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15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心得1
題目:讀《論語》“學而之道”透視人生態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一門課程,即“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中有一課是關于樹立人生觀的。其中人生態度是人生觀中最根本的東西,即指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根本看法。前一陣跟著老師學習教學方法論的時候,突然得到了一個啟發,人生觀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對己、對人、對事。通過這學期學習《論語》,特別是“學而之道”,我對人生態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對己。
人生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對待自己,用什么來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省”就是檢討過去,檢討走過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敗的地方;有什么經驗,有什么教訓。
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凡是往前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奔波。我們經常忘記了在前進中停下自己的腳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彌足可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臨睡之前,像過電影一樣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遠遠不夠的。這對于成長中的我們,對于我們將來以更加優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會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我們作為二十幾歲的青年人,應該怎樣確
立自己的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呢?《論語》中有四個字可以解釋:君子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是說一個有作為的人,“務”則可以理解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這里指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態度或根本立場。也就是說,“君子務本”是指一個有作為的人,首先要解決好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只有這樣,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會隨之定性。反之,如果一個人連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尚未確定,其行為也就不可琢磨,搖擺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難成大事。
當今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特別是對于我們八零后的青年人而言,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浮躁的一代,我們大部分人沒有自己處事的根本立場,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心骨,沒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僅憑自己的一腔熱血是很難成就大事業的。所以在今天,我們在四處尋找自己的出路時,首先要樹立自己的處事立場,找到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價值實現中,應該怎樣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在《易經》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也就是具體的東西。“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束縛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體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瑣碎的事上,應該學會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實現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這是一種生存境界。
人很狹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貢獻。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周恩來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志向,而不是為了自
己當官發財的小愿望。對于我們而言,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難能可貴。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還是擺脫不了“器”的束縛,一味追求晉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人們其實就是被這些“器”束縛住了,活不出真實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瑣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灑脫的自我,活真實的自我,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4。俗話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確實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難克服、最難克制的。一個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強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情緒世界,是非常難以自控的。人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對情緒的把握,一個人情緒不穩定,行為就不穩定,事業也就會有波折。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這樣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氣,才能擔當重任。別人不了解自己、誤會自己,甚至懷疑自己,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來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語,這也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二、對人。
人生態度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問題。《論語》也給了我很多啟示。
1。對待別人首先要了解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簡短的一句話卻是一部人際關系學。這句話是說:我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擔心我不了解別人。俗話說:“知人者智”。要想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首先要學會了解他人。“知人”,一方面應該
了解別人的優點和確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氣、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尋找共同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盡量少的產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處。
這正是我們八零后所缺少的一種習慣。我們這一代人是個性鮮明的一代,每個人都非常有自己獨到的想法,每個人都想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我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其他人的想法、意見。在與他人相處時,真正做到“知人”,才能創造一個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
2。在處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尤其是師生關系、上下級關系中,在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巧言令色”。
面對復雜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處世態度,有的人情緒豪爽,表里如一,對上對下只有一個面孔。另一種人,性格陰險,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對上一個樣,對下一個樣。對下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對上,對自己用得著的人,脅肩諂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孔子用“巧言令色”四個字,勾畫出了人的這一現象的扭曲。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這種“巧言令色”的不良社會風氣。在我國轉型時期,實現社會公正,打擊腐敗現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等,都要消除這種“巧言令色”的現象。孔子說,巧言令色的結果是:鮮仁矣。就是說,巧言令色的人是沒有高尚道德的,是遠離“仁性”的。在現實中,我們所說的這種人大多是圓滑世
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應該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對待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實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對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這句話可以說概括了我們對人生活動的整個態度。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要吃飽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覺得儒家學說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學說,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現有的生存狀況。我認為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君子不應只滿足于吃飽,不應只滿足于有住處,除此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對現實來說就是說,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滿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復一日,湊合著過。人們應該不滿足于現實,應該確立更高的目標。
