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學術講座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術講座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我國高校的社會捐贈剛剛起步,捐贈收入占學校收入的比例還不大,捐贈項目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條件建設和學生的獎助學金等方面,直接用于學術活動的捐贈很少。設立捐贈講座的形式不僅可以豐富捐贈項目、有效增加高校的收入、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對于提高高校的學術水平、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促進高校內部學術組織變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捐贈講座制度的變遷與發展
捐贈講座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向高校捐贈資金,在高校設立的相對穩定的學術組織形式,以支持大學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提供社會服務等學術活動。
“講座”(也稱之為講席)最早是西方教會高級牧師進行講經說法的座位,代表了一種宗教的等級和權威。這種宗教的講座形式后來在歐洲中世紀大學得到較為廣泛地使用,即在不同學科專業領域設置講座,聘請學術造詣高深的學者負責講座的所有學術活動,講座就成了大學的基礎學術組織單位,主持講座的教師則被稱為“講座教授”。大學設立講座,需要一定的經費來聘任教師和支付必要的其他開支。而在中世紀歐洲大學最初的形成過程中,大學是獨立于教會和政府的社會法團組織,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學生不多同時還很不穩定的學費,因此,獲得社會捐贈開展系統的學術活動成為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捐贈講座也就逐步成為西方大學募集社會資金,開展學術活動的重要形式。
講座制作為現代大學的學術組織制度曾于19世紀初在西方及世界流行。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大學講座是一個獨立的學術組織,承擔一個學科方向的教學、科研、財務、人事、行政管理工作,類似于我國學術組織中的系級單位,一般由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兩名有學位的助教構成某一講座的基本成員。此外還可以配備一至四名行政助理、教學輔助人員或技術實驗員,講座教授為這個學術組織的實際領導人。[1]而美國、英國等國的大學講座一般依托一個實體學術組織,或者在一個交叉的學科領域設立講座,是一個半獨立的學術組織,學術事務由講座教授負責,其他支持性工作,包括經費使用由依托的學術組織負責。從目前西方大學的講座設立情況來看,經費有來源于大學自身的財政,也有相當多的講座經費來源于社會捐贈。由此看來,西方大學的社會捐贈與大學內部的學術活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捐贈講座制是高校獲取社會資源的一種重要的制度設計。而我國的社會捐贈經費主要用于學校辦學條件建設和發放獎助學金,如建設大樓、實驗室,設立各種各類的獎學金、助學金項目等,直接用于學術活動的捐贈項目較少。因此,設立捐贈講座項目,開展捐贈講座工作不僅可以直接支持大學的學術發展和進步,而且有利于實現大學和社會目標的統一。
建立捐贈講座制度的意義表現在幾個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大學的財政收入,一般來說,捐贈講座項目的主要費用包括聘任講座教授的工資、助理與相關工作人員的工資和相關設備等;可以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可以密切和社會各界的聯系,了解社會需求,切實為社會服務;提供高水平的學術服務,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人才,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可以促進大學內部學術組織變革,形成學術活力。
捐贈講座項目在大學所有社會捐贈項目中,具有以下幾個優勢:可以將大學的學術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講座是一個學術平臺和紐帶,架起了大學與社會的橋梁;捐贈講座項目更能體現捐贈者的價值和理想;捐贈講座項目經費數額不是很大,容易被更多的組織與個人接受;捐贈講座項目彈性較大,可長期設立,也可以短期設立,項目內容可以多樣化。
二、高校捐贈講座的成功經驗與借鑒
捐贈講座制度發端于歐美大學,后被世界各國所借鑒。美國最早的捐贈講座可以追溯到1728年托馬斯·霍利斯(Thomas Hollis)為哈佛學院(哈佛大學前身)捐贈的第一個數學與自然哲學教授的職位,他除了資助講座教授的工資之外,還資助了大量的科學書籍,以及地球儀、骨骼、顯微鏡、機械裝置等,用于開展相關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數學和自然哲學講座的設立,是順應時勢的重大變革,從此,哈佛學院打破了神學一統大學的局面。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量自然科學講座的設立不僅改變了大學單純培養牧師的觀念,大學成為青年人自由學習文學、哲學、數學、科學和商業性科學的場所,而且促進了美國早期的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的轉變。
日本捐贈講座制度主要利用從民間企業得到的捐贈款,在大學的學部或專業中設立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的“捐贈講座”,和在大學研究所設立以研究為目的的“捐贈講座”。[2]日本捐贈講座制度受到歐美的影響但又有其獨特的運作程序:大學將所得捐贈資金全部上交國庫,國家再劃撥與捐贈等額的資金返還給大學。國家委托大學對資金進行會計管理,受捐贈的大學可據捐贈者的意愿靈活使用,或開展學術活動,或創建研究機構,或開設專門講座,用途較為廣泛。
我國高校的捐贈講座制度仿照歐美國家制度正在探索實踐之中,從目前少數高校設立的捐贈講座項目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明顯的。如“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捐贈講座”是由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在我國設立的捐贈講座。20xx年5月,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北京簽訂捐贈講座協議。日方三年期間捐贈人民幣120萬元左右,用于支持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設立“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捐贈講座”。
