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就業下限在哪?
自從李克強總理的“經濟下限說”出爐以來,更關注的是經濟增長即GDP增速的下限,對于李總理提出的就業下限討論卻不多。這在情理之外,卻在意料之中。
情理之外是因為,相比虛幻的GDP增速,就業顯然更貼近民生一些,更需要保住下限。除了中國之外,很少有國家設定GDP的增速目標,大多數國家都更關注失業率,特別是青年失業率,這才關系到穩定。意料之中是因為,中國的就業統計太過粗糙和分散,沒有權威的就業指標自然讓討論無從展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至今還沒有發布能進行國際比較的調查失業率,讓李總理的就業下限說有些尷尬。
當然,還是有“熱心腸”跳出來為李總理背書。有人說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6%就是下限,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目標;有人說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5%才是下限,這是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有人說是年度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這也是2005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一直未變的目標(2008年除外)。
但國家統計局每季度發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沒有覆蓋本地和外來的農民工,同時也需要失業人員主動登記,可靠性不足。比如,即便在農民工大量失業的2008年底和2009年初,這個指標也才僅僅從4%上升到4.3%。而年度新增就業900萬人,不管經濟過熱還是過冷,年年都超額實現,也不足以作為下限,因為這個目標看起來太低了。
還有研究機構以中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中心每季度發布的“全國職業求人倍率”(需求人數/求職人數)作為考察就業的指標。這個指標2009年以來,一直逆勢上漲,2013年二季度達到了1.07,即供不應求,這給人帶來一種經濟下滑但就業穩定的感覺。但求人倍率的缺陷在于,一是它考核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二是它不能反映空缺崗位和求職人員之間的結構性錯配,在就業市場供不應求的大背景下,大學生依然出現就業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缺乏相對精確和權威的就業指標,會讓政策制定無的放矢。
如果真如求人倍率所指示的經濟下滑但就業穩定,那目前就沒有必要出臺刺激措施保GDP增速7.5%的下限,而應該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而如果拋棄現行的幾個就業指標,一門心思地認為GDP增速低于7%或7.5%就會自然影響到就業,或者說讓GDP下限取代就業下限,那么出臺刺激措施就可以理解了,而中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目前也是這么做的。到底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只有事后才能知道。
不管怎樣,要知道中國的就業下限在哪里,恐怕首先需要國家統計局發布調查失業率。這一工作在2005年就已經著手展開,但我們目前還沒看到成果。
http://www.shddsc.com/【中國就業下限在哪?】相關文章:
中國MPAcc優勢及就業前景08-09
心理學在中國的就業前景08-06
2017杭州公積金基數上下限一覽09-26
2021年廣州社保繳費基數上下限調整11-30
2015年北京公積金繳存上限和下限新標準08-10
中國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08-13
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