孔子在提出了人們要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接著就回答了如何實現更高的人生追求。“敏于事而慎于言”這七個字中講的是兩件事,一個“事”,一個“言”,實質上說的是人的“行為”和“思想”。孔子把“敏于事”即行為放在前面,把“慎于言”即思想放在了后面。孔子對一個人的要求,要重視“行”的一面。“敏于行”說的是做事要靈活,有辦法,學會變通。“慎于言”即說話要慎重,不要亂說話,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孔子對人們處事的要求給了我們很好的啟
讀論語心得2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著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讀了一遍,隨著閱讀的深入吸取著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說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只空杯子談起。“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只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在學校里肯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就如同這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當我們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學生時,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調整心態,放正眼光,你就應該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個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他可能很關愛集體,可能在運動場上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可能動手制作的能力比同齡人強,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后議論我們年輕人什么都不懂時,心里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如今想來,這種心態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有一個故事,說老和尚讓小和尚把一只杯子填滿。小和尚先裝進了鵝卵石,老和尚說,不滿,還能裝;小和尚再裝進了小石塊,老和尚說,不滿,再裝;小和尚再裝入細沙,可老和尚還是說,不滿,說著倒入了清水??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干部以后,我發現自己鉆研業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里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后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還有三只杯子,并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質樸渾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繪上雅致的圖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瓏。當你要用時,你會選哪一只?
三只杯子取哪只,關鍵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么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讀論語心得3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里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后,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為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心得4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后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躍床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涌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說,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后心里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說,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說,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么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后你會發現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里,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伙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溫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系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坐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為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么這個人的人生規劃才算成功。
讀論語心得5
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論語》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卻透著大道理。
寒假里我又一次拜讀了這本書,不僅有不同的感觸,更是受益匪淺。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更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該努力的方向:
一、多些“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于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著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么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于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于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緊張和壓力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作為小學的'班主任,瑣事多,課時多,班額大,班里再有幾個學生基礎差的,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腦漲,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我們的薛校長更是經常的、耐心的給我們講: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多動腦筋想辦法,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樂……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我們必須面對,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和教育下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努力找尋更好的教學方法,相信一些都會好起來的。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為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圣人—孔子!
讀論語心得6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么《論語》要這么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著點著頭表示贊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讀論語心得7
宋初宰相趙普,大家都說他只讀過半部《論語》而已,但卻輔助趙匡胤,打下大宋的半壁江山。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說過:“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他只讀過半部《論語》,卻治理著整個天下,這難道不是說《論語》對于我們是很有用的嗎?
在國學課上,國學老師第一節課上就讓我們讀《論語》,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來談談我讀《論語》的體會。
《論語》教我們怎么樣去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可以有新的.體會,則可以成為老師了。對于一本書,看過一遍后再看一遍,則對它的認識不僅僅在表皮之上;對于一題,做一遍再做一遍,則可以獲得一種新的思維去做這道題。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任何方面,這句話都是很有用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值得學習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是值得學習的人則就得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像他一樣需要改進。在《論語》中,我們總可以學習到很多學習方法,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論語》不僅是教我們怎樣去學習,還教我們怎么去做人。
論語中的一段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句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反省著自己,在事情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位,對朋友講不講誠信,學過的知識有沒有復習?若做到了,則就可以在人群中出類拔萃,在精英中鶴立雞群,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受到別人的尊敬。
我曾經體會到了何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六年級之時,奧數老師講課時,講了一個比較難的題目,比較難理解。講完后,我是一頭霧水,云里霧里的,沒弄明白。老師問我們有沒有聽懂,我本來是想說我沒聽懂,但是看別人都好像懂了,就自己沒懂,怕被嘲笑,便沒有說。
誰知道,隨堂小測時就考了這一道題,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下課后,老師叫我和幾個同學留下來,對我們講:“你們那道題其實都不會吧,為什么上課不舉手來問我呢?”