設立該講座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高水平的中日農業經濟和農業政策研究的交流平臺,并通過與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官員的合作交流,使該平臺逐漸成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有較大影響的農業經濟學術和政策交流平臺,并希望通過講座繼續就兩國關心的問題展開交流、進一步加強合作,為促進兩國國民友好關系做出貢獻。農林中金捐贈講座在中國農業大學開展兩年來,已成功舉辦38期系列講座,邀請了包括國內外著名學者、政府官員及企業家在內的40余人開展主題為土地、糧食、農村金融、研究方法、日本農業政策以及經濟領域出現的新課題等方面的講座。講座將前沿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選題深入淺出、內容翔實,直接受益群體接近20xx人次。“復旦神經生物學講座”是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林輝實資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辦的一個長達二十年的捐贈講座項目。
從1985年開始,每一年邀請世界各地的學界專家,介紹國際最先進的研究領域,并將講座內容編輯成冊贈送給全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復旦神經生物學捐贈講座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復旦大學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活動的廣泛開展。“胡適人文講座”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校友、北京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捐贈人民幣200萬元,以支持北京大學中文系開展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工作的項目,是北京大學于20xx年設立的一項高端學術講壇。20xx年5月24日該講座邀請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 Owen)首開演講,獲得了高度評價。 從我國少數高校設立的捐贈講座情況來看,大體上是以學術交流為主,以邀請專家講學,共同探討學術前沿問題,傳播知識與文化為主要活動內容,這些當然是講座要實現的基本功能。然而,講座本身的功能還遠不只是這些,如果把講座作為一個學術組織來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功能還可以進一步拓展。
三、高校捐贈講座設立的制度環境
1.從外部環境來看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為我國高等教育社會捐贈提供了充分的社會條件。
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支持教育捐贈和完善高校教育投資體系。如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3]都明確鼓勵高校可以通過社會捐贈集資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20xx年1月1日生效的《企業所得稅法》第9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法律對公益性捐贈支出的稅收優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捐贈。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涌現出了一批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捐資助學的人物和企業。一些國內外的優秀企業也在高校設立基金支持高校發展。可以說,鼓勵和支持社會捐贈的社會外在環境,為設立捐贈講座項目提供了政策保證。
2.從高校內部環境來看
我國高校已經普遍認識到充分利用和發揮社會資源支持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也紛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社會捐贈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如相當多的高校都成立了校董會、校友會、基金會和發展委員會等機構進行教育經費的籌集和募捐工作,對教育捐贈管理進行了很多實踐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捐贈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社會捐贈的主要來源包括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種類有現金、支票、匯票、股票、證券、債券、圖書、資料、設備、房產、遺產、財產以及其他有價證券和物品等。捐贈資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建造、修繕、更新教學和科研設施,扶持重點課程、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職工和品學兼優的在校學生,資助貧困學生為主;也有一些支持、投入與學校教育事業有關的其他項目。總體來說,高校已經充分認識到社會捐贈對于高校發展的重要性,社會捐贈正在成為高校融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探索社會捐贈的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這都為高校系統開展捐贈講座項目提供了基礎。
四、高校開展捐贈講座的運行機制
通過設立捐贈講座項目,面向海內外引進、聘請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知名學者、學術帶頭人擔任講座教授,加強學校學科建設、特色專業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帶領相關學科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通過設立捐贈講座項目,增進高校與社會的密切合作,切實為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進一步擴充學校經費來源,保障學校改革與發展,促進高校目標的實現。
1.編制捐贈講座項目計劃,廣泛宣傳捐贈講座項目
開展捐贈講座項目,首先要編制受捐講座計劃,加強領導,宣傳發動。各院、系、中心、所討論制訂擬受捐的講座計劃,由教育基金管理部門匯總并制訂捐贈講座實施規則,依托行業,聯系校友,向企事業單位,個人及海內外基金會或慈善機構進行廣泛地捐贈宣傳。
2.加強捐贈講座項目經費管理,發揮最大效益
按照捐款類別分類管理,限定性捐款由學校基金會按捐贈者意向實施;非限定性捐款由學校基金會根據學校建設發展需要,提出項目方案,報請理事會通過后實施捐贈講座項目經費的使用,專款專用。根據捐贈者的意愿確立捐贈數額,并分設長期、短期和年度捐贈講座項目。通過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穩定捐贈講座項目。
3.明確捐贈講座回報方式,促進捐贈可持續發展
(1)可根據捐贈方意愿冠名講座。捐贈方在講座宗旨、活動方式、講座教授人選、資金使用等方面參與管理,通過契約方式約定雙方責權利。
(2)根據捐贈方意愿冠名講座教授職位。
(3)分享捐贈講座成果。根據協議,講座教授取得的研究成果,捐贈單位優先取得投入生產的權利;講座教授取得的專利權,捐贈單位將擁有一定比例的產權;為捐贈單位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優先推薦畢業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