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承”演講稿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接觸并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那么一般演講稿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新傳承”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新傳承”演講稿1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此刻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種豐富,思想多樣,信奉眾多的世界上,這些東西常常會我們眼花繚亂,讓我們一時間不明白該怎樣辦,到底是該繼承傳統呢?還是該勇于創新呢?
繼承,從小的方面說就是繼承一種信仰和信念,從大的方向說就是繼承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創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探索與智慧而創造出來的結晶,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科技上。
可是,無論是一味地繼承陳舊文化還是創新發展都是片面的。
國內以前有一個人他叫王安,他在個人電腦領域稱雄被稱為美國式創業成功的典范,可是由于他忽略了市場變化的情景,仍然堅持生產老產品而不創新,被美國的體積小且能夠兼容的個人電腦代替,到之后導致銷路越來越窄,老客戶也所以相繼離去。最終王安的公司落得了一個破產的下場。用鮮活的事例闡明我們不懂創新就會導致失敗。證明了發展只是繼承是干不了大事的。
創新也不是一味地靠自我的主觀臆想去隨意的瞎編亂造而是要注重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在別人正確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能夠說是十分豐富,可是當別人問到他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時,他說:如果說我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雖然這些話語說的十分的謙虛,可是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天體運行規律,那么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僅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同時,創新需要對傳統有所突破。需要勇氣和智慧。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他在報告中評價他的導師美國氫彈之父泰勒的成功時的一段耐人尋味的描述,他說:泰勒每一天幾乎每一天都有十個想法,其中有九個半都是錯的,可是他不在乎,然而他憑著這每一天半個正確的新思想的積累,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說明創新需要勇于探索。就像楊振寧說的一樣:“創新有兩點,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錯誤,這兩點都需要膽量。”
繼承不等于停滯不前,創新不等于盲目尋求。所以我們要在傳統的繼承中不斷發展,在想象的創新中不斷探索。
“創新傳承”演講稿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踏進廣中醫的校園,你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岐黃馨香了嗎?
中醫學沉淀幾千年的文化,凝聚博大精深的智慧,恪守救死扶傷的誓言,抒寫歷史長河的華章。古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堅厚基石,取象比類和實踐經驗是中醫漂泊在歷史激流中的兩片船槳。然而,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中醫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質疑聲,貶斥聲,此起彼伏。缺少可靠統計數據支持,無法重復實驗驗證,沒能建立數學模型進行量化評估——西方世界把中醫排擠到科學的邊緣。聽著國醫急促的喘息,我們岐黃驕子怎能不心急,怎能不惋惜,怎能不自覺地去肩負振興中醫的歷史使命?
西醫精確的檢查技術和明確的治療規則,顯示了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先進性,人們自然而然地習慣用西醫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醫的辨證邏輯,用西醫的規范標準來評價中醫的治療方案。不可否認,在診治器質性病變上,西醫優于中醫。比如腫塊增生,手術切除的療效立竿見影。但在治療功能性疾病上,中醫卻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談到胃病,西醫一概歸咎于胃酸分泌過多,于是乎不停地發明各種各樣的制酸劑。然而,胃酸本身有錯嗎?沒有胃酸,誰來殺菌,誰來使蛋白酶原轉化為蛋白酶,誰來促進胰液、膽汁分泌?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50%的胃病并非胃酸過多所致。按照中醫的觀點,是因為肝木克脾土太過,肝胃不和,用扶土抑木法治療,藥到病除。由于個體辨證的不可重復性,中醫始終無法登上世界公認的舞臺。然而,正是掙脫公式化的束縛,堅持貫徹三因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中醫才得以穿越千年,依舊展現著無窮魅力。
今天,中醫走到前進路途的岔口,縱然山重水復,終會柳暗花明。平衡協調好傳承與創新的兩扇翅膀,揚長避短,中醫這橫亙千古的大鵬,定能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間,繼續守護人類的生命健康。岐黃文化薪火相傳,保持理論特色的同時,汲取西醫有效的經驗技術,中醫才得以開創一片清輝!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創新傳承”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向往。事實證明這并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日我們能有這么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完美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后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于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著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杰出的女中豪杰,就充分說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當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以往說過“天才可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我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并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于創新,敢于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都能夠創造、創新。可是創新,并不是靠著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之后一系列的演變,最終構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創新傳承”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此刻,有一種現象,中華傳統文化漸漸被忽視,而外來的圣誕節,甚至比我們的傳統節日更隆重。對于博大的中華文化我們沒理由去拒絕,但絕不能死板地去學習,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不斷去實踐,更應當去創新。
中國幾大古典學說的創始人之一的王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以往幾時,他堅信著程朱理學,堅信著格物致知。直到他到竹林里格了七天的竹子,才對理學產生了懷疑。他堅信著經典,但也有自我的思考,于是就創立了心學。
在需要創新性人才的這個時代,僅僅去繼承已有的文化,卻不去創新是絕對不夠的。為何在每一次世界級的競賽中,中國學生表現突出;但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中國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說明了中國缺少創新性人才,多的只是只會考試的機器,不懂得創新。先人的成功終究屬于他們的智力勞動成果,如果我們光學習他們的成功,卻不去創新,社會靠什么提高,人類憑什么提高?
東羅馬帝國曾自信的以為只要繼承先輩留下的制度就可長久立足于世界。直到被奧斯曼土耳其打敗后,沉浸于自滿的帝國才如夢初醒。故步自封,盲目守舊是帝國衰落的原因,而實踐創新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原因。英法等歐洲國家為何會成為發達國家?因為他們不缺創新型人才,那些國家的人在學習了先人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自我的觀點,用全新的方法理解世界。
只明白盲目地去學習所謂的真理是絕對不夠的,要敢于質疑權威。伽利略一生都致力于質疑權威,糾正錯誤的結論,提出正確的觀點。他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觀點是錯誤的,有人就認為伽利略是存心是給亞里士多德過不去,還有人認為亞里士多德一點也不聰明,錯了那么多。可是至少人家去想了,況且科學就是一個新的理論戰勝另一個舊的理論的過程。所以我們不用怕去犯錯誤,我們應在錯誤中成長,在成長中開闊自我的視野。從而使自我閱歷更加豐富,頭腦更加靈活,以至于能夠創新。
有些人就會說了,只要創新不就得了,要啥繼承?我們要說老祖宗留下來的必須沒有我們的好,該被淘汰了。可是,沒有先人的基礎我們是難以創新的。沒有基礎的創新等同于沒有依據的瞎說。
所以繼承與創新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任何一個都不行。在這個需要創新性人才的今日也許僅有繼承好經典,多思考,多留意生活才能脫穎而出,推動人類的提高。
【“創新傳承”演講稿】相關文章:
傳承家風手抄報資料11-30
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征文12-21
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以創新成就創新06-28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12-14
創新能力測評03-03
傳承傳統文化作文800字12-25
如何提高創新能力04-03
教學創新之我見論文01-18
創新教學設計10-23
傳承中華文化活動策劃書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