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沖著這本書的排行版與名字好奇心,開啟了學習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對于心理咨詢具體的點位與其中交流的互動依舊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筆展開二度閱讀。同比這一次閱讀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認知里,仿佛它就像一個疾病,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個很深的認知誤區,就如抑郁與抑郁癥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容。一個是狀態一個是病癥。天會下雨也會陽光,月有圓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狀態。國外心理咨詢是很普及的'活動,仿佛就像社區服務點一般。而國內往往有點“談虎色變”,當然目前認知與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倒是可喜。但當前青少年自殺率,厭學率等系列數據表明,單認知提升已遠遠不足,甚至專業性貼入社會各通道,有點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國的花朵”。
咨詢的過程,并非我們平常以為的,說教傳授,更多的是引領來訪者不斷進行自我探尋,自我反觀覺察,讓來訪者自己生長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詢前提必須是從來訪者自愿開始。
一個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例與心理年齡,可能他有很好的學歷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擁有一個很小的心理年齡。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常有3種模式的心理狀態,即將:父母型狀態(扮演指責批評權勢等),成人狀態(理性客觀地分析處事),兒童型狀態(弱小受傷無助等)。
一個人的童年心理軌跡往往決定了后面整個人生對待人事物的相處模式或者是總基調,就如一開始種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結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這個原有軌跡,意味著改變,改變意味著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長的改變過程。
情緒的力量與作用遠比學習一門技術知識更關鍵,因為它是內在的力量。就如當下很多優秀的人可總覺得過不好一生。因為內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覺察內心世界,觀察每一個情緒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成為“我是我的觀察者”,觀察每一個起心動念。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之來處。
愿我們都成長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前幾天偶然遇到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剛讀完,趁著這股熱乎勁,想要總結下自己的讀后感。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在處理技術問題,那些技術問題相比過去要難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了解物理世界。可是個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們了解多少呢?
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許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認清當前的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
父母自我狀態: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成人自我狀態: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時此地,具體表現為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當你處于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時候,都是潛意識進入的,很難感知到,這兩種狀態都是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響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狀態,需要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中去形成自己的個性情感狀態。
人生坐標
這個坐標可以用來理解行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好,你不好”坐標的的人會加強自己的優越感,總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比如我們童年時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級領導。其他坐標的相對應類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當你理解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基于哪個坐標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來的溝通了。我們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下,進行進一步的對話。
基于以上的認知,才能了解自我意識,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緒。
以上是我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淺顯認知與收獲,希望對讀到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咨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現在的咨詢師已經進行了28次咨詢,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咨詢師告訴我該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但咨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著我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讓自己產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為,當我們為自己負責后,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書中提到兒童、父母和成人三種狀態,當處于“兒童狀態”時,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當處于“父母狀態”時,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當處于“成人狀態”時,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突然發現,36歲的我,更多的時候還是處于“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現在才開始有意識地向“成人狀態”努力。有時候,會有些心急,覺得自己成長太慢,領悟太晚,但這樣的想法太多的時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慮成了阻力。這個時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覺,以前,肯定會給自己打雞血,讓自己趕緊站起來勇往直前;現在,開始允許自己在地上趴一會,整理好心情,再爬起來,也允許自己不爬起來。感覺自己變得消極了,但卻更有力量了,因為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感受了。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身體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吧,我感覺我在你身體里對你不好”而另一種聲音卻在反駁“你覺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覺得不好才會去心理咨詢,其實我覺得我在你身體里挺好的”,這個對話像不像正在被焦慮和抑郁情緒困擾的你?你對很多事情也提不起興趣,不想見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這看似是一本童話故事,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最真實的感受。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開始,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這個感覺有沒有似曾相識呢?也許只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子,某個瞬間,一直看似積極樂觀的你,卻突然間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那些讓人斗志昂揚的正能量通通試失效,所謂堅強,不過是一盤散沙,你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醫生的.10次咨詢中,部分讀者可能會有一些代入感,通過閱讀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經沒有辦法繼續,請及時尋求專業力量的幫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蒼鷺,我們可以擁有美好。
這本書觸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們深陷痛苦時,卻不自知自己為何痛苦,我們把自己的人生劇本活成了悲劇,卻不知這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的自證預言,然而你賣力的演繹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戲,最后贏了游戲,卻輸了自己。
蛤蟆從一開始像個孩子一樣依賴父母權威,依賴心理醫生給他一個答案,通過追溯童年,直面內心的恐懼,到最后幡然醒悟,沒有人可以真正幫你,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5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書,1月第一周閱讀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現在發現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結合工作生活中的經歷總有不一樣體驗,不只是這本書,而是不同時間不同年齡讀同一本書,仍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優秀的書本,常讀常新。
心理話題有時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淺了又沒有用,本書用講故事的方法逐層深入,唯一的感覺就是太短了,結局也有點奇怪,我如果寫可能是另一種結果。
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人成熟的表現就是能夠獨立,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幫忙解決。
2要做真實的自我,并勇于表達自我。不要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兒童狀態,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個人的性格和發展方向,去學習如何應對周圍的環境,有些成年人仍會以兒童狀態去應對環境的改變。
4父母自我狀態,學習父母的應對方式,去用固有方式無意識配合他人。
5成人狀態,能思考當下狀況,基于事實決定怎么做,所有知識技能為自己能所用,不被腦子里父母的聲音影響,能夠不斷改變革新。
6學會傾聽,遠比學會表達更重要
7很多情緒是個人選擇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是正確的表達途徑,只是長久習慣的反射。要學著接納自我,認識不足并改變。避免自證預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諾的力量。
8人生坐標,人生游戲,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標。這個坐標將前面的`內容整合了起來,最后引出。
9積極向上,關心他人,動態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強大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獨立走向共生,雙贏思維。
永遠為夢想而活,不斷改變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6
飯可以一天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這是朋友對我的評價,我是一名愛讀書的人。這個暑假有幸加入了區教體局組織的讀書會,也有幸讀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收獲了陽光。剛看到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會看心理醫生呢?它也會有心理問題嗎?本來就愛讀書的我不會錯過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由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為來訪者與心理咨詢師獾進行10次咨詢的過程。整本書通俗易懂,沒有高深的專業術語,整個故事在一群小動物中展開,趣味性強,適合大眾去讀。
在這10次的咨詢過程中,蛤蟆先生經歷了自我蛻變的過程,由最初的郁悶,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陰霾,陽光燦爛,規劃人生。這本書也告訴人們,一個人在成長中會有成人狀態,兒童狀態,父母狀態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也會互相轉換。還告訴人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重要……
通過讀這本書,我明白了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對家庭、對自身、對工作是如此重要。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我們經歷了三年的疫情,人們遭受了不同情況的壓力,心理問題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對,要么壓抑,要么逃避,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如何解決來自心理的壓力?需要讀書,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幫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狀態,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為一點小事和老公搞冷戰,彼此不開心,心情很壓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馨,甚至感覺一回家就有一種窒息感,想逃離家庭。通過讀這本書,剖析書中的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我頓悟了,發現竟然是自己的'錯,這就是覺察吧。回到家,我立馬改變自己做法,找機會和老公聊天,我們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壓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們的臉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溫馨,其樂融融。讀書解決了我們的夫妻矛盾,真好!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讀書。讀書增智,讀書醫愚,讀書健康……讀出精彩,讀出幸福。這個暑假不虛度,在最美的時光遇到最好的書籍。
親愛的朋友,你們也來讀書吧,讓我們一起沐浴書香,把幸福、開心、快樂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4-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心得11-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篇12-0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6篇06-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精選21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