我們都不知道說什么。
“你們是不是看別人都沒舉手你們也不敢舉手啊,”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不要看別人怎么樣你就怎么樣,要有自己的頭腦,知道了嗎?我希望下次你們就不要不懂裝懂了,不會就問,沒什么大不了的。”
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是不是“知”也。
“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讓我們讀《論語》,學《論語》,懂《論語》,體會《論語》的益處吧!
讀論語心得8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里面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車,微笑著說:“你怎么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抬起頭來,鎮定地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時候白天短?什么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說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挨揍。賭一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么?”孔子一聽,頓時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于是拜他為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贊。
我從這個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含義。
讀論語心得9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境的清凈。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對于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閑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后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國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詞典,一邊笑著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后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讀論語心得10
聽過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的一些講演,簡直精彩極了!每一句話都是那么擲地有聲,話語中充滿著對人生信念的執著,煥發著大方得體、健康豁達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買了《于丹<論語>心得》,的確是充滿智慧的一本人生啟迪書,看完這本書才不難理解為什么她的這種學者風范不僅影響了國學愛好者,更打動和挽救了許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們孤寂無助的心靈。
100個人讀《論語》就會有100個孔子,每個人對這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寫一些我的體會。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貧窮卻不向富人諂媚,富有卻不恃財而驕。前者是一種兩袖清風的高風亮節,后者則是一種謙虛謹慎的低調作風。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能做到這兩點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淵明式的桃源隱士。
孔子認為做到這種高風亮節是不夠的,還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適。清貧卻內心充滿著希望,充滿著人生的理想,對生活始終沒有失去信念,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達到這種境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是如天地般寬廣,如江海般豁達。
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這是于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仁者”之所以“不憂”,“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懼”,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無比強大。禪學中有一句話:“見心見性”,就是說內心有什么,就會看到什么。因此,能夠掌控內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
同時,在這里我們還要探討一下“勇”。
以勇猛著稱的子路問孔子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么這個“義”、“道義”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以上是書中的一段解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軾的《留侯論》中也有一段關于勇者的闡述:“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我對這段話中的“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十分欽佩。這是一種韓信式的隱忍的態度和精神,年輕人更應以此為戒。
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井里有個賢德的人掉進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該也跟著進去?孔子說:“你用腦子想想嘛,那干嘛要這么做呢?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里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說,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涂,一種沖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問在現代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卻也折射出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一個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從,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后做出理性的、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里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孔子還有一句話使用得更廣泛:“過猶不及”。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過了頭和沒有做到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有個豪豬的哲學,說豪豬們相隔太遠會覺得寒冷,相隔太近又會被刺痛,最后它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人也一樣,朋友之間應該講求一種適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屬于自取其辱。
我認為這是一種關心朋友的正確態度,相信對方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再勸告而覺得你有失朋友之義。
6,“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我們慢慢來看很有意思。多見闕殆,說你多聽。你先少說多聽,帶著耳朵去,先別帶著嘴,你多聽了,聽多了,你心中的疑問就少了。你聽聽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但聽別人走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多聽點間接經驗,你心里頭疑問就越來越少了。你就算是聽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這些,其它的還是少說,盡量少說,則寡尤。
這是我所提倡的一種作風,少說話多做事,做個實干主義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該不該做,會不會產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結果,這是為人處世十分重要的一點。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是一種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眾多孔子論君子的理論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么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著衣食居住等物質生活。
君子懷刑,“刑”是制度、規矩,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小人懷惠,這個“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小人喜歡鉆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悅他,但他一定能夠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觀地處理問題;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總是對人求全責備。這個中間表現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里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鑒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壞朋友為什么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第三種,所謂友便佞,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意思是說:和君子相處有三點要注意。第一,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說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第二,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說,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說心里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里也會存有隔膜;第三,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別人希望說什么,你能不能夠說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之時,一個人容易沖動,什么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么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里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里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與人爭斗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爭斗。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斗不如反觀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征,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說的那種湍急的河流沖過山巒終于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責己從嚴,責人從寬,就會少招怨恨。)一個敢于承擔責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評的人,將能贏得更多人的擁護與愛戴。相反,一個攬功推過的人,到頭來總是一個孤家寡人。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意思是說: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了解別人。這告訴我們必須懂得了解社會、了解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用內心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讀論語心得1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我們,使我們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詮釋了《論語》的真諦!
