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塘約道路心得體會2017
故事的主角當然是人物。《塘約道路》的故事是從村支部書記左二牛、村委會主任彭遠科、時任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寫起的。如下是CN人網小編整理的塘約道路心得體會2017,歡迎閱讀。
塘約道路心得體會2017一
本人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學習《塘約道路》的感受。首先是塘約道路的獨特性。2014年,塘約村遭到了特大洪水災難,面臨絕境的塘約村,窮則思變,災后僅僅兩年的時間,從一個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了擁有200萬資產,90%的村民返鄉創業的集體化村莊。塘約道路“特”在以村為單位抓精準扶貧。其次是“人”在塘約脫貧中的積極作用。村支書左文學艱苦奮斗、敢闖敢干、無私奉獻的精神是誕生《塘約道路》的關鍵,返鄉農民工是塘約巨變的生力軍。再次是中央政策在塘約脫貧中的“活用”。
用好政策不簡單,“用活”政策更不簡單!我們在農村抓扶貧工程,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中央政策的落實、執行的問題。目前我們的干部在抓精準扶貧工作時,對政策的理解力、落實力、執行力三個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塘約在這三個方面堪稱對中央政策理解、落實和執行的典范,我們各級干部應該好好學習。
最后是啟示與思考。《塘約道路》與“畢節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就畢節而言,激活創新基因,才能決勝精準脫貧;著力解決思想貧困問題,是推進畢節精準扶貧進程的前提;提高政策的理解力、執行力是決勝精準脫貧的基礎;找準問題,因地施策是決勝精準脫貧的重點;科學編制嚴謹的產業規劃,是決勝精準脫貧的根本;正確引領輿論是決勝精準脫貧的關鍵。當然,畢節的幾千個村都不同于塘約,在畢節精準扶貧工程中發生的種種“奇跡”和創新,除了畢節人的智慧和勇氣外,更多的可能還是要回到試驗區建立以來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要找出“一以貫之”的“歷史和人文的因素”。《塘約道路》不可以搬到畢節的每個村,但他的經驗和精神可以復制到每個村。
塘約道路心得體會2017二
我認為塘約道路主要有以下四條路徑。
一是堅持“村黨支部管全村”的領導路徑。塘約村黨支部2015年4月升格為黨總支。村行政有村委會、合作社、老年協會、婦女聯合會、產權改革辦、紅白喜事理事會六個機構,全部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各機構“一把手”都是總支委員。塘約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是“一把好手”,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群眾改變了塘約。正是加強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塘約才有今天的發展。
二是實行“村社合一”的發展路徑。塘約實行“村社合一”,把村發展與合作社發展完全結合起來,一村一社、一社一村,以發展合作社來推動村發展。
2014年6月8日,塘約村成立了合作社,在合作社下組建了農業生產隊、建筑隊、運輸隊等各類專業隊。通過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使用土地,調整產業結構,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運行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獎懲制度,以此確保所有村民從中受益。三是尊重“村民的選擇”的動員路徑。尊重村民的選擇這一理念貫穿于《塘約道路》一書全篇、實踐于塘約各項重點工作之中。塘約采取成立各種協會、經常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措施,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發展,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正因為尊重“村民的選擇”,塘約在改革發展中擁有了老年人、黨員、村民代表、返鄉人員等四類幫手,這些人發揮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四是嚴守“紅九條和黑名單”的'管理路徑。塘約結合實際完善《村規民約》,圍繞整治濫辦酒席、整臟治亂等村級事務,提出了“紅九條”和“黑名單”管理方式,在執行過程中“下硬手”,堅持一視同仁,凡是踩紅線的一律“拉黑”管理。探索了“村民管黨員”的方式,加大村民對黨員的監督力度,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的作用。
結合畢節實際,我們認為學習借鑒塘約經驗,關鍵要做好立好《村規民約》這一個“法”,開好黨員會和群眾會“兩個會”,算好增收賬、民生賬和資源賬“三筆賬”,用好老年人、致富帶頭人、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和村民代表“四種人”,解決好扶貧措施不精準、底數不清、駐村干部作用發揮不好、黨員等同于一般群眾、黨委村務不公開“五道題”,補齊后進村整頓、村活動陣地提升、基層基礎保障、“空殼村”清零、“范本村”創建和村減負“六塊板”等六項工作。
塘約道路心得體會2017三
通過對《塘約道路》的深入學習和到塘約村參觀學習,本人有四個方面的深刻認識。一是塘約村在發展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探索,找準了一條發展路子。塘約村建立了村寨一體的合作社,村民自愿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等流轉到新成立的合作社,改變先前土地產出率不高,商品率更低的落后狀況,生產的組織化和產業化煥然一新,塘約村鞏固了集體所有制,進而實現同步小康、共同致富。二是塘約村特別重視黨的基層政權,選舉了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塘約村在基層政權建設方面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創造出駕照式評分扣分管理模式,塘約村的種種變化,村黨支部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三是塘約村特別重視村莊治理,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塘約村通過村支兩委和村民代表大會,研究制定了規范村民行為的“紅九條”,實行村民自治。四是塘約村善于改革創新,用活了農村資產資源。塘約村通過“七權”同確,成立土地流轉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營銷信息中心,賦予土地產權流轉、入股、抵押、收益權能,探索實施“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發展路徑和“稻魚共生、休閑觀光、科技示范”發展思路,創新“金土地貸”、“房惠通”和“特惠貸”等信貸產品,鼓勵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合股聯營,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實現了從省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華麗轉變,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塘約特色的“塘約道路”。結合實際,我們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要建好基層這個組織。二要用好群眾這個主體。三要走好改革這條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