營改增’,向社會發出信號。主管部門不能有畏難情緒,各行業企業也需要按照議定的計劃來做準備。這是我們政府治理的一種新方式,把政府未來的重大政策提前亮出來,鋪墊社會預期,便于社會各方能及時參與進來,也便于政策出臺后的盡快落實。”施正文說。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或將遭遇的挑戰也不容小覷。根據“十二五”規劃,“營改增”本應在2015年完成。然而自去年中旬起,有媒體陸續報道“營改增”步調放緩,受經濟下行、財政壓力大等多方面的影響,“營改增”就未能在2015年實現。
備受各行業關注的“營改增”,是否真的能在今年內完成,仍引人質疑。
"營改增’在形式上的完成是肯定可以實現的,現在的關鍵是‘營改增’的政策能否達到我們預想的目的,也就是政策方案、法律制度到底能不能設計的科學、合理,最終能否施行。”施正文說,“而不是簡單的‘改’,改完后又出現更多的問題。”
最迫切的一項稅制改革
2012年1月1日,我國在上海啟動“營改增”試點,后分行業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試點,涉及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郵政、電信、部分現代服務業。
然而,“營改增”仍沒能全面推行。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已有約1/4的營業稅納稅人轉為了增值稅納稅人,但仍有3/4的營業稅納稅人未完成“營改增”改革,分布在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這4個行業戶數眾多、業務形態豐富、利益調整復雜,被稱為“營改增”中難啃的“硬骨頭”。
施正文說,“營改增”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一項稅制改革,其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而且對于經濟的發展、稅收情況、財政體制和稅收體制的改革都有深遠的影響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表示:"營改增’是一項稅制改革,其結構性減稅的特征很明顯。‘營改增’的內在機理是鼓勵專業化競爭。它減少了營業稅的重復征收。”
此前,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全面“營改增”的減稅額度有望達到9000億元。有預測稱,2016年,已納入“營改增”的行業減稅規模估計有2000億元,金融業、房地產和建筑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減稅規;蚪咏4000億元,2016年“營改增”減稅總規模接近6000億元。
李克強強調,“營改增”有利于減少重復征稅,降低企業成本和稅收成本,這將對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務業、促進產業和消費升級、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重要作用。
“必須要看到,‘營改增’這個稅制改革是當前的讓利,更是在培育未來的‘新動能’。”李克強總理在1月22日的座談會上說,用短期財政收入的“減”換取持續發展勢能的“增”,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消除了行業的重復征稅問題,有利于企業的專業化發展、專業化分工協作,這是社會大生產的基本形式。比如,可以把服務業等行業外包出去。所以才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經濟的轉型升級。”施正文說。
李克強明確指出,全面推進“營改增”,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重頭戲”。
減稅為稅制改革鋪路
“減稅”是“營改增”的功能之一。
增值稅是最主要的流轉稅種之一,其最大特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重復計稅。
最難推行“營改增”的4個行業將在今年被全部覆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2016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這4個行業都很重要。比如房地產業、建筑業都是生產性的行業,正處于經濟上下游的中間環節,所以營改增對經濟的上下游都會產生影響。生產服務業此前沒有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就讓增值稅的鏈條被中斷了,很多成本不能抵扣,就造成了重復征稅。”施正文分析說。
施正文說,增值稅的鏈條應該是多環節的,從源頭、制造生產、批發、零售等各領域都打通,企業的各種成本才能抵扣,這樣才能徹底消除了重復征稅;否則成本不能抵扣,比如,金融機構的服務費等,成本就高了。整體的增值稅機制也不能很好地運行。
北京某金融資本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我們期待營業稅改增值稅,如果改革成功,我們是可以減稅的。雖然改革可能面對很多阻力,但是我們也期待著,只是目前還不知方案是怎樣的。”
把“營改增”推廣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不僅有益于這4個行業的稅收結構的調整,其他行業也都會受益,都可以實現抵扣。
山東某紡織品出口貿易企業負責人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近兩年,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效益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稅收抵扣鏈條的不健全(比如人工費、差旅費等),企業賦稅壓力非常大。“紡織品行業增值稅的基本稅率是17%,但我們企業能負擔的稅率也就只有4%左右。我們真是覺得不堪重負。”
財稅領域專家多有共識,目前減稅的空間主要在于增值稅,包括推進“營改增”、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