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主題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xx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謝謝大家!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二年級的某某,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剛剛過去。說到端午節,大家可別光顧著吃粽子。我聽外婆說端午節還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呢!我來跟你們簡單地講一下吧!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中。當地百姓聽到消息后去劃船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也沒有撈到。百姓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往汨羅江里投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了今天。每逢端午,各地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祭拜屈原和弘揚屈原精神。
此致
敬禮!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晰,它是紀念我國聞名的詩人 ‘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 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 弱肉強食的時代。那時的楚國在 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 能及時的發明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 改革的銳志,在 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 了 后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采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 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 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 著清醒的熟悉,于是在 國內倡導推行了 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 舊貴族遭到了 詆毀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 彎,寧為玉碎,不 為瓦全的思想,在 與保守勢力的斗爭 中顯示了 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 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 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 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 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 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 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 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璀璨的教室,我們的 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憧憬,掃凈了 自鴉片戰爭之后
后布滿在 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 的同學“玉可碎而不 改其白,竹可黃而不 毀其節。”,期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 ‘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謝謝大家!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愛國詩人,他的代表作是《離騷》。屈原因為愛國的偉大報負得不到實現,郁悶中跳汨羅江自殺了。人們怕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了,就包粽子扔到江里給魚蝦吃。于是有了現在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
大家好!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 這粽香飄香的季節,我們以隨同那屈原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端午節’……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清晨,人們紛紛踏出家門,到各自計劃的目的地進發,這便是端午人們的一個習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遠望去,一片沸騰的海洋。出行的人們,還有 一項任務,就是折一些樹枝,再買一個葫蘆,掛在 自己的家門上。這,變成了 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節’,踏青游玩,折下樹枝,憧憬期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端午,‘賽龍舟’是必不 可少的一項。河溪兩邊人山人海,鎖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隨著一聲槍響,兩條龍舟宛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湖水飛濺著,人們的心情也隨之飛濺,吶喊加油聲絡繹不 絕,一浪賽過一浪。
走進‘端午節’,龍舟越過,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碧綠的粽葉將糯米包裹其 中,略帶著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動起手來,開始‘包粽子’,將對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 中,宛如屈原那時那英俊瀟灑的面孔已浮此刻 我的眼前,隨之咕咚一身,帶著無限的悲憤,投入江 中。百姓們紛紛‘包粽子’投入江 中,以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從此,每逢端午佳節,各家都會‘包粽子’,空氣 中粽香不 曾散去。
走進‘端午節’,粽香怡人,祭奠屈原,銘記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縈繞心頭的是纏纏的暖意,揮之不 去的是綿綿的情意。
謝謝大家!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6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后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采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毀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掃凈了自片戰爭之后彌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顯著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結力。
中華民族分布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于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著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20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興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怖,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亮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興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熟悉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干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簡單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惟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盛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新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謝謝大家!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端午節現在是中國的法定假日,這充分證明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眾所周知,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香香滿滿,吃粽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在意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把目光轉向了“圣誕節”和“愚人節”
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國外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9
又是一年端午節。超市的柜臺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粽子,令我垂涎欲滴。于是,試著想回家親自動手包回粽子。
家人從菜市場買回一包竹葉,我立即著手處理,先將它放進瓷盆里用清水漂洗浸泡,備好待用。又從米袋倒出用來包粽子的糯米,同樣進行了清洗浸泡過濾。女兒從冰箱里拿來事先儲備的豆沙,又將花生米輾成粉末與肉松攪和成餡料。這是女兒的奇思妙想。望著就緒的糯米和餡料,挽起袖子我包粽子的行動開始了。
拿出兩片竹葉折成錐形的小“漏斗”,舀上一勺糯米放進斗里墊底,填上豆沙花生粉末和肉松攪成的餡料,然后用左手大拇指輕輕一壓,再用糯米覆蓋摁緊。接下來左右翻轉,一個嚴嚴實實的米粽包好了,最后用線索將它扎緊,棱角分明結實的粽子做成了。
女兒站在其旁,看著包粽子是件容易的事,嚷著要動手。拿好葉片學著大人的模樣,照著剛才我包的方法做了起來。這時,她折出的錐形斗出現裂縫,填進的米粒稀稀落落地直往下掉。我對她說:“包粽子看視容易,包的時候有難度,更有包扎的技巧。”說完我手把手地教她。我的一招一式,她的裝模作樣。由于餡料少漏斗不夠嚴實,包出的粽子松松垮垮沒有棱角,用線索一扎全散架了。看著包的粽子散了架,滿臉的不爽,站在身旁說:“我不包了!”
沒有她的干擾,準備好的那點糯米和餡料,很快在盆里見了底。
“這些包好的粽子先要放進鍋中煮上半小時,粽子吃起來才更有嚼頭。”家人說。
女兒按耐不住地在廚房和客廳間走動,終于等到粽子出鍋了。吐著滿身熱氣的粽子,香味更濃。逗留在廚房的竹葉香,飄進客廳溢滿屋子。女兒目不轉睛地盯著煮熟的粽子,不停地吞咽口水,顯出孩子特有的饞相。急忙端過小碗裝上,迫不急待地剝開粽葉。
她手忙嘴呼著粽子,接著吃了起來:“哇噻,真好吃!粽子還帶淡淡的竹葉香。”煮熟的粽子色澤誘人,特別是這奇思妙想的餡料,吐出肉松的香氣誘人。女兒那般吃的.饞相,坐在一旁的奶奶提醒說:“慢慢吃,盤子里還有。”吃完粽子,她又沖著我叫嚷:“老爸,再給我來一個。”然后,感慨地背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家人欣慰地笑了。
粽子是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因為他不滿帝王淪喪國土,憤然跳江自盡。屈原投江后,人們常常思念他。后人每到五月初五,自發用竹筒裝上食物投進江中;相傳長沙有位叫區回的人,白日夢見屈原顯靈,說祭祀的食物被蛟龍竊走,并要他轉告鄉鄰,以后投物再裹上蓼葉,綁上五色線,蛟龍看見會害怕不敢再吃。區回把這奇遇告訴了鄉鄰,人們就按屈原的吩咐做粽子。神奇的傳說告訴我們,粽子是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惹人喜愛的菱形粽子,不僅有顏色和滋味,更是對古代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主題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你們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傳統節日嘛?對,是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后,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三
同學們,今天6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并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后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凈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粽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一種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