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蛙的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蛙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蛙的讀后感1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女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之所以去“娃”,并不是像文中所充斥的蛙聲的描寫,而是它的諧音“娃”。突出了主題,生命的歌頌。
在文中姑姑在人們中的形象是兩面:送子娘娘和殺人妖魔。
當姑姑聽到了孩子即將生產的消息,從鄉衛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鐘?墒怯腥藚s說:“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這些年來他糟蹋了多少生命?他的`雙手上沾滿了鮮血,他到時候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的!”如此鮮明的反差是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鄉村醫生,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狂魔”。對于她來說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痛苦之中。
讀《蛙》其實會感到殘酷:一世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的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的書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再三叮囑的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腳下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花時被無辜燒死。
又如曾國藩所說: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于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所以必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常懷一顆悲憫,我們的情感將更加豐富沉淀,我們的心靈將美好豐盈,我們的人生將更加從容不迫。
關于蛙的讀后感2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但是說起來比較慚愧,對莫言的產品我其實沒有怎么看過,趁著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這是一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說。在這本書中莫言首先講了他們那個地方的特別習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體的器官來命名,比如王肝,祝膽等等。只是現在中國人都不愿意這樣起名字,而且許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這里作者暗喻社會在變化,時代不同了。
作者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作者餓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義發誓。而現在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堅決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于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辦法。在對待超生的問題,她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設置她還用鏟車拔樹拆墻。她還利用心理手段,她說如果鄰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這樣政策執行的很到位,上千個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這里我非常痛恨這個“姑姑”了,然后,莫言說他的“姑姑”其實是個好人。因為她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在當時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又貧窮,這樣的話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肮霉谩碑斎灰彩怯辛硪幻娴模龑^去的行為開始懺悔。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傷心!肮霉谩奔群葱l了國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傳宗接代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個人無法左右。讀了《蛙》以后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為生活在變革年代的人感到無奈。
【蛙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蛙》讀后感07-27
石蛙養殖的創業故事07-18
《蛙》讀后感范文11-29
壯族節日蛙婆節介紹11-16
《蛙》讀后感(13篇)04-11
《蛙》讀后感13篇04-08
《蛙》讀后感(通用47篇)03-19
80后小伙的養蛙創業故事09-02
傾聽蛙鼓閱讀答案及參考答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