她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他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小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不必計較那么多。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看于丹《論語》心得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啟迪!
讀論語心得1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讀論語心得體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并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于君子來說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愿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于《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著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后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著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著“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心得體會《讀論語心得體會》。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恒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于教學的言論。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讀論語心得13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于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著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么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么恒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贊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于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著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于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里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后,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后,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說。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么,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們的教學并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圣人—孔子!
讀論語心得14
讀完這本書,仿佛有一種心靈的體驗,使我的內心無比舒暢,愉悅。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幾個儒家理論最精髓的字眼:“恕”、“仁”、“義”還有“知”。雖然只有區區四個字,卻帶給后人無盡的思考與聯想,它們教育過多多少少中華民族的莘莘學子,讓讀者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也讓讀過它的讀者有一種人格魅力上的升華,學習孔夫子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一種謙抑的態度,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這本書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孔子面對面,讓孔子教受我們做人的道理。
《論語》告訴我們的永遠是最簡單的,也是最精華的道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在繁華而且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尋找到真實而且簡樸的心靈之美,讓我們得到一種內心的升華和提高,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者需要有“義”,才能“不懼”,仁者要做到“愛人”和“恕”才會“不憂”,會交好的朋友,與朋友對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現,才會“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謂是“恕”最好的解釋了。對每一個人都要抱有寬容的心態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別人,為別人著想,這樣才能擁有人們所希冀的簡單而又樸素的生活,寬容一點,就會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讓別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仁”,用孔子的話來講,“仁”就是要“愛人”,要真正地去關心別人,關愛別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這一點,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平與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別人,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你就能體會到心靈的升華與提高,你會體會到這種簡樸生活的美麗與快樂,同時你也讓更多的人得到了快樂。
“義”,孔子認為,子路對勇敢的事特別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義的前提下,否則將會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一定的約束,知錯就改,要有寬廣的胸懷還要有高遠的志向,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也是成為一名君子的重要條件。
“知”:“知”就是同現代漢語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別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要與別人對照自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內在更加美麗。
讓我們做到孔子所說的最高境界,擁有真實的簡樸生活。讓我們獲取心靈上的富足,獲取我們快樂的生活,讓我們努力領悟享受著這種不同于一般的心靈體驗和歷險。
讀論語心得15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是更近,也可以說更遠,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
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這復雜的人際關系呢?
今天我翻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是它讓我懂得了怎么處世怎樣用心來處世。
首先,一顆冷靜平和的心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你的公正,你的直率,你的磊落也用的'上,同時更要有耐心。
有一個哲學預言,名叫《豪豬的哲學》,講的是一群豪豬一起取暖,可身上都長滿了刺,這樣一來靠的近了都刺到了身體,而遠了就沒辦法取暖,慢慢的豪豬就找好了合適的位置,是因為他們有耐心,同樣我們人也一樣處世要有耐心。
《論語》真的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想,這不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于21世紀,孔子和他的弟子享受的那種快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這大概是《論語》給我以及今人最大的借鑒和經驗所得吧。
【讀論語心得】相關文章:
讀論語的心得12-31
讀論語心得01-29
讀論語心得感想09-01
讀論語的心得3篇06-09
讀孔子的論語心得范文06-19
有關讀論語心得全集06-17
讀《論語》的個人心得04-21
讀論語心得13篇01-30
最新讀孔子的論語心得范文06-19
讀《于丹論語心得》隨想范文01-19